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颠覆性技术为后发国家技术突袭和弯道超车提供了抓手,探索其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对科技强国建设和创新治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现有研究中治理框架的不足,在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三螺旋系统和政策干预多级效应,研究了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多元治理主体及其互动、多层次治理过程及其政治进程、多情境协同模式及其治理结构,构建了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为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协同应对新兴技术治理挑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陈瑜  马永驰  李鹏 《科学学研究》2020,38(7):1167-1175
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条件下,新兴技术治理如何达成集体行动已成为当前多方主体共同探讨和研究的紧迫问题。单一角度治理方式难以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本文聚焦于网络治理视角,建构了达成新兴技术治理集体行动的分析框架。基于多案例新兴技术治理实践,研究从治理结构、参与过程、参与影响程度3个角度辨识了达成新兴技术集体行动的12个关键节点,揭示了达成新兴技术治理集体行动的3条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3条路径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影响集体行动,且路径I是达成集体行动的最短路径。研究发现,达成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是公众参与程度,但其不是充分条件,需要通过改变治理结构和参与影响程度,在中国情境下可以实现达成新兴技术治理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3.
纳米科技、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争议性新兴技术的涌现,引发研究与实践关于新兴技术治理的讨论。责任式创新作为科技创新新视角,为新兴技术负外部性与风险性所引发治理挑战提供理论范式基础。研究聚焦新兴技术治理,基于责任式创新视角展开系统性评述,为新兴技术治理的系统化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输出启示。研究显示:已有新兴技术的治理研究主要形成了过程视角、行动视角、以及治理体系的结构视角三大研究基础;而以责任式创新范式为基础,新兴技术治理则涌现目标设定视角、行动主体参与视角、价值准则协调视角、过程响应视角、以及制度建构视角的五大研究分支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医疗器械领域为代表实证考察技术审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针对其中第三方失灵的风险,应用治理理论探索技术审评的社会治理路径,设计治理格局,并提出政策建议:1第三方技术审评机构是中国技术审评突破困局的重要途径,但应充分认识其风险,并探索其治理路径和制度构建;2政府应居于治理格局的核心来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对第三方的法律保障并监督规范第三方机构的行为;3引导和促进治理格局中的竞争与合作,使第三方审评在与政府的互动中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来自技术的伦理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实践伦理方法。新兴技术作为尚未投产及仍处研发阶段的一系列尖端技术的总和,其自身具有不确定性和巨大影响力这两大特点。因此由新兴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相较一般技术而言也有其独特特征,并由此在实践伦理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困境,其特点主要为后果更难以预测、范围和程度更大、更为复杂多元,并且较难得到公众理解。为应对新兴技术实践伦理的困境应将研究对象从新兴技术转向新兴技术实践过程,把问题还原到实践本身,通过对实践场域及实践主体行动逻辑的认识弥补实证性经验材料的不足。新兴技术实践伦理从研发、投产、使用、治理四个实践场域分别入手,在每个实践场域中靶向性地匹配伦理原则、理论方法。对研发设计进行调解,优化投产及使用过程,并在技术治理中寻求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理需要技术创新的赋能,但技术创新风险的“时滞效应”又是社会治理的对象,这导致现代技术创新与技术治理在逻辑与实践上有了内在的协同性和反身性,即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适应性治理体系的同步建构。因此,科学实验向真实世界的经验延伸带来的治理困境,要求公众与专家的集体参与,通过探索性实践来直面不确定性,这就有了“集体实验”这一协同式的创新-治理模式。基于STS的视域和互构论的角度,集体实验现象的产生可以得到系统阐述,进而得以概念化,并对作为新兴治理模式的集体实验的实践路径做出规范性说明,以期对“作为真实世界实验的技术发展”这一新兴的STS主题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是在基本政治制度与文化传承基因的总领下,通过结构治理、制度安排、法规约束、道德养成、文明启迪等对国家、社会和民众形成良治的整体塑造。社会治理结构的科学解析,由内部逻辑严整的三大层阶组成:决策层(顶层)的公信力测度,施政层(中层)的执行力测度,受众层(基层)的响应力即社会公众的共振度测定。一个优化的社会治理结构以及社会公序良俗的养成,必然要寻求上述三大层阶各自优化状态下的交集最大化,亦即求解满足社会治理所追求的最大目标函数。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取决于制定政策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取得最大的公信力),取决于施政过程的应变力和分散度趋于最优范围(将初始决策与区域特点完美结合),取决于基层民众的共振度和响应力。如果三者均达到优化程度的要求,则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必然出现。  相似文献   

8.
杨建国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735-1742
环境风险治理需要有效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传统环境治理建立在科学知识的根基上,依赖“技治主义”范式,通过“解难题”以寻求环境治理的确定性、可靠性。环境风险决策往往被技术专家所垄断,社会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被当成“非科学”“非理性”而被排除出决策过程,公众智慧被专家知识严重遮蔽了。当前,科学常常与风险非常大、事实难确定、价值存争议、高度复杂性、决策很紧迫的“棘手问题”相勾连。频繁的环境风险争端引发人们重新理解与反思科学,使人类社会迈入后常规科学时代,科学已难以提供环境风险决策所需的安全保障与准确答案,传统环境风险治理遭遇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挑战。后常规科学视野下的科学与政策领域,兴起了“公民科学”“知识分工”等知识生产与应用新模式,重塑了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倡导认知民主,主张专业知识的民主化。它们正视科学的不确定性与价值争议性,要求开放科学的认知承诺,强调非职业化、情境性的知识价值,在赋予公民与专家以认知能力平等基础上谋求多元主体的协商对话,通过“扩大的同行共同体”达成对科学、知识生产与决策等问题的基本共识,为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治理奠定稳健、包容的知识基础。知识民主化既是环境风险治理的新典范,又是科学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由此,知识也终将成为社会治理的“公器”。  相似文献   

9.
新兴技术战略柔性思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技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的典型特征.如何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制定战略,一直是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前沿.提高和保持新兴技术的战略柔性,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时的首要选择和基本思路.结合新兴技术的特点,讨论了如何使新兴技术的战略更加具有柔性的基本思路,给出了若干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国家治理与监管不断提出挑战,如何持续应对新的挑战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议题。基于"敏捷治理"理念,本文以过程追踪法对2014—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的发展历程进行案例分析,提出敏捷监管模式。研究认为,在企业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社会现实挑战与政府监管政策互动的动态循环下,形成了以"挑战—应对"为特征的敏捷监管模式,实现了政府对新兴产业挑战的持续应对。该模式体现了对平台经济监管的动态性、包容性和回应性,协调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推进新兴产业敏捷治理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新兴技术显现出对人类主体性与生态系统的渗透性干预,引发了两方面的社会困境:一是科技创新性发展向社会涉入了实验性,打破了知识生产与知识应用的线性两分法,对此应倡导知识生产与治理效用的结合,重塑面向科技治理的社会实验范式;二是科技的不确定性削弱了现实秩序建构的稳健性,理性立法的优先性与经验知识作为决策基础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传统的行为规范在新社会情境下的行动效力受到约束,需要通过高效率的探索性社会实验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为此应倡导一种反思性发展的科技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2.
新兴科技的前沿创新性、动态变化性、多元互动性使其伦理治理存在难度,传统的治理方式难以快速应对。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重点发展“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亟需识别新兴科研领域的伦理风险并加强伦理建制。为此,基于我国重点科技创新领域伦理治理存在相关法律法规文本体量不足、专业审查机制及配套保障不完善、科技伦理教育薄弱、总体伦理素养有待提高、科研伦理创新治理路径有待拓展等现状,系统分析信息科学、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学领域代表技术的潜在伦理风险和伦理治理现状,提出浙江省反思性高阶伦理“元治理”路径,包括: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伦理治理、完善特色科技伦理制度文本、加强伦理审查制度建设、健全伦理教育科普制度以及数字化赋能高效管理等,以期促进科技理性驱动共同富裕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平台时代多边公共平台涌现,有必要开展对其结构等原理的研究。多边公共平台不同于传统的产品生产平台与技术平台,具有优良的社会网络结构及效率优势,以支撑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合作共治和服务创新的平台功能。其社会网络结构的根本特征在于治权开放、资源共享和把多边群体联结起来的互动合作。描述平台结构最重要的方式是绘图,在多边公共平台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企业平台生态圈结构,构建了多边公共平台的参与者网络、价值网络与运行网络等模型。  相似文献   

14.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催生了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在享受新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会对新兴技术所引发的未知风险产生一定的恐慌与抗拒心理,并经由特定的渠道进行扩散,产生风险感知的耦合效应。因此,掌握社会系统中新兴技术风险感知的扩散规律,对于新兴技术风险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界定了风险感知扩散的耦合概念,分析了新兴技术风险感知在社会系统中的“耦合—演化”扩散机理,构建了风险感知的社会扩散量化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探讨了内、外部不同要素对新兴技术风险感知扩散的耦合影响及风险感知社会扩散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个体对新兴技术风险的心理距离与公众参与新兴技术风险治理程度的增加,风险感知在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叠加效应逐渐减弱,独立效应逐渐增强,风险感知的扩散效率逐渐降低;而随着个体对传播者信任程度的提高,风险感知在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吸引效应作用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15.
李牧南  王流云 《科研管理》2019,40(1):89-104
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体系架构中,三维打印(增材制造)是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但是,当前大部分针对三维打印的相关研究更多聚焦于创新和市场潜力。针对三维打印技术普及和产业化可能带来的健康、环境和生态风险等问题,相关研究则较为零散,而且分布在化学、材料、物理、生物和环境等不同专业和研究领域。这给相关的科技政策制定和预防式公共治理措施出台带来了一定的信息阻塞和决策障碍。此外,目前有关新兴技术潜在风险识别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较少,相关的量化分析尤甚,可以认为是当前科技评价和技术管理研究领域的盲点之一。针对当前有关新兴技术潜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相关科学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朴素机器学习思想的跨学科主题词挖掘框架,并结合当前较为热点的三维打印技术进行了实证分析。理论和实证分析显示,本文提出的跨学科主题词挖掘框架对于某个具体新兴技术潜在风险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内容识别效果,这对于相关的公共治理决策和科技政策制定,或许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