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基于相对价格法测算了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分割指数,之后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考察了生产资料市场分割等因素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省间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分割现象普遍存在,市场分割指数整体呈现M型演化趋势;从地区层面来看,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分割程度较为严重,东部地区最轻。农业部门整体的生产技术效率走势大致呈现先降后升的演变趋势,东部地区各省普遍较高,西部地区稳步增长,中部地区出现"中部塌陷"现象。整体而言,生产资料的市场分割降低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抑制了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9-2017年我国农业企业的混合截面数据为样本,构建SSBM-网络DEA模型测度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空间角度对其演变趋势与收敛性进行了探究。研究结论如下:(1)只有极少数农业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达到并超过1,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为0.421,效率损失情况较为严重;农业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集中分布在[0.300,0.500]区间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于0.500的农业企业较少。(2)从时间趋势看,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但存在较强的经济短波现象,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受政策影响较大。(3)从空间趋势看,中部地区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最高,其次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三大区域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东部及西部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存在向中部地区农业企业追赶的态势,三大区域呈现稳态增长。基于此,本文提出应充分发挥政府法律规范、制定的积极作用以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梁流涛 《资源科学》2012,34(12):2249-2255
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度考虑"非意欲"产出情况下的中国大陆地区1997年-2009年间31个省(市)农业土地生产效率,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考察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结论显示:①1997年-2009年间全国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平均值为0.692,提升空间较大。研究期内农业土地生产效率年均增长0.6%,但变化趋势表现为较大的波动性;②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空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不仅效率值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同时呈下降趋势;③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目前农业技术对农业土地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小。不同区域农业土地生产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2003-2010年省域面板数据,以信息化发展指数(IDI)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数据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技术获取型FDI溢出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研发投入是长期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区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门槛值最高,中部地区门槛值最低且呈现集中趋势,西部地区门槛值跨度最大。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全国与西部地区的技术获取型FDI溢出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且明显增强的趋势,东部地区呈现稳步增强的促进趋势且贡献率最高,中部地区的抑制作用正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选取1997-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层面面板数据,分区域考察了制度环境对知识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度环境是影响知识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并且这种影响已经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制度环境改善对知识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度差异明显,分别是19.5%、11.8%和23.4%。制度环境五个方面指数中,非国有经济发展仅在西部地区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产品市场发育只对东部地区产生了促进作用,而要素市场发育则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虽然政府与市场关系、法律制度环境对各地区知识生产效率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但影响大小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的效率测度及动态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基于技术创新的阶段性特点,将技术创新划分为试验创新与产品创新两阶段,并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02-2007年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两阶段的效率变动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整体来看,试验创新效率基本稳定,产品创新效率提升幅度较大,技术进步是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整体效率基本保持不变,中部地区产品创新效率提升,但试验创新效率下降,西部地区两阶段创新效率都有较大提升;各省域创新效率变动差异较大,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提升区域技术创新的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7.
应用静态、动态效率测度模型,研究了2013—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和区域变化情况,并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从静态模型测度,消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影响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均值为0.725,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且东、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存在差异,表现为东>中>西;从动态模型测度,2013—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为1.009,表明从动态趋势上2013—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从市场结构、政府投资、外商投资、劳动力素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影响因素均对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松弛变量产生不同的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在生产前沿的条件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还未达到有效;东、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增长需要技术效率的提升,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增长需要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8.
利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研究了1999-2008年中国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及其分解,并针时TFP变动的时序特征及地区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研发创新TEP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推动的,技术进步改善的作用相对有限,研发创新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呈显著负相关,TFP并不是研发创新产出增长的主要源泉;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研发创新TEP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讨全国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变动情况,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变动情况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湾各年份农业技术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达到最优状态,远高于大陆各省份的均值。(2)全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大于1,呈增长态势且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3)根据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变化特点,全国省份可划分为四类问题省份。(4)全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集聚趋势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生产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旭  王善高 《资源科学》2016,38(11):2106-2116
近年来,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日益广泛的关注,而测算环境效率能直观反映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农业生产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进而推动中国农业生产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转变。有鉴于此,本文基于2004-201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环境效率,并用Tobit模型考察农户粮食生产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范围内农户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环境效率均值分别为0.802和0.489,并且两种效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②考虑环境效率后,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均值出现了略微的下降趋势,但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没有改变;③环境效率地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依次递减的趋势。而且随着时间变化,各地区的环境效率均呈现出递减趋势;④不同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环境效率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大规模农户粮食生产环境效率普遍高于中小规模农户;⑤农户特征、农业生产要素、农业技术培训以及土地细碎化等因素均会影响粮食生产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以2009—2017年中国农业企业的混合截面数据为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网络超效率SBM模型(SSBM)测度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并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空间角度对其演变趋势与收敛性进行探究。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农业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为0.421,效率损失情况较为严重,只有极少数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达到并超过1;农业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集中分布在[0.300,0.500]区间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于0.500的农业企业较少。(2)从时间趋势看,中国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整体呈现递增趋势,但存在较强的经济短波现象,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受政策影响较大。(3)从空间趋势看,中国中部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均值最高,其次是西部和东部,这三大区域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东部及西部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存在向中部农业企业追赶的态势,三大区域呈现稳态增长。基于此,提出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法律规范、法律制定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检验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医疗行业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并采用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进一步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率在地区上由高到低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而规模效率由高到低呈现“西部-中部-东部”格局,说明东部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我国从2005年到2009年五年间卫生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主要来自于先进设备的投入,现有卫生技术水平反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相对于东部省份而言,中、西部地区卫生资源技术水平进步较快,我国各省卫生资源的技术水平存在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CSSW、CSSG、BC及KSS四种技术效率测算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基于此对我国区域1997-2010年间技术效率水平进行了再估计,进一步重点研究了区域技术效率的区位因素。研究发现:(1)格兰杰因果检验、Hausman-Wu检验及随机误差项正态分布检验结果共同显示,利用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区域技术效率进行测算时,模型本身存在内生性,前人采用BC模型得到的结果可信度低下;考虑到在内生性及技术非效率项处理上的完备性,认为KSS模型测算结果相对更加可信。(2)无论是整体还是地区,平均技术效率均呈现涨跌互动的波动趋势,与前人得出的单调递增(减)结论差异显著;2008年之前,东部地区平均技术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2008年之后中部地区平均技术效率赶上东部,且两者之间差距呈现扩大趋势。(3)地理位置、财政科技投入、高科技产业规模和人口素质是当前导致区域技术效率差异显著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有针对性地推动中国高校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41所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研究对象,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角度测度其2013—2017年间的科研效率。研究发现:静态上,这些高校整体科研水平较高,区域间科研效率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东北的差异,不同高校属性分类中综合类科研效率最高、理工类次之;动态上,研究期限内这些高校的科研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指标影响,总体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东部与中部和西部的科研效率区域差距拉大、与东北部的缩小,农林类高校科研效率稳步提升。总之,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内部科研差距继续存在,但整体上差异将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研究构建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指标体系,选取我国2011—2020年30个省份,运用熵值法、技术创新协调性指数等模型,测算技术创新能力、效率及其两者之间的协调性。研究表明:(1)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梯度变化特征,即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其中,江苏处于领先地位,而青海处于未尾;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整体上呈上升态势,呈现出东高中低的趋势。(2)我国技术创新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由2011年的0.412 974上升到2020年的0.534 620,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3)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协调性指数为0.329 057,其协调性整体上呈下降态势,由2011年的0.343 070下降到2020年的0.328 185,呈现东部地区协同度较高、西部地区较低,即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其最高水平为江苏,最低是吉林。结果表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的协调性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和空间聚集性,并在空间上伴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DEA的非参数方法测算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通过对其分解,计算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发现1987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赖技术效率的提高。然后从国际贸易和FDI的视角,利用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和FDI促进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大于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系数,而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和 FDI促进了技术效率,抑制了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7.
王立华 《情报杂志》2012,31(5):139-143
以电子政务准备度为切入点,设计了中国农村电子政务准备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27省(自治区)2004-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评价了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及各省(自治区)的农村电子政务准备度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自治区)农村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中东部省(自治区)农村电子政务准备度水平明显高于西部水平;中国农村电子政务准备度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相比较而言,东部省(自治区)呈现稳步发展趋势,而中西部省(自治区)上升趋势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王维国  范丹 《资源科学》2012,34(10):1816-1824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年-2010年我国28个省、市、区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而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1999年-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西部区域其收敛速度要高于中部、及东部区域,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趋同的趋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我国2000年后经济发展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呈现"U"型趋势;技术效应对中部,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中、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产权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全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中、西部的贡献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产学研正迈向协同创新合作模式,但各省、市及自治区发展程度不同,协同创新效率有着较大的差异。文中运用三阶段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了我国30个省、市及自治区2010—2016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研究发现处于效率前沿面的较少,且呈现明显的东部高于中西部的态势。外界环境对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各异,环境变量的增加对效率值并没有完全的正向促进作用,多数省市在剔除环境变量之后效率值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受外部环境影响最为显著,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全国效率值总体有所上升,全要素生产率呈曲折上升的趋势,且环境变量只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数值,不改变其大体变化趋势,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全国多数省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值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且整体效率值不高,仍有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20.
选取西部地区环保产业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2年有代表性的29家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模型中的CCR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其效率进行静态比较和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部环保产业还没有达到有效的生产前沿,但效率跨期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各省、市、区的环保上市公司效率值存在明显差异,处于非生产前沿面的公司产出严重不足;效率指数的三个分解要素作用不同,技术进步对提高公司效率有显著贡献,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贡献为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