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马全恩  张娟 《情报科学》2018,36(7):30-35
【目的/意义】微信公众号的复杂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符合人际交流特点。论文在经典 SIR模型基础上 构建微信公众号传播网络并研究其传播机制,对微信后台进行信息监管及传播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 基于 SIR的信息传播 BA无标度网络模型,并提出影响其传播的因素,通过 Netlogo仿真工具实现信息传播复杂网 络影响因素的仿真。【结果/结论】实验表明目前阶段对微信公众号网络的监控难度很大,不应该仅通过“意见领袖” 或阻碍“再次传播”来控制,而应多采取“揭露真相”或“疏导”等方式进行引导。此外,对不同信息在微信公众平台 网络中进行目标配送,会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解析了微博舆情话题的传播、微博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微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特点,发掘舆情 传播过程的影响因素,继而对在微博网络上发生的舆情扩散进行有效的控制。【方法/过程】在传染病动力学的SIR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部分无知者直接变为免疫者以及具有衍生效应的SIR改进模型。结合微博网络拓扑结构 进行了有向无标度网络的设计,并利用微博网络的信息互动模式对感染率以及转化率进行了改进,最后对此模型 进行简单的因素分析。【方法/过程】构建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的变化符合实际生活中微博网络舆情的传播变 化,并分析了各个影响微博网络舆情传播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彭程  祁凯  黎冰雪 《情报科学》2020,38(3):145-153
【目的/意义】负面情绪导向的舆情传播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而"不完全"的复杂网络系统也为政府监管带来了挑战。因此厘清舆情传播特征实现精确预警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方法/过程】基于SIR传染病模型与EGM灰色预测模型,提出一种实现舆情预警与舆情防控模型,并利用python挖掘到的政务微博历史数据进行模型模拟与检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舆情传播过程中,易感染类网民占比会随着时间演化而不断减小;传播阈值与易感染类网民占比间的大小关系能够预示舆情演化趋势;政务微博通过及时互动能够转移网民情绪,起到一定舆情导控效用。  相似文献   

4.
霍明奎  竺佳琪  赵丹 《情报科学》2019,37(5):98-102
【目的/意义】网民使用移动终端技术工具参与舆情传播已经成为趋势,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移动通讯技术 和互联网技术有效地加强移动终端环境下微博舆情管理是政府和微博平台的重要任务。【方法/过程】基于社会网 络理论,以新浪微博“足球世界杯”热点话题为例,采用编程方式接入新浪微博开放平台获取数据,使用Gephi等社 会网络工具进行可视化,最终对移动终端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结论】研究揭示了移动终端环 境下微博舆情传播机理、规律和网络结构,能够使管控主体对微博舆情传播有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为 舆情管理法律规制、制度建设提供指引,为微博用户文化道德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刘泾 《情报科学》2020,38(6):62-66
【目的/意义】新媒体时代,政务微信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是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政务微信 在强化民生服务、增进政民互动、网络舆情引导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方法/过程】从政务微信与政府治理的概念 属性与内在关联出发,分析政务微信的功能价值及其在推进政府治理创新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结果/结论】以政 务微信为载体,强化政府“智慧治理”新理念;打造“政民互动”政府治理新格局;构建“协同联动”政府治理新模式; 完善法治化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李紫薇  邢云菲 《情报科学》2017,35(12):39-44
【目的/意义】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管控是舆情管理者面临 的重要问题。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过程进行研究,能够深入剖析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规律, 帮助舆情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情监测与控制。【方法/过程】通过信息传播模型把突发事件舆情话题演进过 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突发期、蔓延期和消散期。并采用实证方法以新浪微博热点话题“九寨沟地震”为例作为数据源 获取微博发文、转发、评论信息数据,通过Matlab软件拟合舆情周期,再使用Gephi绘制可视化云图,通过网络结构 分析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规律。【结果/结论】对“九寨沟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移动端和非移动端传播过程 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移动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周期更长、信息传播层级更高、意见领 袖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7.
高海涛  徐恺英  张琦 《情报科学》2018,36(5):144-148
【目的/意义】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微博舆情,既可以使该方法在微博舆情研究中能够更好地被 应用,又能通过对微博舆情监管策略的提出达到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的目的。【方法/过程】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研 究对象,以新浪微博“笑脸墙迎新生”为研究话题,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为研究工具,通过对采集的有效数据分析,研究 微博舆情传播特征、过程、规律,并以研究结论为依据提出具体监管策略。【结果/结论】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微 博舆情传播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拓展了微博舆情研究的新视角,提出了网络舆情传播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璐妮  唐守廉 《情报科学》2019,37(9):139-144
【目的/意义】融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极易在“两微一端”迅速传播,引起网民广泛关注、讨论、传播,在 极短时间以裂变的速度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研究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治理策略效果,最小化传播的负面影 响对舆情管理部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过程】基于此,文章以不同治理策略下网络传播效果为研究对象,构 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仿真对比研究了两种代表性治理策略——信息隔离、信息公开两种策略的网络传 播效果。【结果/结论】仿真结果表明:提早信息公开时间,提高信息公开程度能有效提高网络传播效果;信息隔离策 略强度不是越高越好;研究可为舆情管理部门制定网络舆论引导和治理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雅  潘雪 《情报科学》2018,36(8):10-14
【目的/意义】提出“I-SCR”网络舆情管理模型,希望从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提出网络 舆情管理完善对策。【方法/过程】将维克利“S-C-R”信息交流模式引入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情境,并针对该模型中 舆情信息从政府发出(I-S)、从渠道发出(I-C)、从公众发出(I-R)三方面分别探讨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结果/结 论】信息公开视域下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政府、媒体、公众三者间的良性信息互动关系,使信息 在三者间的传递达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王冲 《情报科学》2018,36(4):100-104
【目的/意义】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当前,大数据技 术已成为研究社会问题的重要资源和工具之一。【方法/过程】运用理论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相关模型构建进行研 究。重点探讨了我国高校智库在运行机制、数据管理、成果产出转化、贡献传播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 果/结论】通过研究提出了自上而下的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结构系统,即:从顶层设计入手,着力构建 “政府—智库—社会”三位一体的决策咨询体系,重点抓好新型高校智库内部运行这个关键,拓宽成果产出转化、贡 献传播渠道,完善以实际贡献和问题研究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林海涛  许骏  吴梦菂 《情报科学》2019,37(6):101-107
【目的/意义】近年来,政务微信因其传播优势成为较为理想的舆情处置工具之一,但微信的传播特点也决 定了其必须是在用户认可并有需求的时候才能发挥其舆情处置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识别符合用户需求和传播 学规律的政务微信舆情处置功能实现的关键节点。【方法/过程】本文基于对政务微信用户的需求分析,总结了评价 政务微信传播重要节点的四个构成维度的重要指标,并应用DEMATEL方法对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进行 了识别。【结果/结论】本研究基于对政务微信的功能需求分析与政务微信服务内容的分析,应用DEMATEL方法对 舆情传播关键节点进行识别,并分析了用户需求和传播学规律,促进了政务微信舆情处置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赵剑华  万克文 《情报科学》2017,35(12):34-38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已习惯在社交网络平台发表意见,进而形成所谓的网络 舆情。准确建立舆情的传播模型,对于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具有重要的帮助。【方法/过程】本文基于传统的SIR传染 病模型,综合考虑用户的心理特征行为因素,搭建新型的社交网络舆情传播动力学模型,并选用粒子群算法,以 2016年内热点的微博舆情事件为例,求解模型参数的最优值,并进行实验数据验证。【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用户的 追根溯源心理、持续关注心理以及漠不关心心理等心理特征对舆情的传播特性有重要影响,同时本文给出的模型 由于考虑了用户的心理特征行为因素,模型的准确性相较传统的SIR模型有明显优势,模型拟合曲线与真实数据曲 线基本一致,并且模型拟合值与真实数据的绝对误差值和RMSE值都较低。本文的研究对准确预测舆情信息传播 趋势以及舆情的分析和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微信作为重要的社交网络应用之一,是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重要平台, 其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微信息”文化需求,顺应“微时代”富媒体新环境。【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分析 微信平台的服务特点、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整合图书馆各部门业务系统和文献资源,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平台的“O2O”(Online To Offline)微信服务模式。【结果/结论】该模式将实现微信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有机融 合、完善用户体验和提升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康  李含伟 《情报科学》2018,36(1):113-117
【目的/意义】本文重点考察50 家上市公司对舆情事件的干预措施对百度指数变化的影响。【方法/过程】以 百度指数和“东方财富”网的“股吧”模块作为数据搜集平台,利用stata 固定效应模型将舆情指数的变化与干预方 式、干预时机、干预频率合在一起的回归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越及早、越主动频繁的干预,舆情变化指数越 小,也就是舆情所带来的冲击对公司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5.
荆玲玲  方媛  过仕明 《情报科学》2018,36(11):29-34
【目的/意义】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是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社会 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存在“结构失衡”和“总量不足”的瓶颈问题,本文引入协同论的视角提 出数字图书馆多元主体动态协同发展钻石模型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方法/内容】基于协同论 的视角,构建数字图书馆多元主体“动态协同治理模型”,并进一步解析多元主体动态协同治理模型的运行机制,为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结果/结论】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多元主体之间动态协同, 重新梳理多元主体在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及功能作用,通过“竞争”、“合作”与“协同”的作用机制达到一个和谐共治 的阶段性发展稳态。  相似文献   

16.
陈福集  史蕊 《情报科学》2017,35(9):131-135
【目的/意义】精准预测与掌握舆情事件的发展,及时发现舆情中的潜在危机,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 意义。【方法/过程】针对网络舆情演化的不确定性、多变性与灰色性等特征,选取多个指标数据建立多因素灰色模 型(MGM(1,m))。同时,为提高预测结果的精确度,利用BP神经网络对多因素灰色模型的预测残差进行修正,构建 基于残差修正的多因素灰色模型,并结合“莆田系事件”对模型预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结论】仿真结果表明,相 对于单一序列GM(1,1)模型和无残差修正的多因素灰色模型,残差修正后的多因素灰色模型在网络舆情预测上具 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提高政府应对能力,避免事态恶化是刻不容缓的课 题。【方法/过程】本文首先从生命周期和社会燃烧视角,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各个阶段分别按照“燃烧物质、 助燃剂、点火物质”集合形式进行结构化描述,探究演化过程中各阶段的关键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此 基础上根据广义随机 Petri网理论,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 GSPN模型。最后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从 事件代表性、谣言煽动性、情绪交融性三个方面评测演化系统的性能。【结果/结论】验证模型有效性,揭示其中的变 动规律及均衡状态,为相关部门引导舆情良性发展,防范舆情失控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提出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可视化功能,从多个视角全息呈现网络舆情场内信息受众观点的 “三体”关系。【方法/过程】首先将场内舆情观点解构成一个三元组:受众、情感立场、应事实体,并基于三者关系形 成形式背景,而后对背景中的对象、属性和取值关系进行形式概念分析,得出能表达观点“三体”关系的形式概念和 概念格,对上述步骤总结得到一个舆情观点的“三体化”呈现框架。【结果/结论】舆情受众观点的“三体化”呈现框架 能够用于形成多粒度的观点簇丛,对受众情感进行多元展现,以及预测网络舆情场内受众的观点演化路径,进而为 研判管控网络舆情提供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9.
赵艺  李平 《情报科学》2021,39(11):45-50
【目的/意义】突发疫情环境下将形成大量网络舆情,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传播趋势可为突发疫情环境下的社 会保障应急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本文从网络舆情信息交互影响要素、网络舆情信息交互机理两方面分 析突发疫情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交互机理;并从网络舆情传播趋势特点考虑,以新冠病毒肺炎李文亮事件为例,采 用Elman 神经网络模型,选取网络信息数量以及情绪总量和主导情绪作为网络舆情传播趋势预测主要变量和辅助 变量,对突发疫情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传播趋势进行预测分析,针对预测结果制定相关社会保障应急机制。【结果/结 论】研究提出可通过完善网络舆情相关法律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社会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五项 社会保障应急机制,以期为突发疫情环境下维持社会稳定性提供依据。【局限/创新】未来研究中可结合更多相关实 例进行分析,从而使研究结论进一步得到丰富与深化。  相似文献   

20.
田进  张明垚 《情报科学》2019,37(8):38-43
【目的/意义】针对频繁爆发的网络舆情,深度梳理网络舆情的内容层次,挖掘网络舆情的生成逻辑,为政府 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可行路径。【方法/过程】以“2015年初出租车罢运事件”作为研究案例,通过网络数据抓取软件收 集“财经网”相关微博下的评论信息,按照扎根理论的编码程序逐步抽象形成网络舆情的“棱镜折射”生成逻辑和 “情绪—态度—意见、行为取向”的内容层次。【结论/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舆情的基本层次是网民情绪,网络舆 情的生成由公共事件的相关新闻信息触发,并取决于网民的生活经历、角色定位、思维方式、信息处理等个人特 征。因此,政府的网络舆情治理应重点关注网民情绪,并强化与网民的对话沟通和信息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