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的方法分析了1997-2012年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得到以下结论: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发展差异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态势,但是集聚水平较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彼此之间联系较弱;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增长空间格局也表现出空间集聚的态势,桐乡市、海宁市以及宁波市区先后成为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增长的核心区域。研究也从地理区位、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四个方面分析了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推进江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工作部署,为开展县域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监测评价提供支撑,基于区域创新体系内涵特征,参考国家及有关权威评价机构的评价体系构建江西省县域创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专家赋权和熵值赋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采用标杆法和功效系数法定量测度与评价江西省100个县(市、区)2019—2021年创新发展水平,对比区域间发展差异,并分析采用不同评价方法得到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结果发现:江西省的县域创新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主要得益于创新环境优化升级和创新成效明显增强,而县(市、区)创新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其中,赣北两极分化明显,省会南昌所辖县域创新实力强劲,赣北九江所辖县域创新实力弱;赣西创新发展水平最高,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全省最优;赣东赣北创新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切合度高,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可见专家赋权下标杆法的评价结果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可比性,能够直观反映江西省县域创新发展实际情况。因此,利用专家赋权和标杆法对江西省县域创新发展水平进行持续测度与评价,对各级政府基层科技决策...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是解决新矛盾的第一动力。基于熵权法思想对2005、2011、2017年浙江省县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空间创新联系的基础对浙江省县域创新空间联系进行测度,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对创新网络进行密度、节点、子群等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县域创新能力呈现阶梯式分布,差异明显,创新网络密度较低,各县市创新联系程度、联系频率较低,不利于知识技术的传播与扩散;浙江省县域创新发展的扩散效应远低于回波效应,而且创新能力的点出度中心势下降趋势明显;浙江省内区域创新联系水平分为4个子群,群内成员变动不大,以杭州为中心的第一子群和以宁波为中心的第二子群的内部密度较大,同时第一子群与第二子群间的联系也是最频繁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大学科技活动的特点,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科技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为有效反应时间、空间等因素与大学科技活动的演变关系,引入激励控制线构建了双激励控制线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将离散信息的动态评价问题转化为连续信息的动态评价,实现对科技活动在时间上的离散和动态集结,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我国不同区域的10所代表性研究型大学在2002—2009年的科技活动进行了动态实证评价,通过激励控制线引入决策者的经验知识,各研究型大学在各时间点上的"激励"与"惩罚"面积及演变特征,结合评价结果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做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局部自相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02—2014年科技创新能力空间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各组成要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各省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由低层次水平逐渐向高层次水平演变,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部分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西北和西南两大片及中部少数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3)大多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关联演变上呈现路径依赖与锁定特征;(4)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跨越了从失调衰退到优质协调的七个阶段类型,各省区都形成了关系类型的阶段提升,空间梯度格局明显。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经济体,以县(市、区、特区)为单位划分的县域是贵州省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基本战略单位。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贵州省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但若致力于缩小与全国及其他发达省份间的较大差距,必须继续深化科技改革,不断修正科技发展路径,加快推进县域科技发展,才能达到提升县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以县为单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区域创新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大部分对区域创新的研究集中在宏观的国家或省级区域层面,少有学者关注较小的空间尺度如县域创新。以浙江省71个县域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极差分析、洛伦兹曲线分析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浙江省县域创新产出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其时空演变。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行为的空间相关性在县域层面显著地高于省域水平,考察期内县域创新产出基尼系数有一定程度降低,但不均衡程度仍然很高:知识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的促进作用存在其空间局限性,并且能否有效吸收这种技术知识溢出也将限制这种效应,决策者除了要重视创新要素投入外,还应更多的关注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了浙江省71县域2003—2012年创新空间差异及其时空演变,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区域创新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县域创新空间分布呈两极分化、双创新核心格局,对创新水平高的地区,人才投入、知识溢出、FDI技术扩散等因素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更加明显,科技经费投入的效用则不显著,而对于创新水平低的地区,情况则正好相反。文章研究结论对于不同创新水平地区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状况,为两者实现协调发展提供建议。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状况及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σ收敛系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收敛趋势、空间关联以及空间集聚状况。研究表明:从2011—2019年全国整体及省域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水平均有所提升,但省域间差距明显且科技创新严重滞后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也有所提升但在省域间仍存在较大差异且未表现出收敛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分布,具有显著的正向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10.
县域工业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空间优化的关键问题.通过构建工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重并计算得分来测度县域工业发展综合水平,并以此为分析的基础变量,利用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以及热点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中心城区工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县域单元;2000-2004年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差距在扩大,2004-2012年县域工业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且发展均衡;热点区历年来一直集中于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长吉及其周边县域,未发生明显迁移;最后提出提升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路径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深入分析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基于创新主体从投入产出和规模水平角度出发构建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测算2010—2016年浙江省创新能力指数情况。结果表明,浙江省综合创新能力指数逐年递增,2012年和2016年增幅明显;院所创新能力得分略高于创新环境和企业,而高校创新较为波动,增长缓慢;创新规模增长快于创新水平,创新投入增长快于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浙江省90个县区2005—2015年面板数据,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分析浙江省县域层级的创新空间分布特征,识别创新的热点空间及惰性空间;进一步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评创新空间的效率水平,并运用二元选择模型探究有利于创新活力提升的适配性创新生态环境,寻求浙江省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与提升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浙江省创新热点空间日趋集中在浙东北地区,各县区的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分异性;政府对创新效率的推动作用显著大于人才储备和产业高度化的推动作用,同时创新氛围、企业家创新精神对各县区的创新效率也具有正的影响,而金融环境质量、风险承担能力与各县区的区域创新效率则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2009-2018年海南省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测海南省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测算二者的宏观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考察经济系统各指标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借以揭示指标层面的微观耦合机制.研究发现:海南省整体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两系统经历了由劣质高耦合、中等高耦合到优质高耦合三阶段,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经济因素中,地区生产总值等一般经济环境因素对创新环境影响最强,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环境的影响最弱.提出海南省值得引起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关注,要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水平,应首先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给高技术产业以更多支持、促使其发挥更大的创新影响,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周青  王燕灵  杨伟 《科研管理》2020,41(7):120-129
 基于国家创新和数字化战略的考虑,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数字化投入,力求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目前,在区域数字化水平对创新绩效影响领域还缺乏相关实证研究成果,特别是县(区、市)层面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采用2015-2017年浙江省73个县(区、市)的面板数据,从数字化接入、装备、平台建设、应用水平四个方面实证研究区域数字化水平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数字化接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创新绩效,区域数字化装备、平台建设、应用水平对创新绩效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推进区域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但需注意协调在不同数字化投入方向上的资源投入不足和过度投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并以浙江省90个区县为样本开展实证研究,探讨省域内区县尺度下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的推进路径。结果表明:①浙江省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的分项得分和综合得分均呈现显著的“金字塔”型结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各维度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并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性,总体以杭州市为圆心呈现“较高—中等—较低”水平的圈层式分布状态。②从各分项(维度)评价得分看,浙江省的绿色发展环境最好,创新发展环境和开放发展环境次之,协调发展环境和共享发展环境最差。③根据浙江省面临高校与科研院所数量且聚集于杭州和宁波两地、相对于收入的高房价和FDI流入的双创效应不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既要从全省层面把握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的推进路径,也要从针对各区县的短板及其发展特色,重点从强调基础设施和优化人才结构等方面设计符合本地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了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4年,西安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陕西省首位,其他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较西安有较大的差距,且区域创新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为中度协调耦合,区域差异明显;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由2009年的“一极两强”空间格局发展为2014年的“一极多强”空间格局,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增强。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相关数据,结合各具体评价指标,从排名和指标值两方面,对2008-2013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总体上创新能力不仅比较差,而且呈逐年下滑态势。据此,文章从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对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逐年下滑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解析,并针对云南省实际,结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为云南今后提升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角度分析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造成区域差异的因素。构建包含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和资源环境3个层次共27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可获得有效数据的161家实验区为研究对象,测算其2014-2018年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识别影响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差异指标,并测算其全要素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指标,识别影响实验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新登记注册企业数、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影响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差异的主要指标;(2)导致实验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根本因素是纯技术效率与技术效率,即制度与结构发展因素;(3)实验区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主要源于技术进步;(4)实验区经济发展协调性总体呈改善趋势,其中浙江省的实验区协调发展水平较强,可为其他地区的实验区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政策效果,采用AHP分析法,建立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模型,从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特性、效应、主题、创业态度、创业活动指数、创业抱负和创业幸福感等7个方面、25个指标评价科技创新创业政策效果,最后从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政策的顶层设计、实施区域均衡的科技创新培育政策、科学优化科技创业企业扶持政策投入比例等方面提出优化浙江科技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0.
使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广东省2006—2019年的科技创新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阶段、发展类型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过程具有整体性向前、阶段性波折、峰谷值交替的特征,可分为粗放型发展、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3个阶段;科技创新效率的演变类型可划分为平稳型、上升型和波动型3种类型;根据演化的驱动因素,可分为资源驱动、技术驱动、政策和技术双轮驱动3种动力机制.根据分析结果,从布局城市群科技创新生态圈、科研资源投入的多元化、建构区域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