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转型升级中的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演化及其影响因素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DEA及Malmquist指数方法,对珠三角9市2001-2017年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发现:(1)珠三角制造业技术创新综合效率呈周期性上升趋势,但城市间分类指标差异较大。广州、深圳等区域创新中心技术辐射地理约束效应明显,价值链、产业链作用有限。(2)技术进步是珠三角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推动因素,两者均呈周期性波动,波幅趋向平稳;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趋势较为一致,珠三角制造业技术创新整体上仍处于规模扩展阶段。(3)珠三角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与创新效率并不同步,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企业内部研发支出有助于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财政资金对企业内部研发支出具有挤出效应。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高校及科研院科研人员产出效率偏低,是制约珠三角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两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波特假说为理论基础,将现有区域或行业层面的研究细化到微观企业层面,选取中国火电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零膨胀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研发努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强度与中国火电企业研发投入呈显著的“U”型关系,且这一关系受到企业规模的负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增强能够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但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张,环境规制增强反而会抑制企业的研发投入。(2)环境规制强度与中国火电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这一关系也受到企业规模的负向调节作用。环境规制强度过大会导致企业专利申请数量降低,但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张,这一问题将有所缓解,甚至会出现逆转。因此,环境规制对企业研发努力的激励作用并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3.
王雅洁  马树强 《科研管理》2021,42(12):125-134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其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有何影响?影响路径又是什么?本文基于2008年—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路径。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对省际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全要素创新效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有显著提升作用、创新开放广度具有全部中介效应、创新开放深度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互联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升东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提升中西部工业企业全要素创新效率。并且,创新开放广度、创新开放深度的中介效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袁华锡  刘耀彬 《科研管理》2006,40(12):126-143
事实上,只有结合水平与效率两个维度评价绿色发展才能科学认识中国绿色发展现状,而二者往往被人为的割裂开来。虽然金融集聚在绿色发展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制于信息非对称性影响,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的空间衰减边界特征并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其非线性约束机制更是长期受到忽视。本文选取2003—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从水平与效率视角全面评估绿色发展现状,初步检验了金融集聚与绿色发展的时空非均衡冲击特征;其次,借鉴STIRPAT模型,将地理距离矩阵与技术距离矩阵纳入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的空间衰减边界;最后,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对比分析金融集聚与绿色发展在不同门槛约束下的影响差异,得到以下结论:(1)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水平或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在时空上都呈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效应,初步说明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依赖性和非线性冲击。(2)金融集聚对邻近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影响是一个“先负后正再负”的空间衰减过程,其影响范围大致在400KM或600KM范围内,而金融集聚对邻近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则随距离的增大呈现“W”型冲击,且整体上以负向作用为主,其影响范围大致在800KM内,此外,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明显有助于增强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3)提高金融集聚能够改善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水平的抑制作用,但伴随着金融集聚的增强,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却在显著减弱;只有适度的城市规模才能激发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无论城市规模过大抑或过小都不利于金融集聚作用的发挥,但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作用却不依赖于城市规模的扩张;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强化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但却可以增强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工业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有效提高工业能源效率成了未来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基于2011—2019年我国工业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对工业能源效率进行了评价,构建了Tobit模型和面板阈值模型,分别分析了产业聚集和企业规模对于工业能源效率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呈现下降的趋势;无论是产业聚集还是企业规模都可以有效促进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分区域来看,三大区域都可以通过工业产业聚集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但只有东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规模扩大所产生的优势来提高能源效率;产业聚集对于工业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单阈值效应,当聚集程度超过阈值,产业聚集对于工业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强,企业规模对能源效率并没有明显的阈值效应。  相似文献   

6.
异地并购是一种打破市场分割现象,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形式。针对前期文献中学者们对异地并购中地理距离和技术资源跨区域流动之间影响关系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基于经济地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以2009-2019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上市企业发生的异地并购交易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地理距离对技术资源跨区域流动的影响效应以及并购双方技术重叠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地理距离对技术资源跨区域流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分组回归中,这种负向影响在制造业和新创企业分组中更显著;技术资源重叠对地理距离和技术资源跨区域流动间负向关系有显著的缓解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并购方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独董地理临近性以及高管团队规模能显著削弱地理距离的负面影响效应。研究结论从并购前标的方选择和并购后资源整合的双视角为如何缓解异地并购中地理距离的束缚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深化了我们对跨区域资源流动中地理距离影响效应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特定转型期间,对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交易环境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区域层面的所有制异质特征与市场交易环境的内在作用机理。利用2001—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统计数据,从企业所有制异质的角度分区域实证研究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对市场配置效率环境反应程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对技术创新环境和市场交易效率的敏感度都低于私有企业,区域差异明显;国有企业对自身规模经济环境的敏感度低于私有企业,区域差异不明显;国有企业对生产要素的低效率配置降低了区域经济增长效率。  相似文献   

8.
基础研究作为知识溢出源泉,对于实体经济的创新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指导意义,是提升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来源和驱动力。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体系,从知识溢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基础研究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框架。通过匹配专利的引证信息,构造2000—2020年934个省份对的面板数据,从知识溢出的角度探究了基础研究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基础研究对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中国各省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错位问题和分离趋势。(2)基础研究通过知识溢出规模、知识水平溢出和知识垂直溢出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而且中国基础研究更倾向于溢出到与之创新基础相近的地区,而非与之地理邻近的地区。(3)与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相比,基础研究更能促进高等院校技术创新;地区的科技投入和营商环境越好,越有利于基础研究发挥创新效应;东部地区的基础研究作用显著,而中西部地区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净流出”。为此,需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打通知识溢出渠道,积极引导跨区域的合作交流,实现区域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内部碳定价机制正逐渐成为一种日益流行的减排工具,企业在业务运营中设定自己的碳价格,通过减少碳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并实现自身价值增值。虽然内部碳定价机制作为一种新兴措施广受欢迎,但其对企业层面的环境及价值影响尚未得到关注。以2011—2020年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中日本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号理论,实证探究内部碳定价机制的环境效应与价值效应。结果显示:内部碳定价机制有利于企业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碳绩效(环境效应),进而促进企业价值(价值效应)的提升。研究结论有助于增强内部碳定价机制价值效应的理论解释,为国家碳减排政策制定及企业价值增加的前置诱因探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新文化距离衡量文化异质性,在控制了制度距离、地理距离和数字技术应用差异等因素的条件下,通过2008-2017年的整合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文化异质性对制造业出口影响的机制及效应。结果显示:(1)文化异质性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出口规模;(2)文化异质性对出口的影响存在着“多元化需求正向效应”和“交易成本逆向效应”两种机制;(3)数字技术的运用弱化了多元化需求的正向效应和交易成本的逆向效应,总体上降低了对制造业出口的正向效应。因此,政策上应重视技术与文化之间的互补性,通过文化和技术的双轮驱动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在机制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工业效率以及产生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工业效率,还能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围地区的工业效率,而且这种空间外溢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边界。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来看,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工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问题备受关注,但现有研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产业集聚水平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产生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通过竞争效应、合作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学习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等多种机制提升工业企业创新效率,但过度集聚也可能对创新效率带来负面影响。实证研究证实,产业集聚水平与工业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这为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创新效率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3.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绿色技术创新有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局面,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支撑。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采用绿色专利数作为地区绿色技术创新的代理变量,利用海岸线距离构造工具变量,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地区绿色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实证分析表明,FDI通过知识外溢、示范效应以及竞争效应对地区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明显的外溢效应,显著地促进了绿色专利数量的增加。进一步从地区异质性来看,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均有助于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政府科学制定外资政策,发挥外资绿色技术创新最大化溢出效应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徐德英  韩伯棠 《科学学研究》2015,33(10):1555-1563
通过拓展多维邻近的概念,引入信息化邻近与交通便利度两个邻近维度,基于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1995年-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方法,对地理邻近、信息化邻近与交通便利度单维度及其交互邻近下中国研发创新的省际知识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且相关性逐渐增强;研发资本对创新产出的贡献要高于研发人员;除信息化邻近外各邻近下的省际溢出效应均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单维度邻近下,地理邻近的作用效果最大,但是在信息化与交通便利度交互邻近下,地理距离将不再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三维度交互邻近下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并没有显著增强。最后讨论了上述结果背后可能的发生机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1997-2009年珠三角地区市域空间面板数据,从专业、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同时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接乃至不相邻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其次,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扩张、产业水平提升以及产业信息化程度的增强,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着不同程度的正面影响。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呈现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后,其产业规模扩张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逐步减弱,而产业水平、产业信息化与空间相关性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不断增强。第四,本文中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未发现统计上的显著联系。最后从协同机制、服务平台、智慧型服务产业和营商服务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慧  陈晓华  吴应宇 《科学学研究》2016,34(9):1347-1359
基于WIOD投入产出数据,在修正Antràs等模型的基础上,测度出了34国1997-2011年金融支持上游度,并从整体和分时间段两个层面首次分析了金融支持上游度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机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首先金融支持上游度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作用机制呈现倒U型,中国金融支持上游度偏高,接近金融支持上游度对高技术产品出口作用的负效应门槛;其次契约型地理优势和毗邻大国型空间地理优势有助于促进一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而沿海型空间地理优势则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作用不显著;最后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和丰富的要素资源均能促进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但丰富的要素资源并非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长期稳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边际正效应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作用力则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7.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开局关键期,如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以驱动企业创新备受关注,本文立足于有为政府的监管视角,认为证监会派出监管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地理距离能够影响上市公司创新绩效。本文以2003-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监管距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监管距离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即监管机构与上市公司地理距离越远,企业创新绩效越低,考虑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总体上监管机构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呈现出“鞭长莫及”效应;(2)内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监管距离主要通过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以及内部控制质量两种公司治理效应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并且盈余管理程度与内部控制质量在监管距离与企业创新之间产生部分中介效应;(3)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监管距离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在高铁开通前以及制度环境更弱的区域中更显著。本文基于地理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融合框架丰富了传统基于“制度环境—产业/行业竞争—企业高管”驱动企业创新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2018,(1):52-56
利用1999~2014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大中工业企业相关统计数据,借助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技术自研和外部引进的企业生产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和比较。结果显示:企业生产创新存在明显的正空间溢出效应,即地理邻近区域的创新水平能有效促进地区间的创新发展;技术自研和外部引进对生产创新影响显著,但作用不一。技术自研对企业生产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外部引进却会抑制企业生产创新。运用经济距离矩阵代替地理距离矩阵进行的稳健性检验,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个维度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市场扩张效应、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促进区域创新的作用机制,以及政府干预、价格效应在此过程中的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2)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市场扩张效应、人力资本、研发投入是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区域创新的重要路径;(3)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政府干预、价格效应在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区域创新的过程中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知识产权保护是捍卫和激励创新的关键举措,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助于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我国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互联情境下我国制造企业面临外部市场竞争加剧与内部产能萎缩的双重困境,亟须转型。本文以80家智能制造转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战略变革动因的外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技术轨道理论和市场轨道理论,从跨层次环境视角切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行业技术程度、行业集中度、区域的融资条件、服务平台、政府基金、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共同作用和相互作用对我国制造企业转型路径选择的复杂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行业集中度低、区域的融资能力强以及信息化水平高是我国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层面的跨界转型的核心条件;对于我国制造企业平台层面进行集聚多主体、共享资源的转型,行业技术程度、行业集中度、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服务平台能力至关重要;在融资能力弱、服务平台能力弱、政府基金绩效低的地区,低行业技术程度的制造企业则更偏向于选择产品层面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