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梁红艳  王健 《科研管理》2013,34(12):120-126
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制度环境、工业企业规模、信息化水平四个因素,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它们对物流业提升工业效率这一运行机制的影响,并以2005-2009年中国190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对理论推演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国整体层面上,物流业通过发挥专业化及规模经济效应能促进工业效率提升,在区域层面上,各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不高制约了工业企业效率的提升;(2)物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与物流业对工业效率的提升作用负相关,提高物流业集聚度有助于增强其对工业效率的提升作用;(3)完善制度环境、增强工业企业规模效应以及提高信息化水平有助于增强物流业对工业效率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猛  习敏 《科研管理》2022,43(8):40-47
    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工业效率的提升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构造理论模型,说明科技服务业集聚能通过经济关联、知识关联机制产生外部规模经济,进而促进工业效率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工业效率。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影响是线性的,并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但邻近省份间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相互抑制。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本研究为从科技服务业集聚角度提升工业效率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纳入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测度框架内,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度量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通过核密度估计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历年均值最高,核密度曲线显示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经历由"单峰"到"双峰"的动态演进过程;深入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在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有着显著贡献的同时还存在明显空间外溢效应,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摘要:绿色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与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结合点。运用SBM模型测算2008-2018年全国内地28省市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构建以高技术产业集聚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质量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国内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在研究期内稳步提升,但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绿色创新效率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创新质量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企业规模、劳动者素质、政府行为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显著抑制绿色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5.
孙超  王燕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39-147
在理清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演变趋势和东高西低的地区差异;我国技术研发阶段的创新效率高于经济转化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技术研发能力更强,京津地区在经济转化阶段更具比较优势;异质性产业通过创新要素耦合、技术波及与溢出效应等作用于区域创新效率,且能有效解决创新过程的脱钩问题;长三角地区能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实现创新效率的提升,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利用2005—2014年中国省级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企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 中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企业创新效率均存在全域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其局域性的空间集群特征尤为明显;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显著提升了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每增长1〖WTB3〗%〖WTBZ〗,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将提升0.24%;相邻地区的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本地区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如果忽略这种影响,会低估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与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结合点的绿色创新效率问题,运用SBM模型,构建以高技术产业集聚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测算2008-2018年我国28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实证分析创新质量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 表明:在研究期内,28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稳步提升但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其中绿色创新效率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创新质量对东、中部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基于产业集聚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0.636、0.944,而西部当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跨越0.363门槛值时,创新质量对绿色创新效率才会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规模、劳动者素质、政府行为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显著抑制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综合考虑区域发展差异、充分发挥协同优化作用、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等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工业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有效提高工业能源效率成了未来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基于2011—2019年我国工业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对工业能源效率进行了评价,构建了Tobit模型和面板阈值模型,分别分析了产业聚集和企业规模对于工业能源效率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呈现下降的趋势;无论是产业聚集还是企业规模都可以有效促进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分区域来看,三大区域都可以通过工业产业聚集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但只有东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规模扩大所产生的优势来提高能源效率;产业聚集对于工业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单阈值效应,当聚集程度超过阈值,产业聚集对于工业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强,企业规模对能源效率并没有明显的阈值效应。  相似文献   

9.
产业协同集聚、空间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毅军  高康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66-1975
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分析路径,基于2007-2016年我国31个分省面板数据,考察了空间关联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本地效应及溢出效应,并对创新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衰减边界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均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空间外溢效应,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产生“涓滴效应”,但这种外溢效应具有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征,溢出效应在1000公里内较高,1000公里外则出现衰减;产业协同集聚不仅可以推动本地创新效率提升,通过与研发人员的互动,还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正溢出效应。文章一方面描述了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为实现通过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结构调整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王雅洁  马树强 《科研管理》2021,42(12):125-134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其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有何影响?影响路径又是什么?本文基于2008年—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路径。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全要素创新效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有显著提升作用、创新开放广度具有全部中介效应、创新开放深度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互联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东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提升中西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并且,创新开放广度、创新开放深度的中介效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8~2017年的数据,构建Super-SBM模型测度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而利用门槛面板模型,以环境规制和产业集聚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贸易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溢出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从效率值来看,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增长迅速,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严重,东部地区的效率值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2)从门槛结果来看,贸易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溢出显著存在环境规制、产业集聚的“双门槛”效应;(3)从作用机制来看,环境规制下的贸易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U”型关系,随着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溢出的“挤出效应”逐步转为“激励效应”,影响由负变正且作用逐渐增大;产业集聚下的贸易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N”型关系,仅当产业集聚水平跨过第二门槛时,影响显著为正;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为显著的直接推动作用和间接门槛作用,产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仅表现为间接门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能源和环境作为投入要素纳入传统的产出密度模型,就工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工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间差异显著;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工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工业集聚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显著存在环境规制、工业企业规模和政府支持力度的门槛效应.基于此,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全面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行业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军  李廉水  王忠 《科研管理》2010,31(6):191-198
摘要:本文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了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的条件下,产业聚集显著促进区域创新,但对区域创新的作用略低于科技经费投入、科技人员投入和制度创新。分行业比较分析表明,不仅高技术产业聚集有利于区域创新,传统产业聚集对区域创新也有正的影响,这为各地区结合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区域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多数资源依赖型产业聚集抑制区域创新,这主要是因为过度依赖资源对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6年至2016年的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聚焦产业要素集聚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来源,利用莫兰指数(Moran′s I)进行空间相关检验,通过LM等系列检验确定本研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结论指出:(1)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点,创新能力存在区域间的空间正相关;(2)劳动、技术、人才、规模等要素集聚及税收优惠政策都对地区内高技术产业各阶段创新能力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资本集聚对产业创新转化存在逆向作用;(3)FDI和政策支持都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创新能力存在约束,原因是FDI与政府资金目的导向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机理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聚集可以提供资源优势、形成技术创新网络、加剧竞争和降低成本,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实证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出口贸易、产业成长能力、研发资本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支持等条件下,高技术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选取2005-2018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直接效应更大;(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工业生产率、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三条路径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但存在异质性;(3)知识存量和市场环境两种中介效应均存在双重门槛,且两者在调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绿色经济效率中表现出“由抑制到促进,由微弱到增强”的阶梯性特征。文章不仅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影响城市绿色经济效率中具体的影响路径;同时,也证实了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开辟区域发展新赛道、加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厘清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规律、明晰如何有效释放其创新外溢效能,对实现各地区联动发展和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2010—2019年我国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规律及特征,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从都市圈与城市发展阶段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维度探讨空间溢出效应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直接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倒U形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对邻近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倒U形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进而影响邻近城市创新产出;空间异质性上,上海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的这种倒U形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依次减弱;时间异质性上,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从工业化发展阶段到城市化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正向创新空间溢出效应凸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而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时空修复理论、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从时间修复、空间修复两个视角由宏、中、微观三个维度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关系展开理论构建及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非线性模型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U型关系,进一步创新性的使用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再运用门槛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作用机制进行探寻。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发展呈现U型作用,说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的产业升级高级化与产业多样化发展起到先抑制再推动的作用关系,当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1 442项,会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影响受到科学支出水平的约束限制,科学支出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的边际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