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从东京可看到悉尼一粒米大小的物体,这就是太空观测卫星的威力。太空观测卫星使人类拥有了洞察宇宙的太空之眼。  相似文献   

2.
自1957年前苏联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环地轨道以来,人类已经向浩瀚的宇宙中发射了大量卫星。卫星除了被用于科学研究.在通讯、天气预报、地球资源探测等方面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高坳 《百科知识》2007,(12S):18-20
随着1957年苏联“伴侣一号”卫星上天,人类进入了探索太空的发现之旅。如今,人类又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太空旅游。不仅航天员能邀游宇宙,普通人也有机会去太空旅游,尽情享受宇宙之美。  相似文献   

4.
2009年2月10日注定是人类宇宙史上的一个悲惨日子,美国和俄罗斯的两颗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800公里处相撞,导致一颗正在工作的美国“铱33”商用通信卫星彻底损毁,连同一起丧身的是俄罗斯的“宇宙2251号”卫星。卫星产生的大量碎片,犹如“天女散花”,成为两团可怕的太空垃圾云。  相似文献   

5.
2009年2月10日注定是人类宇宙史上的一个悲惨日子,美国和俄罗斯的两颗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800公里处相撞,导致一颗正在工作的美国"铱33"商用通信卫星彻底损毁,连同一起丧身的是俄罗斯的"宇宙2251号"卫星.  相似文献   

6.
郑亚 《青海科技》2014,(1):76-79
<正>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对茫茫宇宙的探测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环绕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其独特的空间位置和潜在资源,成为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期待着进入宇宙,开发太空。自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以来,人类梦想成真。然而,茫茫宇宙是一个失重的环境,存在较强的宇宙射线。那么习惯了重力环境的人们进入太空生活时会产生什么反应?这些反应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将产生什么影响?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生物成了人类的宇航先驱。 1957年11月3日,在苏联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旅行者2号”上,一只5千克的小狗莱伊卡捷足先  相似文献   

8.
“金星人”、“火星人”和“泰坦人”是人类对可能存在的地外高级智慧生命的假设,宇宙中是否存在着这些地外高级生命?2004年对火星、土星和土星的第6个卫星——泰坦的探索将可能稍稍揭开一些谜底。  相似文献   

9.
正假设宇宙中真有外星人,而人类有一个足够大的望远镜,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望远镜看到他们?目前在贵州的一块洼地里,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建造一台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射电望远镜,预计于今年9月竣工,它背负的一个重要使命,正是在广袤的宇宙中为人类寻找同伴。射电是比红外线频率更低的电磁波段。射电望远镜与接收卫星信号的天线锅类似,通过"锅"的反射聚焦,把几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的信号聚拢到一点上。  相似文献   

10.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入空间时代。空间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有能力突破大气层的干扰与屏障,以全新的角度探索和研究宇宙空间。近60年来,通过空间科学探测与研究,人类关于宇宙的教科书不断被改写,重大科学发现与突破不断涌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同时,通过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带动了航天技术和相关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开辟了多项新的技术与产业领域,激励和鼓舞了数代年轻人追寻科技梦想。空间科学被公认为是"财富的发电机"、"创新的驱动器"和"新理论新知识的源泉",是各科技强国竞相发展、寻求革命性突破的领域,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1.
1609年,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还在利用眼睛来观察星空的时候,此时的亚平宁半岛,一位对星空一直充满着兴趣、名叫伽利略的意大利人,无意间将一个口径只有2.5厘米的自制望远镜指向天空,看到了月球表面和木星的卫星,自此人类之前一直依靠肉眼探索宇宙的进程被彻底改变。在接下来的400多年中,望远镜的口径越做越大,探测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光学波段扩展到了几乎整个电磁波段,从电磁方式延伸到了宇宙粒子以至于新近的引力波,并且从地面走向了太空。正是这些探测方式的丰富性和探测手段的多样性,使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尤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现在已经能够跨越宇宙演化的长河,描绘出浩瀚宇宙演化的历史:从早期宇宙的微小量子涨落经引力不稳定性放大,形成了今天宇宙多样化的结构——从致密黑洞到我们居住的银河系(图1)、从星系团到宇宙纤维状的大尺度结构。借助于最先进的地面和太空望远镜观测和物理理论,我们对于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已经步入到了精确宇宙学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发现一些新的天文现象,而是更关注主宰我们宇宙演化的基本物质成分的物理本质和宇宙结构起源的众多物理过程。而试图理解众多起源过程和它们的物理本质,正是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专项的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12.
谢来 《金秋科苑》2009,(13):20-21
美国航天局(NASA)的"宇宙神-5"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了。它将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月球陨坑观测和遥感卫星(LCROSS),送入太空,开启"探月之旅"。任务的目的是在月球寻找水源并进行详尽的勘测,为2020年人类再次登月打前哨。  相似文献   

13.
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揭开了现代物理学序幕的X射线的发现,随后的20多年中与X射线密切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层出不尽。而一个世纪之后空间天文领域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于2002年授予了空间X射线天文的突破,由此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新窗口。从1962年发现第一个宇宙X射线源至今半个世纪以来,已经有约70个携带天文仪器的空间飞行器(以专用卫星为主)发射运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于宇宙和基本物理规律的认识。随后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背景探索者"(COBE)卫星对宇宙微波背景黑体辐射谱的精确测量和观测到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著名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此做出了关键贡献。这样在新世纪空间天文的研究就直接产生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且对第三个起了重要作用,非常类似20世纪初X射线对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这三个以及天文学研究所获得的所有其他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除了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其他所有的获奖成果都和项目最初的科学目标没有关系或者完全相反。与此同时,探讨了重大天文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于处于快速发展初期的中国空间天文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秋科苑》2013,(22):47-47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越来越被自己产生的垃圾所苦恼,包括在外太空的卫星碎片清理也成为了一大难题。太空垃圾就是所谓的轨道碎片,简单的说就是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被有意或者无意抛弃在宇宙空间的各种残骸和废物。在2007年,中国的一次火箭测试发射,在大气层也造成了众多太空碎片。  相似文献   

15.
谢来 《今日科苑》2009,(13):20-21
美国航天局(NASA)的"宇宙神-5"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了。它将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月球陨坑观测和遥感卫星(LCROSS),送入太空,开启"探月之旅"。任务的目的是在月球寻找水源并进行详尽的勘测,为2020年人类再次登月打前哨。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天文卫星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坐地观天的方式,实现了对宇宙天体整个电磁波段的观测,并因而产生了空间天文学。空间天文学不受地球稠密大气层的影响,主要利用伽马射线,X 射线,紫外线和红外线4种波段来观测宇宙,是当代科技的重要前沿。美国宇航局为此制定了一个大天文台系列天文观测卫星计划,计划以这4种波段为特征来研制和发射4颗卫星。目前已发射了两颗,即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钱德拉"是第三颗。哥伦比亚号发射"钱德拉"已是竭尽全力了1999年7月23日,搭载着"钱  相似文献   

17.
人类已经飞上了月球,人类更渴望飞向宇宙的更深处。但是人类如何才能客服种种困难飞得更快、更高、更远?迄今为止科学家一直在寻求制造新型的飞船,以实现人类征服宇宙的梦想。  相似文献   

18.
资讯     
正宇宙究竟有多大?如果要计算宇宙大小,光速是一个很好的指标。现有理论认为,宇宙产生于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那么宇宙半径似乎应是138亿光年。但物理学家已经证明,宇宙在加速膨胀,此外还有其他变量存在。综合起来考虑,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456.6亿光年。最近,物理学家利用欧洲空间局的普朗克卫星提供的与宇宙膨胀有关的更新、更精确的数据,计算出宇宙的半径为453.4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宇宙繁星的探索从未中断过。近年来,随着科学家发现迄今宇宙最怪异与最神秘等消息传出,人类再一次将好奇的目光投注在宇宙中。 有关这些宇宙行星、恒星、星系与黑洞家族的各种新奇故事,也成为了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随着人类的成长,人类与宇宙疏远了,宇宙似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