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伟 《科教文汇》2013,(6):22+24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两项基本国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德治和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因此,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是教育的重要基地,在高校中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精神教育的融合,对于公民道德素质和法治精神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试从高校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将道德教育的法治精神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伟 《科教文汇》2013,(18):22-22,24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两项基本国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德治和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因此,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是教育的重要基地,在高校中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精神教育的融合,对于公民道德素质和法治精神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试从高校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将道德教育的法治精神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法治社会是服从规则的治理,法治教育则是让规则铭刻在公民心中的教育实践活动.普法教育侧重于知识教育,是工具理性主导的对象化教育,强调法律知识的输入而忽视了理性行为的输出.当代法治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交往理性基础上的价值教育,将受教育者视为主体,致力于教化人心,通过培养法治意识与法治理念,进而影响公民的日常行为.法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则是培养民众主体意识,实现法治价值认同,培育其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实现法治社会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公共管理领域的信任,真正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和谐互信,才能维护政府的合法性,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政府、社会与公民多个层面寻求构建这种信任之路。积极促成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于政府公共管理有重要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但法治的科学涵义、基本标志等理论问题,仍然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来探讨法治的基本标志,以期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法治社会的实现起到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行政公开,作为现代民主制度的主要标志,是指行政主体以开放的理念和方式管理公共事务,充分实现公民的民主权利,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政权、参政权和对行政主体的监督权.而行政公开作为一种管理社会的有效制度之一,则具有各方面的社会价值,要研究行政公开制度的科学性和在现代社会管理活动中采用该制度的必要性,对其社会价值作一分析和论证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离不开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公民政治参与,可以有效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发展动力、实现社会安定有序。但是,公民的这种政治参与并不是无"度"的,也不是无规则的,而应该是制度化的、有序性的。  相似文献   

8.
法治精神与思维习惯相互影响与引导,国人凡事不爱较真、模棱两可、模糊过程的思维弊病绵延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扭转思维模式、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氛围要从公民自觉树立规则意识开始,而这将是一项巨大而漫长的工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弱势群体为着眼点,以构建公民社会为历史时空背景,探究在此过程中弱势群体的权益诉求机制。结合近年来弱势群体维权实例进行分析,笔者提出弱势群体通过非政府组织、网络舆论、法律援助等权益诉求路径或机制,在实现弱势群体权益诉求的同时,对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的培育和熏陶以及公民社会价值理念的弘扬以期为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也从学术走向现实。"媒介即讯息",互联网这种新媒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凭其自身颠覆性的创新而成为公民社会构建中的一支助力。它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促成公民组织的出现,改善社会和国家的互动关系。"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黑暗面。"互联网在公民构建中也存在着六大悖论,部分消解了它的正面作用。因此,要审慎估计互联网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作用,避免陷入盲目的技术崇拜和过度乐观中,警惕防范那些显在的和潜在的危险,并从虚拟回归现实,唯此,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成才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1.
王淼  李传耀 《科学学研究》2004,22(Z1):38-42
社会结构与公民科学素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本质联系。我国社会结构发生的转变,对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有效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必须认清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理论创新,从而调动社会结构中的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勇  惠鸿曜 《现代情报》2012,32(1):48-51
随着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和公众需求的不断提高,现代政府将从全能的、管制型政府向有限的、服务型政府转变,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其中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本文旨在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对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中政民交互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公众科学”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对于“公众科学”的内涵仍没有共识。为此本文追溯了实践进路和政治进路两种不同内涵的公众科学的源起、内容与影响,并对两种公众科学的形成背景、理论预设、政策影响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同时阐述了已有研究对于融合两种公众科学进路的尝试。最后,文章提出公众科学是一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知识生产方式,并结合国内公众科学情况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公民素养的含义.对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公民素养的原理进行了推理,并从公民素质和公民意识所涉及到的八个方面.分别探讨政府信息公开对提高公民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连志英 《情报科学》2012,(4):628-632
从公民获取政府电子信息权利保障视角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审视,指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未能明确赋予公民享有获取政府电子信息权利,对申请者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目的进行限定,并且在立法价值取向及公民可获取的政府电子信息范围界定方向均存有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以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确实保障公民获取政府电子信息权利。  相似文献   

16.
公民参与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表达集体或个人的政治意愿,试图影响政治体系的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运行结果的活动.在信息环境下,公民参与体现出不同于传统社会的许多新的特点.对行政公开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完善行政公开建设,促进公民参与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在公众科学项目展示中,研究者需要对项目预算进行详细说明,包括总体融资金额、预算条目、预算描述等。为了深入分析预算对公众科学参与意愿的影响,采用来自知名公众科学平台Experiment上的850个公众科学项目及其3,356条预算数据,本文进行了三项研究:(1)预算金额设置;(2)预算条目设置;(3)预算的文本描述。使用数据挖掘、文本挖掘和计量方法,对公众科学项目的预算及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实证研究表明,预算金额对公众参与意愿具有正面影响;预算条目越丰富,越能吸引更多公众参与项目。详细的预算文本描述扩大了公众科学参与者规模以及融得的资金量,但是这种效用呈现倒U型影响。而预算文本的易读性显著提升了公众参与公众科学项目的意愿。主观性描述(相对客观性描述)降低了项目的吸引力,并具有倒U型影响。相对预测性描述,在预算中采用事实性描述能够显著提升项目的吸引力。本文展示了公众科学项目预算的影响,为公众科学项目的研究者设置和撰写有吸引力的项目预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公民新闻发展看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新闻的最大特征是非专业的普通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新闻传播,它解构了媒介"把关人"理论,为公民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一条可行的现实途径。它的出现对于新闻自由摆脱现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它的良性发展还需依靠社会的控制,公民新闻要在两者的博弈中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一种多元的视角审视本土历史与现实境遇,在深入发掘法治“孝公难题”的现代解答吁求、法治建设内卷化祛离及化约公民“伪违法”悖论的多重背景下,交叠证成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转型的急迫性。清理了法治建设的思路障碍,以期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提供坚固的正当性前设。  相似文献   

20.
电子公共服务公众参与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模型及公众参与电子公共服务的机制及过程,从政府网站和公众两个方面作了调查研究,分析目前政府网站的建设现状、公众对政府网站的参与程度及对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