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怡雯 《科教文汇》2013,(21):176-176,183
积极有效的入学思想教育既帮助在新生入学伊始便建立起健康的学习心态与良好生活的品质,也为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甚至未来带来持续性的正面影响。本文围绕当前"90后"新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在"90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用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它的影响迅速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对教育教学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对创新教育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教学指导思想、课堂教学、学业评估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对大学英语创新教学的启示,旨在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贯穿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大学英语创新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需要。然而,当代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放映的主流心理———积极心理,成为体育教学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支撑,并为今后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实际依据。为此,要求我们多从学生的积极方面着想,尽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充分尊重他们主体积极性,在健康心理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梁静 《科教文汇》2013,(22):188-189
积极心理学是一股新兴热门的心理学思潮,它所提倡的理念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形势下,学生工作者可以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培养和管理"90后"学生干部,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式,体验积极的情绪,从而健全积极的人格,同时为其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鼓励其实践积极行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建立一支健康有活力有效率的学生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5.
结合新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要求,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更加着眼于积极取向的育人视角,采取积极取向的教育手段与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潜力与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正能量,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三个层面的具体内涵,围绕高校育人的具体工作实际,借鉴以往的育人经验,提出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育人新模式。该模式包括:家庭—学校—班级—寝室多维积极组织系统的建设;以情商教育为途径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以动机激发和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积极行为习惯培养;以自信为核心的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通过该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全方位、系统性地完成对大学生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浅议积极心理学教育在高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不仅仅生活在学校里,更是生活在社会中,他们的心理时刻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目前,已成为高校健康教育难点。现试图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分析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  席林 《科教文汇》2008,(21):59-60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消极态度看待心理健康、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削弱教育功效、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关系对立、不利于形成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等问题。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强调心理学要摆脱过去过于研究人的负性心理、注重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模式,应重视研究人性中的正性品质,以人的积极力量、善行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基本思想的分析与研究,力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马晓花 《科教文汇》2013,(12):35-36
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对个体积极心理的研究,对于传统的课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力图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探讨职业教育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9.
马晓花 《科教文汇》2013,(36):35-36
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对个体积极心理的研究,对于传统的课程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力图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探讨职业教育的课程观。  相似文献   

10.
李飒 《科教文汇》2010,(25):173-173,180
积极心理学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处在困境中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企业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积极。理学提倡.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引导员工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向,学会赏识员工,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体验,营造快乐的企业工作心理氛围,积极心理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和创造性,而且能使员工获得工作中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余鹏彦  鞠鑫 《现代情报》2014,34(10):130-1331
发展性阅读疗法遵循积极心理学理念,以一般正常人的心理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的.该疗法在大学生积极品质培养中的价值在于促进大学生情绪疗愈、认知提升和行为内化.高校图书馆可以施行阅读式与互动式、个别式与团体式、平面式与立体式并行的发展性阅读疗法,让大学生在阅读中体验阅读素材的角色、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同伴的正能量,并内化为个人美德与积极行为,促进积极道德品质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郭井双 《今日科苑》2010,(14):161-16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正日益显现,其危害性已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当前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来分析体育运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阐明了高校体育对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新颖  黎藜 《大众科技》2013,(10):112-113,35
积极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也开始遍及许多领域,它的许多思想对于学生工作都有借鉴意义。独立学院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以往的研究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有区别,通过调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个性心理特点和积极心理品质,并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把积极心理学思想应用到学生工作中。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和探究进一步深入,同理人们对心理学领域的探求进一步拓宽,于20世纪末逐渐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为继续研究人类心理品质方面提供了新的探究方向和角度。在这里,本文将以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题,分别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涵、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品质问题、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的启示和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路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惠霞 《科教文汇》2008,(29):58-58
本文概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基本主张和研究领域:对目前学校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主张从三方面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发端于西方社会的一股心理学思潮,也是当今心理学研究中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本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朱颖 《科教文汇》2012,(23):190-190,193
对于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后期兴起于美国的一门心理学思潮,这门学科是符合现代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启发与借鉴意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中职生的积极人格为首要目标,以塑造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以丰富和深化中职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为保障,构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体验,构建积极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推进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何怡雯 《科教文汇》2013,(7):176+183
积极有效的入学思想教育既帮助在新生入学伊始便建立起健康的学习心态与良好生活的品质,也为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甚至未来带来持续性的正面影响。本文围绕当前"90后"新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在"90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用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储备军,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外重要。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积极的角度来挖掘人的潜力和价值。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