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区域科技核心竞争力:概念与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科技核心竞争力研究源于对竞争力理论与区域发展实践的认识深化.文章通过对竞争、区域竞争、区域科技、核心竞争力等相关概念的考察,对区域科技核心竞争力概念做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它的三大影响要素"本地资源基础"、"科技主体及其关联性"和"区外环境",并基于三大要素提出了区域科技核心竞争力的三维分析模型,描述了它的五大特性.基本构筑了研究区域科技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方面,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由众多相关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构成的复杂的经济棗科技棗社会系统,其可持续发展不仅会受到各构成要素的功能水平(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而且会受到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即系统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资源状况、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及支撑服务体系建设诸方面可能千差万别,因而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模式也不会"千篇一律".因此,应当以某一(几)个典型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基本条件、主要障碍和实现途径等重要理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比较科学而完整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而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具体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林凡  赵亮 《未来与发展》2011,34(9):77-80
区域科技资源研究的兴起,是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区域发展研究、技术——经济范式、资源理论和科技资源利用方式等相关理论和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区域科技资源无效和浪费的现状,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未来将会呈现出对区域和科技资源的细化研究,对整合协调性的研究和对区域社会软环境的研究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能力的质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智力支持系统”的内涵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领域内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在国际上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研究方向 ,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是在具有内部逻辑自洽和统一解释的“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五大系统能力贡献的总和。五大支持系统中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条件。它具有两个基本的内涵 :其一 ,区域的人均智力水平 ,它由区域人口的受教育的年限和区域科技创造力所决定 ;其二 ,区域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关于发展的多维度解释、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发展的内涵作出相应的解释,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科技等环境子系统支撑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上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诸项战略相结合,明确了"夯实竞争基础、增强竞争潜力、强化竞争实力"目标定位,而且在应用上更具操作性和测度性,可凸显区域振兴知识产权事业的显示度,以利于区域科技优势向知识产权优势,再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势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运行机理,从区域科技能力、科技产出、科技潜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赋权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科技竞争力具有地带性差异,表现从东到西由强到弱的阶梯状分布趋势,科技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集中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科技产出最多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呈"T"字型分布,科技潜力最大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区;地区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体制对区域科技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区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科技规划实施的成败。以宁夏"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有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为评价对象,重点从规划发展目标实现程度、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研究,并提出编制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时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能力的波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动态研究视角,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系统内在规律","人、财、政策"和"区域创新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区域创新能力在增强过程中具有动态波动性的特点.并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波动的测定模型.为进一步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琼  姚伟 《科技广场》2012,(10):200-203
《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量大面广、优势显著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动力。"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技术创新,而国内外众多研究者都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主要归因于文化因素。南昌位于中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鉴于新的经济形势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重塑区域创新文化以推动南昌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成为实现南昌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蕾  辛宇 《科技与管理》2006,8(5):137-140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分析,构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一般性模型;分析中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旨在引起政府管理部门对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与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大道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290-300,319
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兴起,是在全球可持续性科学蓬勃发展中、以着力解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色的学科创新。将区域作为一个开放、动态变化的系统,探讨其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状态及应对能力,研究区域系统中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以及区域内部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协调程度,解剖在科技、体制、文化不断创新驱动下的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竞争能力,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受关注的科学命题,也使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弥补地球系统科学重自然圈层相互作用、轻自然与人文圈层相互作用的缺陷方面具有独到的学科价值。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助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可持续城市化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咨询报告、主体功能区划和灾后重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和地方重大地域规划的研制,在促进区域差异化发展、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经济布局、走可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方面,影响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转换为政府行为,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盖美  岳鹏  杨苘菲 《资源科学》2022,44(8):1645-1662
海洋环境保护是助推海洋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本文基于熵权TOPSIS法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测算,借助重心模型刻画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得出以下结论:①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偶有波动;但空间异质性显著,南部经济区较高,西部经济区较低。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整体呈向西再向北迁移的趋势,各经济区内部重心移动差异性明显。②从地区整体效应来看,对海洋生态环境直接贡献强度排序为:环境规制>生活水平>科技水平>科技投入>0>碳排放量>农业污染>工业化水平>劳动力结构>废水排放,对其他地区的溢出效应影响排序为环境规制>0>碳排放量>劳动力结构>工业化水平>废水排放。③分区域来看,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区的作用效果不同,西部经济区产业结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环境规制、生活水平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水平;南部经济区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科技产出、生态优化、环境规制对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效果明显;北部经济区生态优化和环境规制推动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研究为环渤海地区沿岸省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往人们只是就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念及发展原则等诸方面取得了统一认识,而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依据标准等问题,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匹配性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区域经济发展任务、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环境与生态标准等,所以,始于经济发展阶段,有一条与经济发展各阶段相匹配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40年来中国区域科技政策和发展路径发现:区域科技发展是地区产业升级需要和科教实力增强等共同推动的。结论是,市场经济是推动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创业文化和区位因素是地域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科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的极化作用仍在延续,科技政策和规划的导向将导致科技资源的再次不均衡。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9—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运用G1-CRITIC组合赋权方法测度中国三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考察三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分布动态和长期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三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呈上升态势,但其梯度特征明显,长三角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泛珠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圈处于较低水平;(2)三大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极化效应”加剧,长三角、泛珠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均存在多极分化趋势,且呈现明显层级结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3)由于经济圈内部省份之间的空间交互影响和正向溢出效应,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马太效应”有所缓解,且趋同过程不独立,空间溢出效应的异质性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科技创新体系的三螺旋结构框架提出科技服务业面向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从服务创新产业发展潜力、服务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服务创新成果创造能力等3个方面构建科技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CRITIC-VIKOR法对我国科技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服务创新能力差异显著,其中东部的服务创新能力最强且大幅度领先,西部的服务创新能力最弱且停滞不前。研究提出应积极落实各项国家战略决策,缩小各区域服务创新能力差距,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目标规划模型,采用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进而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30个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综合效应为正;金融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效应明显,地区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反过来促进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者互融互促,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9.
从STI三维空间模型的视角研究了科技政策、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STI)三维互动关系,指出三者之间存在动态性、相对均衡性等特质;认为STI研究视角具有实践价值,即利于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和地区发展战略实现整体转变;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于我国各地区通过特色产业区的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0.
张欣炜  林娟 《科学学研究》2015,33(10):1471-1478
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而技术市场成交额则是反映一个地区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的重要指标。1990年代以来,我国技术市场发展迅速,但在空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且有一进步扩大的趋势。从区域层面上,沿海以及沿长江地区的省市技术场发育较为完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区域比重较大;而从城市层面上,我国的技术交易活动以及技术转移机构主要聚集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家和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交额的首位度较高。回归模型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技术市场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地区人力资源水平、政府的政策是影响技术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此外,经济发达地区较好的生活条件和较大的市场规模,也推动了地区技术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