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37次双清论坛"海-气相互作用与东亚气候变率"于2009年3月31日-4月1日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活动得到了我国海-气相互作用和东亚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共有来自15家相关单位的60余名学者参加.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就5个中心议题作了14个大会专题报告,取得了相当多的共识,并且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荣华  王凡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2):1308-1315
海洋中存在各种对气候和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多尺度自然现象,如热带不稳定波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等,它们是海洋中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过程及其与地球系统中其他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和相互作用等特点。对海洋的研究要作为一个系统来展开,以考虑多尺度和多圈层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要采用不同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包括观测、理论和模式等);在认知和表征现象和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模式,从而模拟、预测和预估海洋相关现象及其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作为地球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化信号,ENSO现象是研究年际时间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预估的核心内容,本文以ENSO为例,来阐明海洋多尺度和多圈层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对ENSO的调制影响(如海洋生物引发的加热效应和热带不稳定波等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3.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前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为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观测统计上的证据,并进一步分辨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可能是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地区。通过比较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的年代际趋势表明城市化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贡献,使中国东部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2C/10yr。区域气候模拟还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对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它们的变化与观测的年代际异常以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暗含着地表退化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们探讨了准确参数化植被和动态植被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事实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前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为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观测统计上的证据,并进一步分辨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可能是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地区.通过比较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的年代际趋势表明城市化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贡献,使中国东部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2 ℃/10 a.区域气候模拟还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对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它们的变化与观测的年代际异常以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地表退化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们探讨了改进后的动态植被参数化方案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受亚洲季风气候控制,这里季节分明,一年一度来自海洋季风带来充沛的雨量,为当地农业和自然生态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条件,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侯。由于季风气候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这里干旱和洪涝发生的频率高,对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季风气候热力驱动的性质,季风系统对全球增暖的响应很敏感,季风区也是全球大气运动能量和水汽的重要供应者,直接影响全球大气运动以及气候变化。最近,根据越来越多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亚洲季风系统在热带气候系统(如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异常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北半球春季亚洲中高纬地区与大陆雪盖异常密切相关的陆气相互作用对其后各个季节东亚大气环流演变和热带海/陆/气耦合系统的年际变率也起重要作用。ENSO事件为中唯一影响东亚气候变异的强气候信号,东亚地区热带内外  相似文献   

6.
来自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及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陆面水热交换模式研究中引入植被动态生长的过程,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AVIM,是实现动态植被过程的陆面模式. 研究人员以AVIM为框架,在物理过程基础上发展了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的碳-氮循环过程模块,将含有碳氮过程的陆面模式与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耦合,实现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的双向相互作用.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对碳循环的气候效应进行模拟研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净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通过陆-气耦合模式进行了碳-气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与气候相互作用强烈的地区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带,这一地区的地气碳-水-气相互作用强度明显强于全球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7.
正印度洋–太平洋的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影响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进而调控着位于其北侧的中国低纬高原区的天气气候。印太暖池区海气相互作用的异常往往造成低纬高原区天气气候的异常,进而产生显著的灾害效应,引起巨大的生态灾难、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开展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变异关及其系在低密纬高切原区(灾害图效应研1究c一)方;面可以深化对我国和东亚地区的气候变异规律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我国低纬高大原地科区的学气候问预测题[1–4]水平、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云南加快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提供科学支撑,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非线性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对揭示水文系统变化规律及其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开都河源流区气象和水文站1960-2012年实测数据,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研究期内开都河年径流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分析,并探讨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多尺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近50年来,开都河年径流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增加趋势,且其变化在年际尺度上表现出准2~3a和准4~5a的周期性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表现出准10~11a和准26~27a的周期性变化;(2)各周期分量的方差贡献率表明,年际振荡在径流长期变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年代际尺度在径流变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3)重构的径流年际变化能够较为详细地描述原始径流序列在整个研究时段的波动状况,二者在变化趋势上基本是一致的;重构的径流年代际变化则有效揭示了开都河径流量在1995年出现了由负距平到正距平的转折;(4)在重构的年际尺度和年代际尺度上,降水与径流的相关性都强于气温、潜在蒸发与径流的相关性,说明降水是影响开都河径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年代际尺度上降水、气温和潜在蒸发的相关性都要明显强于年际尺度,表明年代际尺度是评价该区径流对气候波动响应过程的较佳尺度。  相似文献   

9.
近40年中国东部地区夏秋粮作物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温度和降水特征发生相应变化。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析热水条件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潜在变化,对于未来粮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东部地区129个气象站1955年-1990年逐年气象资料,计算了夏秋粮作用逐年和多年平均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气候条件下的气候生产潜力不足以反映我国气候资源的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资源的年际变率大,优势年景夏秋粮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相差可达2.8倍-7.4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对我国东部地区夏粮作物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年际间的波动,但对秋粮作物有明显影响:一是空间变化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作物潜力增加,而其他地区减少,但有些年份整个东部地区秋粮作物潜力都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0.
1981年至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新科  刘洛  宋春桥  徐新良  游松财 《资源科学》2012,34(11):2164-2169
在1981年-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108个农业气象站逐年气象数据基础上,本文通过运用AEZ模型模拟其春玉米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变化过程,分析了其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中以1年为单位的模拟实验减少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分析的不确定性,而全区尺度的模拟从宏观角度揭示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标准差为3.05t/hm2,大兴安岭南部和东北平原西部为全区高值区。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分条件,其次是光照和热量。近3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明显减少且减少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南部-吉林西部一带减少最快。气候潜力主要因降水量减少而下降,升温的作用较小。该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玉米种植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生物学家由体外获得的大量生物分子和细胞的功能信息,亟待通过活体内动态研究加以证实。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分子成像技术使得细胞功能的可视化与信息整合研究成为可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11年9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细胞功能的可视化及信息整合分析"的第69期"双清论坛"学术研讨会。论坛围绕生理与病理状态宿主细胞功能的动态定量可视化及相关信息学研究的现状、前沿热点问题、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新技术新仪器的研发等多方面展开研讨。同时,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分析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基础与优势,凝练和提出我国在这方面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以及今后5—10年的重点资助方向。来自国内外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免疫学、信息学、医学、纳米科学和化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复杂性疾病,近年来虽然对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治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有大量科学问题悬而未决。2011年9月14—15日,第68期双清论坛"我国糖尿病发生发展与干预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上海召开。来自19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不同学科相互沟通,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根据中国的国情特色,提出了糖尿病领域未来重点需要发展和资助的方向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As one of the domestic pioneers and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experts on global change science, Prof. FU Congbin has been strongly involved in the study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dynamics since the early 1980s. His research ranges from air-sea interaction to the aridity trend of northern China and the monsoon-driven ecosystems in East Asia.  相似文献   

14.
第一届中美化学工程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9—12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的宗旨是为中美两国化学工程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以促进其长期和高层次合作。来自中美两国20余所大学和研究单位的30名学者出席会议并就如下5个专题进行了详细的交流与讨论:(1) 探索复杂结构的方法;(2) 界面上的微尺度过程和传递;(3) 复杂结构的制备;(4) 大分子和生物分子过程;(5) 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工程。此外,会议还就21世纪化学工程科学研究和工程教育进行了交流。从此次研讨会中可以看出:复杂(分子、界面)结构的形成、调控与应用及相关的研究正在成为化学工程领域的一个新主题;分子模拟成为复杂结构研究的重要基本工具。在美国,正在发展中的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课程体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采用,以培养研究、应用和开发复杂结构化学品的新一代化学工程师与科学家。  相似文献   

1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源-经济-环境政策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期召开了"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能源-经济环境政策"为主题的第71次双清论坛。会议围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重要选择、全球实现控制温升2℃的目标各国面临排放空间不足的严重挑战、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凝练了该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不确定性下的决策选择方法和评价、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技术创新、转移和竞争的规律、能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及内在影响机制、低碳发展的规律性研究等,并就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中管理科学问题的综合研究、建设能源与气候经济的基础数据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1年8月25-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66期"双清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来自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名知名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有害生物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这一主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需求,深入研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有害生物控制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凝练和提出了"十二五"我国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有害生物控制研究中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团队氛围对团队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团队研究领域,团队氛围被视为影响团队绩效的重要输入变量.然而,团队氛围对团队冲突及团队绩效的影响机制很少有研究涉及.通过对164个团队的团队氛围、团队冲突和团队绩效的实证研究,发现团队氛围对冲突和团队绩效的影响显著.信任和认同程度高的团队氛围会减少关系冲突、增加任务冲突,进而导致团队绩效的提高;开放性高的团队氛围与关系冲突显著负相关.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营造合适的团队氛围发挥任务冲突的积极作用,降低关系冲突的消极影响,持续改进团队绩效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第51期"双清论坛"围绕"生物信息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国内的研究基础及优势,提出了未来我国生物信息学应当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paleont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scientific studies. Series of studies published in top journals, such as Science, Nature an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have astonished the world by presenting beautiful fossils that furnish robust evidence to enrich the understanding of organismic evolution, major extinctions and stratigraphy. It has been portrayed as the heyday in the paleontology of China. What is the status of the field? What factors have caused the avalanche of fossil discoveries in China? What implications can these new discoveries provide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evolution theories? How, given thei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s paleontology scholarship, can Chinese scientists play a due leadership role in the field? At an online forum 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its associate editor-in-chief, Zhonghe Zhou, asked four scientists in the field as well as NSR executive editor-in-chief Mu-ming Poo to join the discussion. Jin Meng Paleobiologist at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Mu-ming Poo Neurobiologist at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Brain Science and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uzhong Shen Stratigrapher a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eon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uhai Xiao Paleobiologist and geobiologist at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Zhonghe Zhou (Chair) Paleobiologist at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IVPP),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相似文献   

20.
滨海湿地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也为湿地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是地球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滨海湿地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变化敏感区。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站")围绕我国滨海和河口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陆-海相互作用过程、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主线,基于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控制试验,量化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明确了水文过程与水盐运移对滨海湿地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与适应规律;构建了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健康滨海湿地"理论与技术模式,研发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实现滨海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发展,丰富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滨海湿地生态学。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基础数据、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弥补了我国特别是北方河口三角洲湿地长期观测研究的不足,也使得黄河三角洲站成为国内外无可替代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基地,为提升我国滨海与河口湿地研究的理论水平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