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既要重视贫困户脱贫,也要重视贫困村出列,而山区贫困村脱贫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  相似文献   

2.
杨雪 《华夏星火》2016,(7):32-35
在“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的含义是扶持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各种导致贫困的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那么,精准扶贫的难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对我国农业产业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农经》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期致力于反贫困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教授.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城市新贫困问题日益凸现和发展。城市中贫困居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转型期出现的城市新贫困人口与传统的城市"三无"贫困人口有着本质的区别。城市新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文章对当前我国城市新贫困人口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城市新贫困人口特征及其出现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城市新贫困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和灾害对贫困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已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与生态环境、灾害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中国新时期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本文分别对生态环境与贫困、灾害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贫困人口的减贫诉求和扶贫模式,最后提出了兼顾环保、减灾和减贫的系统性扶贫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以期为中国政府制定系统性减贫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分析发现:① 生态环境与贫困存在复杂关联,关键影响因子包括环境恶化因素、资源因素和多维贫困因素;② 灾害与贫困的关系研究主要关注脆弱性、直接关系和农户生计三个视角;③ 贫困人口的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扶贫模式却较少综合考虑环境和灾害等因素。因此,在未来研究中:① 生态环境和贫困关系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② 灾害对贫困的间接影响因素值得关注,贫困农户的脆弱性和灾后修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③ 应关注创新性扶贫模式开发,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④ 应该综合地考虑生态环境、灾害和贫困关联的关键因素提出系统性减贫策略。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要从培养未来人才素质着眼,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和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6.
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璋  钱秉中 《软科学》2002,16(6):76-79
本文对全国2300多个县进行逐一筛选、分析,认为当前全国的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较集中地分布在6个省区的125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而其中的61个县聚集着我国农村最贫困的大约为1500万的人口。在对其贫困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与一般贫困地区不同,这一特殊贫困地区需要具有创新性、高效性、长期性的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9,(10):139-144
基于家庭结构视角,测量了库区移民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值,并分析了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移民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生成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结构类型农户的生产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后期扶持益贫性特征不显著。建议在后期扶持的益贫性策略选择上对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农户实行差异化政策;在宏观产业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发展库区特色产业;地方政府要建立后期扶持项目全方位全过程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贫困地区时空格局与差别化脱贫政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文章在脱贫现状及贫困格局分析的基础上,解析我国贫困地区资源承载能力特征,识别贫困地域类型,提出实施差别化脱贫政策建议,以期为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地实施精准扶贫提供决策参考。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相对贫困仍然凸显,且发展差距趋于扩大;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分布态势仍未转变,且总体承载能力弱,局部区域资源环境已经超载;贫困地区应根据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制定差别化的区域脱贫政策。  相似文献   

9.
侯伟伟 《大众科技》2010,(2):203-205
社会救助关乎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关系社会的稳定;困难群体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关系民生、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探析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体的贫困问题,使更多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在保证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提供教育机会、国家拨款兴建多种就业培训机制、激励企业以一定比例录用贫困人口工作、鼓励在贫困地因地制宜的办厂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渐减少贫困群体的人数使社会救助事业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基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差异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农村的贫困人口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为了应对民族地区农村在转型期贫困现象及其贫困人口的新变化,以贫困及贫困人口的认识为逻辑起点,本文在恩施州个案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理性分析认为西部民族地区转型期的农村贫困可划分为"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发展型贫困"三种基本类型,从而为民族地区转型农村的扶贫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扶贫攻坚计划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的两大主要模式。2011年国家大幅提高贫困标准,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特征、贫困内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章在分析新贫困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全面解析了当前扶贫开发中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精准扶贫的理念,包括:建立多维贫困区域识别指标体系,开展精准化贫困区域识别;采取多元化扶贫方式;以及实施基于不同地理空间尺度和贫困地区类型的差异化的分类扶贫政策。文章最后针对当前两大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拓展精准扶贫内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理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中国仍有7 017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文章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化基本特征,揭示了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规律,探明了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科学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贫困人口规模大、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逐渐加大,是当前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基本特征,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现象突出;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向我国中西部深石山区、高寒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集聚,具有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片)等多级并存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胡焕庸线"西北部、东南部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占16.4%、83.6%;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及前期扶贫开发政策精准性不够等,是中国农村持续贫困的主要症结。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亟需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13.
杂交构树易种植、门槛低,贫困农户种植杂交构树当年就可以获得收益,平均每亩年收益3 000多元。5年来,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推动下,以中国科学院核心科技为支撑,杂交构树扶贫试点工程扶贫效果明显: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00余万亩,带贫模式多样,惠及20多万贫困人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通过统筹夯实杂交构树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强化产业化落地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加大产业部门的协同互动和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实施"林-料-畜"一体化战略,可为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文章在梳理我国贫困治理政策演变过程及趋向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了精准扶贫政策核心要义、内容体系及其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之处,阐明了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科学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困境,从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西藏农牧民贫困特征、类型、成因及精准扶贫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贫困农牧民面临着收入增长慢、生存环境差、占有资源少、健康状况弱、劳动力素质低的困境。贫困人口类型复杂,包括生存环境脆弱型、生产资料贫乏型、经营意识薄弱型、人口压力过大型、人口健康缺陷型、多重因素复合型等。要紧紧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思路,结合"两项制度衔接"政策,走出一条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精准脱贫路径。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整村推进"、"合作社+"、"龙头企业+"、"科研基地+"等扶贫开发模式,提高精准扶贫效果。重大扶贫措施是:推进民生大力改善,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带动贫困农民就业增收;强化劳动力素质培养,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构建科技下乡服务体系,提高农牧民科学生产水平;稳妥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整合配置扶贫资源,提高扶贫开发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始终以国家需要和人民诉求为导向,科技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部分贫困地区人均可用耕地少、水域面积广的地理资源特点,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和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的扶贫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中科院技术+当地政府+当地龙头企业+贫困户/贫困集体"的生态渔业扶贫模式。即联合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在合理构建鱼类群落结构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山区水资源,可在保障水质的同时给周边渔农民带来经济收入。生态渔业扶贫模式的示范与推广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有效促进了贫困山区水产养殖业的科学发展,使得当地群众增强了生态文明意识,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养殖技术,加速了贫困户增收脱贫,体现了扶贫模式的"造血"功能,保障了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相似文献   

17.
现代畜禽养殖业既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也是农村、农民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它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起着关键作用,是破解"三农"困局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如期、保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来助推精准扶贫,发展贫困地区畜禽特色养殖产业,使产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道路,既可带动当地饲料、养殖、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又能带动当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已成为当今扶贫产业中新的闪光点。文章阐述了畜禽特色养殖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分析了科技创新在畜禽特色养殖精准扶贫中的成效,并结合实践提出了畜禽特色养殖助推科技扶贫的相关政策建议,力求为我国科技兴农与精准扶贫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瑶 《软科学》2005,19(4):59-62
农村贫困人口在我国数量较多、分布较广,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农村贫困人口群体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要彻底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实现稳定脱贫,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民脱贫支持体系,从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共享视角下的农村文化扶贫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霞 《未来与发展》2016,(9):109-112
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入发展,文化对贫困地区的深层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农村。多年的扶贫实践也证明,贫困人口的素质、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从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人们是否贫困的命运。共享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有重要的现实解释力和指导意义,为新时期的文化扶贫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