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杰  龚健  李靖业 《资源科学》2020,42(5):991-1003
河湟谷地位于高原过渡地带,是青海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存在冲突,因此评估其景观格局变化作用下的生境质量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改良的Flow转移矩阵表征了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过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1995—2015年河湟谷地的生境质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冷热分布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要素异质性。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河湟谷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景观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复杂化、异质化特征;②“贵德—乐都”连线是河湟谷地生境质量的分界线,总体呈“南优北劣”“南热北冷”的分布态势;③生境质量与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等景观指数以及草地、林地景观规模关联度较高,与建设用地面积关联度较低,表明在生态保护政策作用下,建设用地以侵占林地、草地等高生境类型以外的景观为主。研究结果可揭示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与景观联动关系,指导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2.
马生玉  徐亮 《青海科技》2011,18(1):38-41
利用2010年5~7月格尔木地区自动气象站和区域自动气象站(不冻泉、玉珠峰、纳赤台)气温降水资料、积雪卫星遥感资料、格尔木河流量资料和相关文献等,应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格尔木河流域2010年夏季(5月1日~7月18日)降水偏多及格尔木河发生洪水的气候成因——受较强高原季风影响,高原低值系统活跃,从而导致格尔木河流域降水强度大,降水日数多,持续时间长,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繁,同时,格尔木河流域同期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都较历年为高,促使冰雪融水明显增高,导致了温泉水库和格尔木河汛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青海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水系发育,河流众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高山峰顶冰雪覆盖。省境内,有穿越高原、峡谷奔腾东流的黄河、长江,有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泊——青海湖,有湖群密布的神秘无人区——可可西里盆地,有开发历史悠久、人烟稠密的"河湟谷地"等。  相似文献   

4.
典型区域历史时期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重建对研究过去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元733年(唐代开元二十一年)是河湟谷地以军事屯田为主的农业发展的峰值期,是其屯田规模最为宏大、效益空前、原始土地覆盖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段。本文收集、整理了公元733年河湟谷地历史文献中的耕地数据,运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区耕地网格化重建方法,结合历史时期聚落分布的实际状况,对耕地分布进行二次分配,分析并重建了公元733年前后河湟谷地耕地资源规模以及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公元733年河湟地区耕地开垦以军事屯田为主,共有123屯,估算出屯田总面积为321.13km2;(2)耕地空间分布主要以聚落为中心,以河流为中心线向外扩散,集中分布在湟水干流区域以及黄河河谷区域中的串珠状盆地内,受海拔高度和山地地形因素的限制,加之当时人口较少,耕地面积有限,全区仅有11.7%的网格有耕地分布;(3)垦殖强度受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双重影响,垦殖率整体偏低,处于农业发展的成长期;全区耕地网格平均垦殖率为9.2%,最高垦殖率仅为18.9%,其中有31.4%的耕地网格垦殖率在9.0%以下,67.6%的耕地网格垦殖率在9.0%~15.0%之间,1.0%的耕地网格垦殖率达到15.0%~20.0%之间;(4)垦殖强度在行政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鄯州垦殖率较高,平均垦殖率接近13%;廓州垦殖率较低,南部西使地区垦殖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四翅滨藜是美国中西部地区优良的饲料灌木树种,自引入青海省栽培以来,生长适应性良好,可适宜在河湟谷地和共和盆地等地区生长。  相似文献   

6.
西藏的草原保护状况面临危机,以高原鼠兔为主的草原鼠害的影响是造成我区草原大面积退化一个重要原因。为进一步揭示高原鼠兔对藏北草原的危害模式,科研人员于2007年8~9月间前往当雄、那曲、班戈等地,对鼠兔的危害及天敌状况进行了考察。考察发现藏北大量区域存在高原鼠兔Ⅱ级中度危害,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了Ⅲ级重度危害。同时了解到鼠兔的天敌主要为以香鼬、黄鼬、艾虎、藏狐等为主的食肉目小型哺乳类和以大篙、棕尾篱、猎隼等为主猛禽类两种。提出要结合鼠兔的危害方式、发生机理,以生物控制为主要方式来抑制高原鼠兔的爆发,避免药物防治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推动藏北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藏的草原保护状况面临危机,以高原鼠兔为主的草原鼠害的影响是造成我区草原大面积退化一个重要原因。为进一步揭示高原鼠兔对藏北草原的危害模式,科研人员于2007年8~9月间前往当雄、那曲、班戈等地,对鼠兔的危害及天敌状况进行了考察。考察发现藏北大量区域存在高原鼠兔Ⅱ级中度危害,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了Ⅲ级重度危害。同时了解到鼠兔的天敌主要为以香鼬、黄鼬、艾虎、藏狐等为主的食肉目小型哺乳类和以大鵟、棕尾鵟、猎隼等为主猛禽类两种。提出要结合鼠兔的危害方式、发生机理,以生物控制为主要方式来抑制高原鼠兔的爆发,避免药物防治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推动藏北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受到过去工业化城市发展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在工业化社会发展中,工业生产排放出的气体和废弃物不但造成了城市垃圾污染,更是引起了温室效应,使得气候环境发生异常,间接地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由于森林资源的破坏造成的气候干旱以及裸露林地的出现加剧了物种之间的竞争,也使得食物链发生了较大的破坏现象,进一步引起了自然环境问题。本文就我国目前最为常见的森林鼠害现象进行分析,就人工营林工作中的防鼠害方法与要点分析,从而在根本上杜绝鼠害造成的森林破坏。  相似文献   

9.
利用博尔塔拉河流域内(简称博河)4个气象代表站1960-2010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以及2个代表水文站1980-2010年径流量观测资料,进行了气候、径流量的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并探讨其相关关系和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博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对流域气温变化的贡献率最大;2博河年平均径流量呈波动中增加态势,并在1997-1998年发生一次由偏低期转为偏高期的突变;3流域气候变化与博河径流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其上游河源区气温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比下游的大。就降水量而言,下游降水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比上游更为显著;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当降水不变,温度每升高1℃时,博河径流量增加4.1%,而当温度不变,降水量每增加10%时,径流量增加4.6%,说明径流量对流域降水量及其气温变化的响应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08年黄河谷地6个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并用小波分析法、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法检验了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结果表明:黄河谷地年度和四季各年代的平均气温呈上升的趋势,秋、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比较显著。年平均气温存在准22年和准11年的变化周期,在1996~1997年附近发生了明显增暖的突变;黄河谷地的年降水量略有减少,冷季降水量略有增加,而暖季降水量略有减少。年降水量存在准12年和3~6年的变化周期,20世纪70~80年代初期发生了增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11.
<正>青海文化是多元的。从宗教的角度看,青海有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众多宗教文化;从地域角度看,有河湟文化、雪域文化、草原文化等地域文化;从生态民族学的角度看,有河湟谷地的农耕文化、浅脑山区的耕牧文化、高寒草原的畜牧文化;从单一民族角度看,有汉族文化、藏族文化、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土族文化、撒拉族文化等,各文化之间交相辉映,互补共生。  相似文献   

12.
金沙江流域及邻近地区空中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周长艳  王顺久  彭骏 《资源科学》2010,32(12):2433-2440
本文研究了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及邻近地区空中水资源的气候特征,主要结论如下:①金沙江流域大气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流域主要位于高原东侧大气可降水量最大经向梯度带上,受到了高原大地形的显著影响;②冬、春季节金沙江流域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高原南侧经过孟加拉湾北部的南支偏西风水汽的贡献尤其重要;夏季该流域上空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秋季则主要来源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③20世纪60年代至今,金沙江流域的主要水汽源地、水汽输送通道上空大气可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区域上空增湿更是明显;1958年-2002年金沙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水汽输送总体呈增强趋势,主要由纬向输送增强所致;④近年来金沙江流域整体大气降水、径流量地增加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都与空中水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加德满都谷地自古就是古代文明的交流要冲,这里有3座尼泊尔的都城: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克塔普尔。1979年,加德满都谷地整体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了7组历史遗址和建筑群,反映了该地闻名于世的历史和艺术成就。不幸的是,它们中的许多都毁于4月25日发生的一场8.1级强震。  相似文献   

14.
孙志军 《今日科苑》2008,(6):183-184
近十几年来,因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加强生态保护,加大了人工造林的力度,人工林营造面积不断加大。特别是东北国有林区,为保证林分健康和提高单位地力,樟子松人工纯林和混交林面积占有很大比例。樟子松是林鼠喜食的树种,近年来樟子松人工林鼠害危害日益严重,为全面掌握樟子松人工林森林鼠害发生特点,有效控制鼠害的危害,保证人工林安全。笔者经过多年观察,基本了解掌握了尚志国有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内森林鼠害发生特点,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了营林、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森林鼠害是森林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林业生产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鼠害的发生面积也在迅速增长。林业生产中常用的灭鼠药剂有溴敌隆、杀鼠醚、杀它仗等。在使用过程中,很多灭鼠药剂易造成人、畜、家禽的中毒甚至死亡,如何正确使用灭鼠剂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课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珠峰所在区域气候变暖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日喀则地区珠峰所在区域的定日气象站1959—2002年和江孜1957~2002年年平均气温资料,本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北,冈底斯山脉以南的一条狭长地带均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中间还有拉轨岗日山,为两大山脉的凹形谷地,谷地南部为喜马拉雅山雨阴区,定日、江孜均属这一区域,也属珠峰所在区域。另外选取日喀则地区雅江流域主要农区的日喀则站1956~2002年和拉孜站1980—2002年年平均气温资料,通过两个区域的年平均气温的历史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对照和比较,得出两个区域的历史气温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莆下,两个区域的年平均气温都增高的趋势,其中属珠峰所在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增高的趋势尤为明显,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相当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青海是高原民俗文化的故乡,河湟文化是西北人的精魂,最美的高原民俗文化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无不体现出西北人特有的民俗文化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8.
<正>历史和文化是地域的灵魂,是一个族群集体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的宝。北川大通是青海河湟先民的栖息地,也是河涅多彩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物埠民丰,人杰地灵。在离高原夏都最近的地方,在生态环境最纯净的地方,在水流最清澈的地方,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在声声梵音飘过古丝绸南辅道的地方,大通犹如一块鲜亮的翡翠,承载着青海河湟五千年的文明发祥史,踏着新时代最强劲的发展音符和节奏旋律,日趋成为青海高原乃至华夏瞩目的一处多彩而让人神往的祥和之地,令人称奇,使人顾盼流连。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城市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生产为主,这就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排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首先,这些废物直接给城市带来了垃圾污染;其次,它极大的破坏了城市环境,气候环境变化异常,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破坏了森林植被以及生物圈,进而引发了多种自然环境问题。鼠害现象是森林环境中最为常见的病害,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工营林工作中森林鼠害的防治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1~2010年林芝逐年雷暴初日、终日、持续期和月雷暴日资料,分析了林芝近50年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林芝属于中雷暴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9d,最多可达44d。夏季雷暴最多,冬季很少有雷暴。雷暴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2.8%,以4月居多。雷暴主要出现在15~19时,占总雷暴次数的72.3%,其中16时出现最为频繁。雷暴平均初日为3月16日,平均终日为10月15日,平均持续期为214d,雷暴年频率为13.2%。20世纪80年代雷暴日数偏少,20世纪70年代最多,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正常。近半个世纪林芝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该地年雷暴日数的随机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