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反贫困,是当代世界最引人关注的经济问题之一。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反贫困主要是南北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反贫困主要是东西问题。东西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东西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条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我国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西部地区的发展研究和政策实施,至  相似文献   

2.
中国各区域高技术产业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现状突出,产业竞争力差异性明显.本文在构建多层级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层次分析法对各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归纳了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弥补了现有研究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本文主要分析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认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促进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区域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江苏省各地区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各城市的实际竞争力水平,引进了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各项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排名。通过对江苏省区域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江苏省的十三个城市中,发达城市之间区域竞争力的差距相对较小,并且竞争非常激烈,但是由于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区的竞争力水平差异很大,南北地区经济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苏南和苏北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当前要提升江苏省整体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缩小南北两地差距,要坚持江苏省政府提出的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区域分类指导方针,并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地区的基础建设投入,以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诱因,而从产业层面对区域发展不平衡进行分解,能够呈现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和差异来源的内在结构信息。为此,将数字产业划分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互联网行业四大产业,基于2013—2021年中国八大经济区数字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二重分解法,对中国数字产业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空间、产业分解,以探讨不同产业和区域对数字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数字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逐年下降,八大经济区间不平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各产业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贡献最大;八大经济区内部的产业发展差异对区域内不平衡的贡献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北部沿海区域贡献最大;中国数字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八大经济区内及经济区间不平衡变化主要由集中效应所致。为促进中国数字产业协调发展,从基础研究、发展区域优势数字产业、产业间协同发展及正确认识数字产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路入青云     
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反贫困问题,是当今中国最引人关注的经济问题之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东西问题。东西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东西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条件。区域经济不平衡与反贫困问题,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像经济大省江苏,仍然受到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困扰。苏南的苏、锡、常富甲天下,而苏北尚有9个贫困县需要解决温饱问题。江苏省领导十分重视全省经济的均衡发展,把两地经济差距提升到“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江苏  相似文献   

7.
环新疆经济圈内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本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从人均GDP和产业结构角度对环新疆经济圈内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做了比较分析,并运用差异系数分析方法,对环新疆经济圈内区域经济差异的趋势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环新疆经济圈内各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区域经济的差异一直存在;区域经济的差异仍在轻微扩大。建立环新疆经济圈地缘经济合作组织来协调各国间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是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会给广东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近年来广东经济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民营企业活跃,但经济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区域经济差距大,发展不平衡。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既有历史与自然环境的因素,也有经济发展中政策不到位的原因,因此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东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要做出一定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进程中担负着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平衡等重要作用。由于我省保护区经济发展滞后和恶劣的自然条件,致使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本文探讨了我省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引力模型的修正,结合区域增长溢出效应Capello模型对宁夏沿黄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及其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沿黄城市群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形成了"一核两翼两轴"的空间格局;银川作为沿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带来的溢出效应最强,充分显示了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除银川外的其他3市经济增长净溢出效应虽较弱,但总体呈增长趋势。为了促进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应统筹全局、实现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合理分工,提升银川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加强城市综合实力的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等。  相似文献   

11.
城市创新能力反映一个城市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的能力。城市创新能力的强弱与创新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还将直接影响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在有关区域创新和城市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新的界定,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各地市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比较,找出河南省各地市之间在城市综合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异,分析原因,为各地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恩泽  吴开 《未来与发展》2009,30(11):48-51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日益聚焦于城市之间以及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城市是城市群竞争力表现的载体,根据城市竞争力的本质和内涵,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各城市、河南省内其他地级城市及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发现存在城市群中心城市郑州竞争力较弱、成员城市漯河与开封在河南省排名倒数、城市群整体人才科技教育竞争力水平低下等问题。依据定量研究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态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区域经济竞争的核心,作者在深入分析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后,认为其目前主要存在R&D投入相对规模不足、有科技机构的高新技术企业比例偏低、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不足、新产品销售率偏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提高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实现高技术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尚杰  姜睿 《中国软科学》2012,(2):166-173
本文将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为发达、中等、落后三个等级,选取三个区域中7个有代表性的省份,根据其环保产业相关数据,借鉴Kim-Marion模型和Moreno模型,构建环保产业竞争力模型,分析在不同经济区域内,各种要素投入,如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劳动力投入等,对环保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保产业竞争力具有密切相关性,要素禀赋对环保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经济三大增长极之一,京津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加强京津冀间的产业合作及协调发展,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省级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划分我国区域物流竞争力类型,分析区域物流竞争力特征对于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我国1997年和2004年省级区域物流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了我国区域物流竞争态势,划分出我国区域物流竞争力的动态类型,并对我国区域物流竞争力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经济综合竞争力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17项重要指标,通过对原始数据的采集处理,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中的自组织映射网络(SOFM)及统计分析软件SPSS中的两种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区域差异进行分类研究,最终将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强弱划分为4类,即经济综合竞争力最强、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强、经济综合竞争力一般及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弱4类地区。研究表明: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区域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东部和中、西部及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差异。研究也表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可以相互检验分类结果,易于发现问题,提高分类的准确性,是一条具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评价主体,基于生态位理论,从农业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生产水平、结构与成长等四方面竞争力维度构建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其农业竞争力生态位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并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各市农业竞争力演化与时空格局,划分为核心城市、次级城市和边缘城市3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间浙江省11市的农业竞争力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市排名次序相对稳定,整体表现出从东北向西南的距离衰减;(2)各市的综合农业生态位与生态位宽度出现背离,因此衡量区域农业竞争力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其影响支配力(生态位值)和资源获取力(生态位宽度);(3)各市之间农业竞争力生态位高度重叠,竞争显著。最后提出浙江省应强化核心区辐射带动,开展生态位扩充、生态位协同发展策略,优化生态位结构,提高各市农业竞争力,破除农业经济固化态势。  相似文献   

19.
随着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的崛起,我国区域经济新格局逐步形成。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成为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并促进中部崛起的关键。构建一套由总量指标、质量指标、速度指标、加分指标共4类一级指标和22项二级指标所组成的科技创新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1,对武汉"1+8"城市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同时分析了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障碍与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0.
从绿色经济新形态的视角出发,综合选取合理的绿色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以“一带一路”重点省份2006-2016年的数据为依据,利用SBM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对绿色经济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据此对各省份及区域整体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并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绿色经济效率的因素进行探究和识别,研究表明:西部和东北部分省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其它省份,但区域间差距在缩小,城市化率等指标对效率值存在不同方向的影响。最后提出区域发展和提高绿色经济水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