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梅亮  陈劲  李福嘉 《科学学研究》2018,36(3):521-530
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与新兴技术的治理挑战引发研究与政策对“责任式创新”的关注。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责任式创新主题文献的系统回顾,构建“内涵-理论-方法”的整合框架,对责任式创新的概念内涵、共性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方法展开系统评述。研究结论显示:责任式创新的内涵主要围绕内在属性视角、创新过程与管理视角、创新结果评估视角三个方面展开;责任式创新的共性理论基础包括正义论、技术社会控制视角、行动者网络理论、制度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五个分支;责任式创新的典型应用方法涉及扎根研究、伦理分析法、实时技术评估、“谦逊”技术与参与式治理法、上游公众参与技术治理、中游模块化技术治理、技术社会评估等  相似文献   

2.
科技引领社会进步、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研究与政策逐步关注到创新不确定性、负外部性所引发的影响,创新范式本身的反思开始重视技术创新与社会期望、社会价值的匹配。责任式创新作为创新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新兴范式受到关注。研究分析了责任式创新的前提条件与问题关注、概念内涵及特征,构建了由行为主体、活动、规范、情境、预测性、自省性、包容性、响应性等要素构成的责任式创新理论框架,并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例,讨论了责任式创新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的责任治理:从开放科学到开放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推动发展同时产生潜在社会负外部性,引发研究与实践对科技创新治理的关注,以实现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开放"作为一种组织机制引发了特定创新活动从参与主体、过程演进、环境交互、到结果评价等方面的重审。研究基于责任式创新视角,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构建了与之相适配的开放科学、开放战略、及开放社会为基础的科技创新责任治理开放机制框架,并聚焦争议性科学研究(预防性基因编译与生殖性克隆)和争议性技术创新(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案例予以论证。研究认为责任式创新视角下科技创新的治理需考虑特定科技创新活动面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界面交互与差异化责任准则匹配;开放作为一种核心机制,对应科技创新从科学研究到社会发展的阶段过程,可建构与之相适配的开放科学到开放社会的治理机制,从而为科技创新的责任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创新管理的新兴范式,责任式创新是指通过对现有科学与创新活动的集体管理去探索创新的未来,并强调创新结果在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增长性之外,需考虑道德伦理可接受与社会期望满足,以实现公共价值。从时域视角出发,分析讨论了责任式创新的概念源起,并在创新过程观与结果观的基础上,整合面向过去的回溯性逻辑与面向未来的前瞻性逻辑,提出了时域视角下责任式创新的理论框架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产生潜在的社会负外部性,引发理论与实践关于科技创新治理的关注,以实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责任。而“开放”逐渐成为组织中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和治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资源获取方式、运作方式、与环境的互动方式,责任式创新的治理目标均能够在开放机制中得以实现。围绕责任式创新研究,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发展三个阶段,构建了以开放科学、开放战略、以及开放社会为基础的科技创新责任治理的开放机制,并结合争议性科学研究(生殖性克隆与预防性基因编译等)和争议性技术创新(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的案例检验予以论证。研究构建的从开放科学到开放社会的开放机制为科技创新的责任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6.
当前加速迭代的新兴技术对人类道德秩序的挑战,在诸多技术应用中都引发了大量伦理难题,科技创新与科技伦理之间的张力被凸显出来。今天的科技伦理成为一个多学科多主体参与的、对科技实践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治理的领域,科技伦理治理是未来社会生活实践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议题。从责任伦理的角度出发,面向未来的科技伦理治理应充分考虑以下要点:发挥伦理原则在新兴技术的敏捷治理中的作用;拓宽科技伦理教育,推动科技伦理由专业话语向公众话语的转变;强化科技伦理协同治理,构造多主体合作的“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面向新兴技术实践的“物”转向,以人与技术物的协同演化为治理原则。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的负向影响引发研究与政策对责任式创新的关注。基于已有研究对责任式创新行为主体个人层面的微观机制讨论的不足,从责任式创新人本动因的视角出发,通过大样本统计分析,讨论了行为主体责任式创新的迭代动因、战略动因、伦理动因对其科技满意度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民众责任式创新的迭代动因与战略动因对科技满意度产生U型的影响作用,表明民众过去的科技知识与经验、未来感兴趣的科技知识与经验对其科技满意度产生U型作用;而民众责任式创新的伦理动因对科技满意度产生倒U型的影响作用,表明民众当下对科技的道德伦理判断对其科技满意度产生倒U型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兴经济体中的创新,由于其显著异于经典创新模式而广受关注。学界提出核心理念为"用更少资源为更多人提供更好服务"的"节俭式创新"概念,用以解释新兴经济体中出现的新的创新现象。同时,一些学者尝试进行节俭式创新理论框架的构建。然而,现有研究关于节俭式创新的概念、过程、理论框架以及实践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不一致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并构建一个整体性框架以指导理论发展与实践活动,从而为广大金字塔底(BOP)人群更好地服务。基于这一目的,文章从节俭式创新的缘起入手,然后回顾了节俭式创新各种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顾相关的理论框架。随后,基于比较视角,识别了节俭式创新范式的独特性。最后给出了回顾结论,并指出了未来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以颠覆性技术为核心的大国竞争与企业创新战略引发重要关注,系统性探究“颠覆性技术创新”(Disruptive Technovation, DT)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内涵与整合框架对于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战略的实现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然而,现有关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研究存在概念模糊、边界不清、框架缺乏整合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首先以技术导向下的创新理论范式演化为视角,系统回顾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理论源起与边界,构建分析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进而,基于文献归纳与理论推演,研究提出涵盖技术新颖性(Technological Novelty)、技术优越性(Technological Superiority)与技术外部性(Technological Externality)的颠覆性技术概念内涵体系,并以之为核心梳理涉及颠覆性技术获得(涌现与搜索)、识别、采纳与扩散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议题整合框架;最后,研究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机遇、约束与挑战,展望在复杂国际环境与新发展格局下颠覆性技术创新实践与研究发展的未来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科技企业的成功、部分国家的崛起与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成为适应当今环境的新研究范式,这与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理念相符合。创新群体是我国基础研究前沿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创新团队,其组织机制特征与动态演进内涵与创新生态系统相符合。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研究优秀创新群体的合作网络与时序演进,通过案例研究探析其过程与规律,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参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组织模式网络化、市场的服务导向和价值共创等趋势下,传统创新生态系统所嵌入的技术情境、组织情境和市场情境发生转变。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缺乏对研究情境全面的、系统的关注。研究以系统性评述为基础,整合应用文献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识别出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焦点主题、理论发展、应用方法,以及由文献簇涌现的研究情境(包含技术情境、组织情境、市场情境)。研究从情境视角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陈瑜  马永驰  李鹏 《科学学研究》2020,38(7):1167-1175
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条件下,新兴技术治理如何达成集体行动已成为当前多方主体共同探讨和研究的紧迫问题。单一角度治理方式难以提供有效的解决路径,本文聚焦于网络治理视角,建构了达成新兴技术治理集体行动的分析框架。基于多案例新兴技术治理实践,研究从治理结构、参与过程、参与影响程度3个角度辨识了达成新兴技术集体行动的12个关键节点,揭示了达成新兴技术治理集体行动的3条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3条路径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影响集体行动,且路径I是达成集体行动的最短路径。研究发现,达成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是公众参与程度,但其不是充分条件,需要通过改变治理结构和参与影响程度,在中国情境下可以实现达成新兴技术治理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挑战,系统提升我国科技研究的整体水平迫在眉睫。然而,我国现有知识创新生态研究的基本思路仍是以“大学、企业、政府”构成的“三螺旋”框架,无法体现新时代多元化主体、多样化路径、多种创新模式的平行共存与协同演化特征,致使研究者破题“卡脖子”难题时缺乏整合性视角与适用性框架的支撑。本研究基于知识创新范式转型背景下影响我国以系统工具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核心挑战,深入探究新时代“模式3”知识创新“多重螺旋”(N-tuple helices)生态系统的主体特征与拓扑结构。以之为基础,讨论系统性提升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应对“卡脖子”挑战的可行路径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社会治理需要技术创新的赋能,但技术创新风险的“时滞效应”又是社会治理的对象,这导致现代技术创新与技术治理在逻辑与实践上有了内在的协同性和反身性,即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适应性治理体系的同步建构。因此,科学实验向真实世界的经验延伸带来的治理困境,要求公众与专家的集体参与,通过探索性实践来直面不确定性,这就有了“集体实验”这一协同式的创新-治理模式。基于STS的视域和互构论的角度,集体实验现象的产生可以得到系统阐述,进而得以概念化,并对作为新兴治理模式的集体实验的实践路径做出规范性说明,以期对“作为真实世界实验的技术发展”这一新兴的STS主题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5.
褚慧岚 《情报探索》2020,(3):117-125
[目的/意义]采用对专利和文献相结合的计量分析进一步观察本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Patentics专利平台以及CNKI为数据源,从专利年度申请量分布、技术领域分布、主要申请机构分布及其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的角度以及文献的角度对2014—2018近5来本体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从专利视角看关于本体技术的研究迄今为止呈持续增长趋势,创新主体主要由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业组成,且大致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局面,但合作关系不密切,中科院和国家电网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从文献视角看研究呈下降趋势,创新主体主要由高校组成。综合而言,本体技术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最后把本体技术相关的研究热点归纳为5类,未来将引入更多的新兴技术朝着本体构建自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科学的创新是指强烈依赖于科学进展、由前沿科学知识推动的产业技术创新,包含了新想法的产生、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制造和首次商业化的全过程。时至今日,基于科学的创新受到了西方学者的重点关注,他们围绕西方情境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但由于研究比较分散,研究视角、层次、问题的差异,特别是缺乏系统的文献梳理,导致这一创新范式在国内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讨论。因此,本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识别出英文文献258篇、中文文献52篇。基于这些文献,本文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基于科学的创新的研究脉络,包括相关概念、特征、过程与模式以及创新范式的演进。同时,本文从创新维和企业维梳理了基于科学的创新知识框架。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从多个源头捕获海量数据成为可能,大数据作为新型资产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元素。目前学术界对于大数据如何影响现有的创新管理理论和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并未做系统性论述。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结合大数据的特征,从大数据对企业创新模式、创新参与主体、创新战略以及创新组织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认为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创新管理将呈现迭代创新、平台战略、海量用户参与的趋势。文章提出了大数据对创新管理范式影响的概念框架,为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创新实践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数字创新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新模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特别关注。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20年来文献的查阅和梳理,构建了数字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对数字创新内涵界定和特征分析基础上,根据表现形式将其划分为数字产品创新、数字服务创新、数字过程创新、数字组织创新和数字商业模式创新五种类型。提出数字创新具有提升运营效率、提高组织绩效、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改变竞争格局的功能。认为数字创新由数字创新者、数字创新公民、数字技术、数字创新平台和数字创新文化五个基本要素组成。提出数字创新组织与管理包括数字创新战略制定、数字创新组织准备和数字创新运行管理等内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数字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