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各种各样天体, 几乎是“看得见而摸不着”的。1825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讲义》中断言:“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不能得到的知识”, 以此来说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然而, 时隔 30 年孔德的预言被天体光谱术打破了, 科学家将天体的光通过天文望远镜和光谱仪, 分解成光谱, 再将这光谱拍照下来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1LAMOST的立项背景及意义光学光谱包含着遥远天体丰富的物理信息,大量天体光学光谱的获取是涉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诸多前沿问题的大视场、大样本天文学研究的关键。但是,迄今由成像巡天记录下来的数以百亿计的各类天体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约万分之一)进行过光谱观测。其原因是长期以来,一具望远镜同一时间只能记录一个天文目标的光谱,这种状况直到80年代“多目标光纤光谱”技术试验成功才有了转机。一具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同时测量的天体光谱最多可达660条。世界上几乎所有4米以上的望远镜都已采用或计划采用多目标光…  相似文献   

3.
1750年,英国天文学家赖特(T.Wright)提出,全天的恒星和银河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磨盘”状的天体系统,它的直径比它的厚度大得多。1755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I.Kant)指出,人们所见的恒星都在以银河为基本平面的两边集中,只有少数恒星远离这个平面,所有这些恒星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现称银河系),在这之外还有无数个类似这样的天体系统。康德还认为,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像后者这样的天体系统(现称河外星系或星系)。  相似文献   

4.
有人问:1999年某个时候,据说天体将排列成“十字架”模样,人类将遭受很大的“劫难”,有这么回事吗? 如果说,1999年有个比较少见的天文现象,我们有机会看到太阳和行星等分别运行到天球的四个不同方向上,那是有的,从《天文年历》很容易查出它们的具体位置。如果说如此排列的天体位置会给人类带来“大劫难”,那实在是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5.
我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文化大革命”前的两年时间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天体物理观测基地的台址选择和两台望远镜的安装工作,开展了恒星光谱研究.“文化大革命”十年虽然基础研究几乎中断,我还坚持和数学所的陆启铿教授合作,进行密近双星光变曲线的解轨研究,证明了国际上流行40多年的Kopal解轨迭代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8,(3):245-259
(一)天文学及其分支天文学是研究宇宙间天体的科学。它研究天体的仕置和运动;研究它们的化学组成、物理“调研组成员:苏洪钧 方 成 金文敬 黄 磷246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刊1988年状态和过程;研究它们的结构和演化;也研究如何利用关于天休的知识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4):300-301
童庆禧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1935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61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遥感科学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全球研究网络系统”(GRNS)专家组成员,科技部与美国宇航局(NASA)对地观测领域合作的中方首席专家之一。我国最早从事遥感技术发展和应用研究的科学家之一,特别在地物遥感光谱辐射特性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工作,包括多光谱遥感波段选择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地物光谱数据库、地物混合光谱…  相似文献   

8.
张蜀新  彭子龙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6):670-673,688,689
1科学背景 射电天文学利用射电望远镜在无线电波段“观察”天体。传统射电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有3个主要部分——反射面、接收机和指向装置。来自太空天体的无线电信号极其微弱,70年来所有射电望远镜收集的能量还翻不动一页书。阅读宇宙边缘的信息需要大口径望远镜,由于自重和风载引起的形变.传统全可动望远镜的最大口径只能做到100米。  相似文献   

9.
9月27日夜.中科院LAMOST望远镜在调试中一次观测得到1000余条天体的光谱。截止到发稿,在每次调试观测中,LAMOST都不断地获得1000多至2000多天体的光谱。用于调试观测的天体一般是亮于17等,光谱是在无云观测夜曝光5分钟后获得的。与国际上迄今最多一次观测只能得到600多条天体的光谱相比,LAMOST已经成为世界上光谱观测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  相似文献   

10.
一个名为“太空卫士”的观测项目正在对太空中游荡着的危险岩石天体展开详尽地扫描。虽然现已发现的小行星暂时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但太空中仍然隐藏着大量的危险天体。人类当前所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是尽快找出大部分的近地天体。  相似文献   

11.
天文学是一门以观测为主的科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它既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又沐浴着当代高科技的阳光。从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的那一刻,到伽利略发明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伴随着接踵而来的各式望远镜的发明以及各种挑战极限的观测技术的产生.宇宙展现给人类的画卷显得越来越壮丽。众所周知,天文观测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紫萧 《科学大众》2000,(8):37-37
月球是人类最熟悉的天体,长期以来,人们对它一往情深。也许你不知道,月球上除了有许多资源外,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呢。这就是人类登月后留下的“纪念品”。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启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对坦普尔彗星的深度撞击的目的之一是:探索人类如何避免天体对地球的撞击。但天体撞击地  相似文献   

14.
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光辉的太阳无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是人们歌颂和崇拜的对象,历代君王都以自己为太阳的化身。太阳确实可算是太阳系中名副其实的“君王”,它是太阳系中唯一发光的天体,是太阳系的光和热的源泉。其他大小行星、彗星等天体  相似文献   

15.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宇宙中一个13.7亿光年长的银河“长城”(相较之下,我们的银河系只有10万光年),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天体结构。虽然这并不是人类在宇宙中发现的第一座“长城”,但它的长度使得既往所见6亿多光年的天体,变成黯然失色的矮子。1989年,天文学家玛格丽特·盖勒和约翰·休希拉等首次发现了这类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天体结构。因为该天体结构长7.6亿光年、宽2亿光年、厚0.15亿光年,他们便取了一个“长城”的雅号。最初,科学家以为重力的影响并不足以造就像“盖勒·休希拉长城”这样的庞然大物,但后来的电脑模拟结果显示,其大…  相似文献   

16.
最近,科学家们宣布了黑洞可能隐藏外星人的消息。黑洞是迄今为止人类无法解释的天体。“任何物体的大小只要小于黑洞的直径,就会被黑洞的吸引力吸得片甲不留”,因此,黑洞在人类眼中也是“贪食者”:因为黑洞无论什么东西都“吃”,任何只要被它“吃”掉的东西就再也回不来。  相似文献   

17.
月球探测的进展与前景(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自远 《学会》2003,(11):49-54
1、月球探测的历程自古以来 ,人们就对月球寄予了真情期望的遐想和充满诗意的赞美。当一轮皎洁如玉的明月挂在夜空 ,人们只能靠肉眼观测月球并寄托自己的想象。直到 16世纪望远镜发明发后 ,人类才能够用望远镜观察月球 ,但观测的空间分辨率大于 10公里 ,人们发现月球上有高山和广阔的平原并布满了环形山。真正对月球的了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月球探测进入空间探测阶段。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亮度也仅次于太阳 ,历来是人类天文活动的首选目标 ,自然也是人类走出地球摇篮 ,迈向浩瀚宇宙的第一步。 195 9年至 1972年 ,美国和前苏联成…  相似文献   

18.
隼鸟还乡     
2003年5月9日,造价138亿美元、重约510千克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在日本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它的使命是登陆小行星,采集样本并返回地球。这是人类第一个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外天体的探测器。  相似文献   

19.
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有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从这个过程中可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艾滋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起源,英、法、美三国科学家组成研究小组,历时7年,通过检验非洲西部喀麦隆丛林的黑猩猩的粪便,追查到它们体内的艾滋病毒。研究发现,患病的黑猩猩大都生活在喀麦隆的南部。其中,萨那加河流域的黑猩猩感染的SIV病毒(猴免疫缺陷病毒)和人类HIV病毒最相近。正是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令科学家相信,人类的HIV病毒就是来自非洲的野生黑猩猩。令科学家兴奋的是,此项研究或许能够为科学家研究SIV基因的演变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从而帮助科学家们了解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如何与体内的SIV病毒“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