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鹏  赵动员  梅蕾 《情报科学》2020,38(2):170-176
【目的/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社交网络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因此对信息 传播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从复杂网络和用户属性的角度,对强弱关系连接的信息传 播模式以及影响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时间、网络结构属性、用户异质性、用户影响力等)进行了梳理,同时对信息 传播模型进行了功能及演化分析,总结现有研究的理论贡献以及不足之处。【结果/结论】在此基础上,对移动社交 网络信息传播机制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四个主要方向:研究强弱关系共存网络结构的信息传播机制;关注互动内容 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借鉴现代社会物理学理论完善移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理论,以及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理 论坚韧度。  相似文献   

2.
魏玲  郭新朋 《情报科学》2019,37(1):141-147
【目的/意义】为实现网络舆论危机信息传播有效分析与控制,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为危机处理提供参 考。【方法/过程】本文利用蝴蝶效应与六度分割理论对传播模式与传播路径进行分析,基于SIR模型提出了 SECIRP-D/P危机信息传播模型,通过主体属性确定传播过程参与者之间的转化率。【结果/结论】通过均衡值、传 播率及主体属性对传播效果影响的仿真实验,验证了传播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结果表明多主体视角下新模型 能够准确分析与描述网络舆论危机信息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移动社交网络时代,随时随地传递信息与发布动态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与此同 时,移动社交网络的即时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也使得网络舆情进一步升级—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由此产生。【方法/过 程】通过构建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多主体应对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 Vensim PLE软件对实例进行模拟仿真。【结 果/结论】结果表明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受舆情事件、媒体、网民、政府四个主体的共同影响,降低事件敏感度、移动社 交平台传播次数、网民情绪强度及提升政府的信息透明度能够有效地应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近年来移动社交网络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关注,网络谣言作为其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通过建模仿真对谣言传播群体动态演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有关部 门有效应对和控制移动社交网络谣言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本文以经典SIR模型为基础,加入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数量等影响因子进行优化,并结合传播动力学理论构建了移动社交网络谣言传播的参与群体动态演化模型,最后 使用MATLAB等软件实现模型和数值仿真。【结果/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谣言在前期发展阶段的传播速度最快,杀 伤力也最大;移动社交网络环境对谣言传播有促进作用;网络容量越大,谣言传播的范围越大;本文模型通过仿真 验算,证明可以用于对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5.
易明  张雪  李梓奇 《情报科学》2022,40(5):3-10
【目的/意义】研究社交网络中影响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丰富了辟谣有效性的理论,为相关部门制定 提升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过程】基于流行三要素理论总结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通过 情感分析、社交网络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影响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结果/结论】粉丝数、情感倾向、“真 相陈述”和“直接反驳+真相陈述”的辟谣方式、原创性、“文字+图片”、休闲时间、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和平均路径长 度显著影响辟谣信息的评论数和转发数;辟谣信息中含有@显著正向影响转发数,含有链接显著正向影响评论数。 【创新/局限】基于流行三要素理论对社交网络中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提炼,并考虑群体因素,利用社 交网络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但是本文未考虑到平台因素和粉丝个人属性因素等, 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解析了微博舆情话题的传播、微博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微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特点,发掘舆情 传播过程的影响因素,继而对在微博网络上发生的舆情扩散进行有效的控制。【方法/过程】在传染病动力学的SIR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部分无知者直接变为免疫者以及具有衍生效应的SIR改进模型。结合微博网络拓扑结构 进行了有向无标度网络的设计,并利用微博网络的信息互动模式对感染率以及转化率进行了改进,最后对此模型 进行简单的因素分析。【方法/过程】构建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的变化符合实际生活中微博网络舆情的传播变 化,并分析了各个影响微博网络舆情传播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舆情监管关乎社会稳定,区块链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应用技术,关于区块链社交网 络的信息传播特征和规律研究将有利于对区块链社交应用的舆情监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区 块链和信息传播理论,通过爬虫采集区块链社交网络应用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Gephi进行数据可视化 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对整体网络下的社群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了声誉分与用户 度的关系情况。【结果/结论】区块链社交网络为无标度网络;社群间的平均聚类基本一致并且较低;用户发帖量服 从幂律分布;声誉分高的用户在区块链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大,其在舆情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 新/局限】基于区块链社交网络应用,本文分析了区块链整体社交网络及区块链社群网络的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及规 律,后续将采用动态网络、超网络方法对区块链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继东  李鹏程 《情报科学》2017,35(11):13-16
【目的/意义】通过模型构建模拟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递,为移动社交网络中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政府管 控提供支持。【方法/过程】基于地理社交数据来量化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对信息的传递意愿程度,同时通过将地理 社交数据中的用户地理属性添加到用户的多维特征集合中,根据用户多维特征选择传递不同内容的信息,以提高 信息的传递效率。【结论/结果】由地理社交数据构建的用户特征模型与实际情形贴切,因而通过其进行移动社交网 络中的信息传递机制研究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张大勇  孙晓晨 《情报科学》2018,36(2):95-100
【目的/意义】研究社交网络用户信息贡献行为,有利于揭示用户线上行为活动规律,并促进社交媒体健康 有序发展。【方法/过程】分析社交网络信息贡献行为的概念、类型和特征;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用户线上行为数据 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用户属性、网络信任与用户信息贡献行为的相关性。【结果/结论】性别、年龄、性格、信息质 量、风险安全、声誉地位和感知相似性对用户自我揭露行为和发布、评论与转发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鑫  张军 《情报科学》2017,35(11):17-22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在网络中的 引导作用也日趋重要。【方法/过程】本文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SIRS信息传播模型,对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过程 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绘制因果回路图,找出信息传播过程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存量流量图,探索信息的 传播规律。【结果/结论】利用Vensim PLE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易感人群数量、观点碰撞度、感染比例、政府公信 度、政府关注度以及丧失免疫力比例等因素对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为 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紫薇  邢云菲 《情报科学》2017,35(12):39-44
【目的/意义】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管控是舆情管理者面临 的重要问题。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过程进行研究,能够深入剖析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规律, 帮助舆情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情监测与控制。【方法/过程】通过信息传播模型把突发事件舆情话题演进过 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突发期、蔓延期和消散期。并采用实证方法以新浪微博热点话题“九寨沟地震”为例作为数据源 获取微博发文、转发、评论信息数据,通过Matlab软件拟合舆情周期,再使用Gephi绘制可视化云图,通过网络结构 分析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规律。【结果/结论】对“九寨沟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移动端和非移动端传播过程 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移动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周期更长、信息传播层级更高、意见领 袖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12.
杨海娟 《情报科学》2017,35(8):134-140
【目的/意义】优质信息传播是社交应用持续健康发展的助推力,而适应性信息分享是提高社交信息质量的 有效途径。【方法/过程】以微信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影响的“推-拉”视角构建微信用户适应性信息分享行为 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通过问卷调研和结构方程建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规范性压力、社会 连接和形象都显著正向影响微信用户的适应性信息分享行为,且规范性压力的影响均大于社会连接和形象的影 响。此外,规范性压力对社会连接和形象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沐光雨  刘砧  司秀丽 《情报科学》2018,36(9):103-106
【目的/意义】研究社会商务中信任传播机制,分析信任传播机制的价值,对社会化营销具有指导意义。【方 法/过程】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和平衡理论,提出假说。利用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信任传播在社会网络中影 响。【结果/结论】探索了信任从社交网络传递到社会广告的运动机制;确定了消费者社会广告信任对消费者行为意 图的影响;建立消费者对社交网络的信任、对社会广告的信任和消费者使用社会广告信息意愿三者之间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欺诈信息在网络中广泛传播使得网络欺诈不断滋生蔓延,探究基于“受骗者-欺诈者”双边的 网络欺诈信息传播机理,对实现网络欺诈的科学预判和及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引入生态学理论,分 析网络欺诈信息传播主体及其竞合关系,构建网络欺诈信息双边传播模型,并通过Python编程进行仿真和实际案 例分析,讨论网络欺诈信息双边传播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网络欺诈信息传播与传播主体的影响力、信 息自然增长速率和初始状态密切相关。模型能够模拟设定条件下的信息传播过程,并为有效抑制网络欺诈信息传 播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汪兵  段尧清  周鹏 《情报科学》2018,36(5):131-136
【目的/意义】在线学习情境下包含师生两类节点的关系网络,是在线学习信息传播区别于传统同质节点社 会网络的重要特征。构建这类结构复杂的关系网络,并深入研究其信息传播规律,对社交行为及学习效果具有重 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基于对在线学习交互数据的统计,通过理论分析和网络统计构建了师生交互关系网络模 型,并用该模型拟合真实的高校在线学习交互模型。【结果/结论】通过模拟师生交互关系网络模型的信息传播发 现,在在线学习交互关系网络中,信息的传播速度与网络规模、信息的发布者并没有显著关联,而与教师在社会网 络中的传播者转移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为了讨论社交媒体不同主体的策略博弈对社交媒体平台不实信息传播的影响。【方法/过程】 根据不实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提出若干假设,构建博弈支付矩阵,得到复制动态方程模型,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仿 真实验。【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平台与不实信息净化者之间存在策略选择依赖性。社交媒体平台在不实 信息控制中占主要地位,净化者给平台带来的收益过高或平台给净化者带来的损失过多都会阻碍不实信息控制。  相似文献   

17.
谢辉  李广建 《情报科学》2017,35(10):3-6
【目的/意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网络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推荐技术提出了新挑战。为了开展进一步研 究,厘清种类与方法十分必要。【方法/过程】分析了传统互联网推荐系统、信息物理方法以及机器学习方法三大类 推荐系统。通过研究代表性的论文,比较了常见推荐算法模型的优缺点。【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很难找到一种“万 能的”模型,使移动社交网络的推荐系统在实时性、准确性和多样性等关键特征取得满意的结果。移动社交网络推 荐技术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将是多种模型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8.
宋振超 《情报科学》2017,35(10):116-119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信息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民众对于热点事件的 评论形成强大的舆情力量,因此对舆情的分析与监控成为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方法/过程】为此,本文基于 GARCH模型,以“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事件为例,对网络舆情的波动性进行研究。【结果/结论】通过舆情数据的收 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新闻舆论出现与GARCH模型的特点相一致,模型和数据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实现完美 拟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高质量的健康信息传播将有效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而健康信息传播效应最重要的一个评 价标准就是信息受众是否愿意认同健康信息的观点,并采纳其健康建议(即健康信息采纳)。【方法/过程】因此,本 文将从“健康信息采纳”角度出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 K-Means聚类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分析移动社交媒体中 健康信息采纳意图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结果显示,除健康信息质量和来源可信度会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的健 康信息采纳意图产生影响外,不同类型的用户之间健康传播效应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利用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舆情信息创造价值的同时,明确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点,抑制负面舆情的传播与扩散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及之间的博弈关系,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提出了一种网络舆情传播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重点分析了博弈模型的平衡点及主体行为稳定策略的均衡条件,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三个策略均衡点,并基于仿真实验及分析结果提出政府管控在线社交网络中负面舆情传播的三个关键点及应对策略。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舆情传播研究,可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