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磊 《科教文汇》2007,(9S):178-178
《老子》以“道”为其主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学的始作俑者,《老子》形而上学思想关注的问题是世界的第一原理,即世界的原初原因是什么,以及作为世界原初原因的“道”。文章对比了中西形而上学思想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的路向,着重论述了其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想,最后在结语中总结了其形上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李朦 《科学中国人》2015,(9):123-124
说起“道”家,其开山祖应该是老子,先秦时期道家的音乐文字实在过于简略,老子其人对于音乐究竟如何看,难求答案。因此要研究先秦时期的音乐观不得不从《庄子》谈起。庄子是思想家、哲学大家、文学大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道家思想的开拓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其音乐思想很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燕华 《科教文汇》2014,(31):107-108
老子关于“道”的阐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作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基本范畴,涉及人类技术活动的一些根本属性。他建构了一个尊道贵德、绝巧弃利、见微知著、有而无为、小国寡民的技术发展的理想国。一方面他批判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因素,社会处于无序失道之中;另一方面他肯定了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尊崇道法自然。本文分析了老子文献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即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应用和技术与人四个方面逐一解读其技术哲学的理念。进一步探讨老子技术哲学理念对现代技术文明的启示,引申出技术发展的未来导向。  相似文献   

4.
《老子》中“道”与“德”的关系、“道”与“名”的关系、“道”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历来是阐释老子思想时的难题,诸多老学研究者给出了多种多样的解答。隋唐之际,唐玄宗李隆基在注疏《老子》时立足于其“妙本”思想,对以上诸问题进行了合理的阐释,指明“德”与“名”等概念皆是低于“道”的次一级概念且不具有实体性质,从而理顺了“道”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在《老子》一书中共出现七十四次。以往学者多从本体论、宇宙论、生命哲学路向来探究老子道的思想,而笔者尝试从认识论角度来分析"道"。道是认识本体,是认识得以存在的依据。道是不可认识的,是异于经验知识的认识本体,但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直观来把握道。  相似文献   

6.
老子关于"道"的阐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作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基本范畴,涉及人类技术活动的一些根本属性。他建构了一个尊道贵德、绝巧弃利、见微知著、有而无为、小国寡民的技术发展的理想国。一方面他批判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因素,社会处于无序失道之中;另一方面他肯定了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尊崇道法自然。本文分析了老子文献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即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应用和技术与人四个方面逐一解读其技术哲学的理念。进一步探讨老子技术哲学理念对现代技术文明的启示,引申出技术发展的未来导向。  相似文献   

7.
<正>老子的“贵柔”思想以“水”“婴儿”和“母”三个不同的意象为出发点,分别说明了“柔”不同的特征及其与“道”之间的关系。老子将人们都能接触到的这三者作为论述“柔”的关键,也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道”的特性。所以老子关于“柔”的论述,最终都要落足于“道”。老子的“贵柔”思想,体现了他的辩证思维和对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对于中国的哲学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老子》以"道"为其主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学的始作俑者,《老子》形而上学思想关注的问题是世界的第一原理,即世界的原初原因是什么,以及作为世界原初原因的"道".文章对比了中西形而上学思想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的路向,着重论述了其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思想,最后在结语中总结了其形上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9.
老子以“道”为宇宙的源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也都按着道的本性运动、变化、生活、处世。道的本性是无意无念、自然而然,所以天地万物也都应该无意无念、自然而然。这里之所以用“应该”二字,那是因为天地万物中有一种东西存在着背离本性的可能性,这就是“人”。人与其他东西不一样,他有智慧。有了智慧就难免滥用智慧,滥用智慧就会背离自然。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特别告戒人,要时刻警惕,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最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老子的全部思想,都可以完全地包容在其天人之学之中。他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自然”,其“天人合一”之“一”就是“自然”。将探求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以有益于当世。  相似文献   

11.
张春芳 《科教文汇》2013,(35):46-47,76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开端之作。托尔斯泰在其思想发展的探索过程中与老子不期而遇,老子所代表的东方思想吸引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解构老子思想的过程是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可分成三个阶段的研读实现的:研读翻译、选择性解读和最终的升华。融汇老子与其契合的思想到托尔斯泰主义中,并在其中实现了对“道”“无为”的动态阐述。托尔斯泰在东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方式,使得其作品凝聚了东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精神的多元思想。  相似文献   

12.
和老子相遇     
今天,我穿越时空来到了春秋时期,想看一看当时的世界。 走着走着,我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围着一个老人,倾听他讲话。我好奇地走了上去,只听那老人讲道:“道可道,非常道……”咦?这话好像是老子说的,莫非这个糟老头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  相似文献   

13.
夏长秀 《科教文汇》2009,(26):269-269
相对西画来说,中国画有着明显的“写意”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画则讲求“以形写形”,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如果说西画是“再现”的艺术,那么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是以个人感受为前提的对万事万物高度认识后的一种印象的集中表达。“写意”,犹如老子之“道”,在中国域中无所不通,又无所不往,构筑了中国绘画的基石,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4.
老子以“道”为中心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互相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巨大,但他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最终坠入了形而上学的泥坑。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生于约公元前571年,他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探讨。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是按照道来运行,这个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它既生养万物却又令人不易察觉,是万事万物运行的特定方式。赫拉克利特生于约公元前540年,是与老子同时期的古希腊思想家。关于世界的始基、本原,赫拉克利特相信世界是按照“逻各斯”运行的。他认为万物处于流动状态之中,但是变化是根据一种不变的规律发生的,并且这种规律包含了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但是这种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作为一个整体创造出了和谐。对中国古代的老子与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上的横向对比,意义在于做到更加客观、历史地理解什么是“道”与“逻各斯”,继而了解两千多年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哲学家,探讨的同一个话题---宇宙的生成与运行的形而上的命题。以及这一命题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老子哲学最简要有力的人生哲理就是“无为”“,无为”虽然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但在很大程度是针对“君人”而言,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就用“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一言以概之。本文以《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起,谈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分析其提出的背景,阐述其内涵,并结合现实说明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毅 《百科知识》2023,(33):3-4
<正>“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小国寡民”章,老子描绘了一幅美好、怡然的生活图景。“小国寡民”仅出现于通行本及帛书本的一处,却不断地引发古今学者的讨论。回顾以往学者在思想方面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理想社会说、批判现实说、精神境界说、社会方案说。这四种观点表面上虽然不同,但就实质而言,四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同意“小国寡民”是为了让民的生存状态更佳,这并非后世强加给老子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西部开发的战略重点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相统一,老子、道家崇尚自然,为主“无为”,其智慧对我国在持续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本文主要考察了老子、道家“无为”智慧中的“道法自然”、“复归于朴”和“去甚、去奢、去泰”的思想,认为“道法自然”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原则,“复归于朴”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桌子高境界,“去甚、去奢、去泰”是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老子在《道德经》中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相似文献   

20.
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实相,老子认为是存在于天地之先的"道",佛教认为是"空性"。老子之"道"与佛教的"空性"在本体论领域中,客观上存在契合或相似之处。这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深刻统一性。将它们放在本体论领域展开对话,互相置入一个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中,增添了其相互理解的维度和诠释境域,同时对于传承中华古代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发展和建设先进文化,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