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软科学》2015,(10)
从制度角度研究并购国家之间的制度差距对并购绩效的影响。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与被并购国家的制度距离越小,跨国并购后绩效改善越明显,规范性制度距离增加降低跨国并购后的企业绩效,而管制性制度距离对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取决于并购年限和并购国家的制度质量。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13年至2017年中发生跨国并购的技术密集型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跨国并购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就不同专利产出类型分别回归检验.结果 显示,技术密集型企业跨国并购对创新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促进作用最大的并不是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密集型企业应创造条件通过跨国并购来提高创新绩效,应加强并购后的学习与吸收以促进高质量专利产出,同时政府应继续对企业创新加以补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2013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中的30家跨国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我国企业并购发达国家企业过程中存在的逆向知识转移问题。实证研究表明,子公司知识的价值、母公司对知识的知觉水平、子公司所处国家的发达程度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社会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子公司的战略重点不会影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4.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方向。以沪深两市2007—2017年116起跨国并购事件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创新存量特征对企业跨国并购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及技术互补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知识基础、专利能力、研发投入与跨国并购技术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技术互补性正向调节创新存量与跨国并购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跨国并购活动中并购双方的技术互补性特征能够显著提升主并方跨国并购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朱华 《科研管理》2018,39(8):80-90
针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率较高的问题,本研究从外来者劣势的角度着手,构建了企业跨国并购进入障碍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检验揭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劣势所在。此外,本文还结合组织学习理论,探讨在给定外来者劣势的情况下各类经验对跨国并购交易的影响,从中折射出经验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通过对2005-2014年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626个交易的实证检验,本文发现企业的国有性质、敏感行业并没有对并购的成功起到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并购交易的金额、东道国法律和经济制度的质量都对并购成败起到显著的影响。此外,由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验较少且尚未培养起经验的学习、转移和运用能力,所以除了随时间积累起的经验对并购成功有U型影响外,多数经验没有有效的克服外来者劣势,甚至由于试错成本的存在,经验对跨国并购成败起到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知识距离作为制度距离一个新近被关注的维度,是影响企业海外并购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试图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战略性资产以提升创新能力的中国企业而言。但已有研究却并未就知识距离与企业海外并购创新绩效的关系达成一致结论。基于知识距离的产生源头—国家制度中的国家创新系统这一视角,结合中国企业实践的新特征,采用制度理论视角,以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使用PSM-DID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国家间知识距离对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进一步地,考察了企业技术知识结构(即技术多元化和技术专业化程度)和知识存量(即吸收能力)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并购企业的技术多元化程度会加深该负向影响,而其技术专业化程度和吸收能力则能减弱该影响。同时,知识距离与并购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内存在异质性: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知识距离对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1-2014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并购数据,利用PSM方法研究了跨国并购对母公司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国并购显著提升了其研发水平;相比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对资本要素和研发创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跨国并购对其研发创新的影响更明显;相比较于东部地区,由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能力较低且多以要素密集型为主,跨国并购对中西部地区跨国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较弱。此外,在考虑目标企业所在国家(地区)的地理分布和创新能力因素时发现,跨国并购对母公司研发创新的提升效用随着目标企业所在国家创新能力的减弱而下降。最后,本文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创新绩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峥  聂思 《科研管理》2016,37(4):36-43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购成为企业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构建负二项回归经济计量模型,对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13年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技术并购能促进并购企业创新绩效,非技术并购对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目标企业知识基础绝对规模对并购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的影响,并购企业知识基础绝对规模对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相比类似性技术和不相关性技术,互补性技术并购能够显著促进并购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9.
黄苹  蔡火娣 《科研管理》2020,41(6):80-89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跨国并购是否提升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拓展现有计量模型,使用多指标构建创新质量指数,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跨国并购对并购企业的创新质量促进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积极促进了技术创新产出规模提升,但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即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存在创新产出的量变,没有发生创新“质变”。并购双方技术互补性,通过丰富并购企业的技术知识多样化和提升技术创新效率,进而提升了并购企业的创新质量,对跨国并购的创新质量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为中国企业有效实施跨国并购,匹配合适并购对象,实现增长性协同效应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Zephy数据库2000-2016年期间我国企业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案例为研究样本,对影响跨国并购逆向学习绩效的前因条件构型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定性比较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虽然制度距离和技术能力都是影响企业跨国并购逆向学习绩效的重要前因条件,但相比而言,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对于跨国并购获得较好的学习绩效才是必要的前因条件;第二,本文基于定性比较的前因条件构型,总结出了三种有效实现跨国并购逆向学习的模式,即后探索式学习、后利用式学习以及后利用-探索并举式学习。第三,正式制度距离和并购后的研发投入具有互替性,双方正式制度距离过大,会抑制母国企业并购后的研发投入。以上研究发现不仅有利于完善新兴市场国家的逆向跨国并购学习理论,也有利于指导企业在复杂情境下开展逆向跨国并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的跨国技术并购能否提升技术绩效尚无定论,文章旨在提出并验证并购后企业技术绩效提升的关键在于吸收能力。首先建立了国内并购企业和国外目标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其动态进化稳定策略是"贡献-贡献"和"不贡献-不贡献"。知识流动动力机制分析表明,吸收能力对该演化博弈的均衡有关键影响,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说:企业吸收能力是知识整合、技术提升的关键,企业吸收能力越强,并购后的技术绩效越好。然后以2004-2009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跨国技术并购的事件为样本建立了泊松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证实了如上假说。这一结果刻画了并购后的知识共享机制,证明了吸收能力是中国企业通过跨国技术并购提升技术绩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的基本思想,以2015—2020年间出于技术资源寻求型动机实施跨国并购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计算出企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的综合创新效率;进一步构造计量模型并引入企业吸收能力和政府补贴两个指标作为调节变量检验技术资源寻求型跨国并购对中国企业的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技术资源寻求型跨国并购在中国企业创新活动两阶段中均有利于企业创新效率提高;(2)在技术资源寻求型跨国并购数量最多的两大行业中,跨国并购显著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提高,但对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无促进作用;(3)企业吸收能力有利于增强跨国并购对企业成果转化效率的促进作用,形成“能力强—转化快”的良性循环;(4)政府补贴能增强跨国并购对企业技术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在成果转化阶段中却未呈现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实施技术资源寻求型跨国并购来提高创新效率提供。  相似文献   

13.
王宛秋  马红君 《科学学研究》2016,33(8):1203-1210
本研究基于2007-2012年上市公司发生的技术并购事件,首先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并购成熟度、财务资源和公司治理质量三个刻画主并企业并购特征的变量,接着运用回归分析法,检验了并购主体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研发行为在并购主体特征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主并企业并购成熟度和财务资源对并购后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公司治理质量对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并购后增加研发投入会弱化并购成熟度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对于财务资源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却起到积极强化作用。从而为企业技术并购决策以及并购后的研发投资决策制定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吴航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20,38(9):1570-1578
如何对跨国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制度复杂性作出战略响应决定了并购战略意图能否实现。基于适应与创新视角,识别出了跨国企业在并购整合过程中针对制度复杂性的两种战略响应方式:制度适应和制度共创,实证检验了并购前的并购动机对并购后整合过程中战略响应方式选择的影响,以及并购经验和组织冗余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利用性并购企业倾向于选择实施制度共创战略,探索性并购企业倾向于选择实施制度适应战略,同时并购经验和组织冗余正向调节探索性或利用性并购与相应战略响应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迅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中国企业2006—2012年间发生的432起跨国并购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东道国人类发展水平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选择有正的影响;可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相比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选择的影响更显著,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主要受生活水平的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并购除了受生活水平影响外,教育水平也是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孟凡臣  肖盼  刘博文 《科研管理》2016,37(6):151-158
跨国并购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能力、应对复杂经济环境挑战的重要战略选择。但由于文化差异、技术知识的特性等因素的影响,能否有效地进行技术知识的转移成为技术导向型跨国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本文从企业微观角度出发,采用单案例探索性研究方法,结合跨国并购的阶段理论,探讨了跨文化吸收能力与并购绩效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跨文化吸收能力的构成维度识别能力、消化能力、整合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在并购的不同阶段体现各异,并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跨国并购绩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跨国并购成功的影响因素及核心技术的特征两个方面的研究,认为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不具备进行成功的以获取技术为目的跨国并购的经验和能力。以三星模式和戴尔创新模式为案例,提出了解决技术差距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孙华鹏  苏敬勤  崔淼 《科研管理》2014,35(10):94-100
研究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规律兼具理论与现实价值。鉴于现有文献缺乏对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的系统梳理,本研究使用案例的方法通过对三个典型的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的分析,系统地识别出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并构建了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四轮驱动模型研究。结论表明:品牌国际化、获取核心技术、扩大市场份额、以及获取国际化经验是驱动我国民营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四个最主要动因。通过与西方企业跨国并购驱动因素的对比,得出品牌国际化、获取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经验是驱动中国民营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特色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优势技术的知识转移过程中,可能遇到诸多阻碍因素,不同的并购方式可能降低这些阻碍因素对并购的负向作用。本文选取鸣志电器收购AMP进行案例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分析其并购模式并总结,借鉴渐进式制度变迁理论,提出渐进式跨国并购的概念,对影响知识转移的前置因素进行梳理,逐层介绍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揭示了渐进式跨国并购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基于原有合作基础的渐进式跨国并购通过某种强关系的建立,弱化了制度距离、知识距离对知识转移效果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了双方的人际信任,通过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构筑稳健的信任关系,而稳健的信任关系使得并购双方知识转让意愿和知识接受意愿更为强烈,减少阻碍因素的不利影响,知识吸收能力得以提高,进而提升知识转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程聪 《科研管理》2019,40(6):111-120
国家制度差异如何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国家制度差异与企业组织惯例两个视角来评价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决策问题。本文基于2008-2014年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数据,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决策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决策模式可以总结为三种范式:第一,当东道国具有完善的管制制度体系时,企业采用非现金支付方式以及积极的跨国并购策略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第二,当东道国市场不确定性规避较高,并且东道国政府对于资源市场管制较为严格时,采用现金支付方式能够提升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第三,当东道国具有完善的管制制度体系,同时企业又有丰富的东道国并购经验时,采用现金支付方式也能够取得跨国并购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