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以后,人们除对天体的可见光进行观测外,还扩展了一个新波段.这就是电磁波中波长从1毫米左右至30米的射电波段。此后,对天体在这一波段的探测和研究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成了揭开天体和宇宙奥秘的又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王俊贤教授和他的同事王挺贵教授、周宏岩副教授等人使用欧洲空间局XMM-牛顿X射线卫星,在X波段探测到一类特殊的星系核——极向外流宽吸收线类星体。这一发现改变了天体物理学家对类星体外流的认识,有助于人们更清楚的理解巨型黑洞如何吞噬和抛射气体。该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4月出版的美国《天体物理快报》上。欧洲空间局4月7日以“宇宙引擎给XMM-牛顿卫星带来惊喜”为题报道了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70年代和80年代一系列X射线、γ射线、红外、紫外天文卫星的观测,把天文观测的窗口从光学和射电两个波段扩大到几乎整个电磁波段,90年代的天文学主流是向多波段天体物理学发展。由于不同波段的观测揭示出天体不同层次、不同辐射机制的物理过程,使得对天体的结构与性质的认识逐渐全息化、从而导致了近期天文学突飞猛进的局面。银河系内恒星的研究已从整体和统计研究转向细节研究,如恒星表面耀斑、黑子、喷流等局部活动现象,恒星内部的震荡,周围的环、盘、晕,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对象。恒星研究的细  相似文献   

4.
人类所能看到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中非常狭窄的一段。如果通过其它波段来观察,我们熟悉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有趣。图中是几个天体在不同波段拍摄到的相片。  相似文献   

5.
《金秋科苑》2010,(21):8-8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机构研究人员参加的一个任务小组于10月17日发现了一个此前未知的X射线天体。公报说,这一X射线天体出现在南天星座之一的半人马座区域。从17日起,它开始逐渐变亮,引起了日本X射线监视装置任务小组的注意,该小组利用设置在国际空间站“希望”号实验舱外部平台的X射线监视装置(MAXI)对这一天体进行了数日观测,并分析了观测数据,随后把这个天体的位置信息向外界通报。  相似文献   

6.
近十多年来,由于地面的,尤其是航天的现代天文食品进行了银河系的大规模观测,得到银河系的多波段高分辨资料,新发现纷至沓来,展示出银河系是比预想的更丰富,更复杂,更活跃的天体系统。我们应当与时俱进,认识银河系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7.
作为天文学领域最野心勃勃的一项计划,世界上最强大的射电天文观测设备于3月13日正式亮相。据称,这些设备所捕捉到的深太空信号,或许能帮助人类找寻宇宙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以往,人们只能通过光学望远镜来观测研究天体,光学波段是人类观望宇宙的唯一"窗口"。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贝  相似文献   

8.
3年前在北部天空中发现的一个神秘天体使科学家感到困惑,他们一直无法弄清这个天体的组成,也不知道该天体距地球究竟有多远。 参与发现这一天体的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乔治·乔戈夫斯基说,天文学家发现无法解释的天体是很罕见的事,而更为不同寻常的是,这一天体在发现后一个多星期时仍未得到定义。 乔戈夫斯基和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帕洛马山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专家,他第一个用国内2.16米光学望远镜发现新的类星体,开创了使用国内设备开展活动星系核观测的先河。主要从事活动天体的理论研究、高能天体的观测分析、多波段研究、数据分析技术、天文信息技术以及LAMOST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专家,他第一个用国内2.16米光学望远镜发现新的类星体,开创了使用国内设备开展活动星系核观测的先河.主要从事活动天体的理论研究、高能天体的观测分析、多波段研究、数据分析技术、天文信息技术以及LAMOST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1 科学背景 射电天文学利用射电望远镜在无线电波段"观察"天体.传统射电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有3个主要部分——反射面、接收机和指向装置.来自太空天体的无线电信号极其微弱.70年来所有射电望远镜收集的能量还翻不动一页书.阅读宇宙边缘的信息需要大口径望远镜,由于自重和风载引起的形变,传统全可动望远镜的最大口径只能做到100米.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天文学是研究天体的一门科学。但是,天体离我们极远,天文学家不可能到某一个天体上面去直接研究它。那么怎样去研究天体呢?是研究天体上所发出来的光。这样就可以知道天体的各种性质。天文学家应用各种仪器——望远镜、分光仪、天体照相仪——来测定天体的温度、化学成分、大小、运动、磁场等等。这样一来,就使我们对天体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起来。光是电磁波的一种。电磁波的波长不同,性质也就不同。我们眼睛所能见到的电磁波,波长大约从四千埃到八千埃(一埃等於一厘米的一万万分之一)。这就是可见光,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天文卫星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坐地观天的方式,实现了对宇宙天体整个电磁波段的观测,并因而产生了空间天文学。空间天文学不受地球稠密大气层的影响,主要利用伽马射线,X 射线,紫外线和红外线4种波段来观测宇宙,是当代科技的重要前沿。美国宇航局为此制定了一个大天文台系列天文观测卫星计划,计划以这4种波段为特征来研制和发射4颗卫星。目前已发射了两颗,即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钱德拉"是第三颗。哥伦比亚号发射"钱德拉"已是竭尽全力了1999年7月23日,搭载着"钱  相似文献   

14.
问题与解答     
为什么恒星、行星天体都是球形? ——安徽省安庆市 朱学庆 天体之所以是球形的,一方面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天体表层受到内核的吸引,会从各个角度向中间收缩;另一方面天体都在不停地自转,自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也有使天体成球形的趋势,因为球形的物体转动时各部分受力均衡,转动比较平稳。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天体就表现出球形了。  相似文献   

15.
<正>"无星区"的星2014年,太阳系又多了一颗身份不明的奇怪天体,它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只有个临时代号——2012VP113。不过你也可以叫它"拜登"或者"副总统"(VP便是副总统的缩写),因为首次观察到它的时候,美国的副总统正是乔治·拜登,所以发现它的天文学家就给它起了这么个绰号。要说它是一颗身份不明的奇怪天体,首先要介绍一下这颗身天体所处位置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知道,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之外是柯伊伯带。柯伊伯带距离太阳30天文单位到50天文单位之间(1个天文单位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海王星离太阳30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各种各样天体, 几乎是“看得见而摸不着”的。1825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讲义》中断言:“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不能得到的知识”, 以此来说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然而, 时隔 30 年孔德的预言被天体光谱术打破了, 科学家将天体的光通过天文望远镜和光谱仪, 分解成光谱, 再将这光谱拍照下来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赵永恒  彭子龙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4(3):317-320,214,331
现代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即各种各样的天体,几乎都是“看得见而摸不着”的。于是,1825年法国哲学家也德在他的《实证哲学讲义》中断言:“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不能得到的知识。”以此来说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然而,孔德的预言被30年之后的天体光谱术打破了,方法就是将天体的光通过天文望远镜和光谱仪,分解成光谱,再把这光谱拍照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竞 《百科知识》2006,(9X):7-8
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2006年8月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简称IAU)第26届大会上通过了《行星定义》决议。根据《行星定义》,太阳系天体分类为“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三个不同类型的族群。现今,行星共有8个,它们即是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人所共知的所谓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已确认且又无争议的共3个,它们是“谷神星”、冥王星和暂时编号的2003UB313。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海外天体、近地天体、特洛伊族小行星、半人马族天体、彗星等。  相似文献   

19.
熊大闰,中国科学院院士,1938年9月16日出生于江西吉安,原籍江西南昌。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至今,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是我国攀登计划项目“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首席科学家,天体物理研究部主任,恒星的结构、演化和脉动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天文学报》主编,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熊大闰院士主要从事恒星对流理论及相关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的研究,他摒弃了传统的混合型的对流理论,发展了一…  相似文献   

20.
苏联成功地向高空發射了两颗人造衛星,这是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也給天文学的研究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广闊的道路。我們一向是在地面上观測天体的,而天体的光綫在到达我們的眼睛或者是天文望远鏡的鏡头之前,必須先穿过一層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当天体的光綫从这層地球大气穿过,大部份的光线都被地球大气所吸收,只有波长从2,950埃[注]到20,000埃和波长从1厘米到30米两个范围以内的天体輻射,才能够穿过地球的大气到达地面上来。有人把这两个波长范围叫做地球大气的两个窗戶。現在,人造衛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两个窗戶扩大,使我們能够对所有波长的輻射进行研究。一般認为,地球大气的上層,是在一千公里左右的高度,而过了三百公里以后,地球大气已經十分稀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