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明文规定,社会的生产发展必须建立在节能的基础上,倡导对节能技术进行开发研究,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作用。通过不同方面探讨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处理技术,对其它锅炉的烟气余热回收节能技术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锅炉在运行中排放大量高温烟气,这部分烟气中蕴含着丰富的余热资源。排烟热损失是锅炉各项热损失中最大的一项,约占锅炉总热损失的80%。一般情况下,排烟温度每升高20℃,锅炉热效率就降低约1%,因此回收烟气中的余热、降低排烟温度是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减少加热炉燃料耗量最重要的技术措施。烟气余热主要是通过换热器进行回收,用于燃烧空气预热、锅炉给水预热或加热热介质油等,应根据现场条件确定具体的热回收方案。  相似文献   

3.
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可以提高机组热效率,节能、节水、降低锅炉烟尘排放,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是火力发电机组完成节能指标、降低运营费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针对1000MW机组安装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系统构成、可靠性分析以及经济分析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SCR法,即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是指催化剂有选择性地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反应,从而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气和水,这是一种高效率的烟气脱硝方法,常用于锅炉的烟气脱硝系统中,因而是在高粉尘的环境下进行反应的。锅炉烟气温度比较高,通常在脱硝系统之后还会安装空气预热器,以此对锅炉余热进行充分利用,降低烟气温度,提高锅炉的加热效率,同时安装空气预热器也可以使锅炉内空气充足,使燃料燃烧完全,降低能源损耗。本文对SCR法烟气脱硝后空气预热器堵塞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解决空气预热器堵塞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7,(11)
本文主要结合唐山首钢京唐西山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干熄焦余热锅炉连排污水情况,介绍了如何回收干熄焦锅炉的排污水并进行再次利用方面的研究。在日常生产过程中,由于余热锅炉生产需要连续排污,高温高压的炉水外排至锅炉底部排污池,闪蒸出蒸汽外溢,造成锅炉外壳腐蚀及蒸汽能源的浪费。针对此问题,我们对设备进行了优化改造,解决了此问题,并为今后干熄焦余热锅炉排污水的回收再利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锅炉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人们生活所需能源的一种重要装置,在当今社会中,余热锅炉系统的使用日渐广泛,余热锅炉系统拥有着较多的优势,但对于这种锅炉,电气控制也一直是一个难点。对余热锅炉系统进行合理的电气控制,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营,本文将列举余热锅炉系统电气控制方面的几个相关问题,并针对各类问题给出对应的分析和对策,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带动我国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6,(15)
本文主要就锅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高效运行与节能减排,展开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就造成锅炉安全运行事故的原因及技术突破予以了简要的概述,然后针对具体的安全高效运行设计展开深入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电站锅炉、燃煤工业锅炉、燃油燃气锅炉、余热锅炉等四方面内容的设计工作,结合本次研究基于运行设计,提出了烟气深度冷却技术、除尘增效技术等相关节能减排技术。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给相关的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工业锅炉烟气余热综合利用实现节能,是利用传统工业锅炉释放出的废烟气,对加热软水进行加热进而对锅炉软水温度进行提温的过程,或是利用锅炉排放的废烟气,对锅炉助燃空气进行加热的过程来对送风温度进行提高,保证节能,无论对于理论还是现实来说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项长远发展政策,也是目前尤为重要的任务。对促使全社会共同运用节能降耗手段,减小资源的浪费,打造节能型社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进展提供保障,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烟气余热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工业锅炉余热资源的利用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工业余热回收利用与节能减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余热回收的目标主要依靠工业领域。本文从余热回收利用方法角度,论述目前国内常用的热量交换设备类型,分析余热回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论证需进一步推广余热锅炉及换热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生产生活上我国的能源利用方式已由过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现在多种多样的形式,天然气作为绿色环保的燃料能源,受到社会各级的广泛推崇被广泛的开发和使用。当前,燃气锅炉在使用过程中排放的烟气温度较高,如果能够有效回收烟气余热,降低烟气的排放温度,就能够大大提升燃气锅炉的供热效率,达到良好的节能减排的目的。因此本文就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首先介绍了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历史,接着分析了当前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的主要应用技术和具体应用,最后对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有效提升燃气锅炉的供热效率,为改善燃气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中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1.2Mt/a RFCCU焚烧式CO余热锅炉存在的问题,通过增设旁通烟道,新增一组省煤器,利用水热媒技术和选用XD-2000型脉冲燃气吹灰器等改进措施,提高了CO余热锅炉的蒸汽过热能力、烟气能量回收能力和锅炉热效率,节能效果明显,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锅炉尾部烟气(引风机至烟囱入口)中含有大量的热能(原烟气温度通常高达130℃~160℃)未被充分利用而被损失掉,且该项热损失进入脱硫塔后会增大水的蒸发量.锅炉热损失中最大的一项正是这项排烟热损失设法减少排烟热损失可以有效地提高机组的经济性、减少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水耗.本文分析了目前常见三种锅炉尾部烟气余热回热方式,并通过对其余热回收原理和运行效果的比较得出最佳的烟气余热回收方式为加装低压省煤器,同时为某电厂600 MW机组设计加装低压省煤器,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利用烟气余热,降低排烟温度,提高锅炉热效率,工业锅炉的尾部都加装了空气预热器。但是作为锅炉尾部的空气预热器,通常是含有水蒸汽和硫酸蒸汽的低温烟气区域,工作条件比较恶劣,容易出现低温腐蚀和堵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现场经验,对造成低温腐蚀的原因从环境、设计、设备、管理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归纳,针对不同的起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烧结机机尾烟气进行余热发电,不仅可以减少企业能耗,降低成本,还具有极大的社会环保效益。本文首先分析了烧结机机尾烟气余热发电的系统设计,然后就余热发电中存在的瓶颈、技术原则和特点进行了阐述,最后验证了其技术经济性。烧结机机尾烟气余热发电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将烧结机控制系统和余热锅炉分开,灵活采用电动蝶阀,采用耐酸腐蚀的电除尘器,防止其结露现象。经过验证余热发电系统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了响应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号召与要求,减少工业废气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多的工业窑炉、锅炉都陆续安装了脱硝设备以去除烟气中的氮氧化物。本文就烟气脱硝在余热锅炉上的应用展开探讨,分析了烟气脱硝的工作原理及其工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徐乐  王泽  杨明月  朱莉  薛月 《科教文汇》2009,(26):280-280
能源紧缺和世界范围内的污染日益严重,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变成现今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现研究一装置将锅炉余热与太阳能利用相结合产生热风用于发电。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中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1.2Mt/aRFCCU焚烧式CO余热锅炉存在的问题,通过增设旁通烟道,新增一组省煤器,利用水热媒技术和选用XD-2000型脉冲燃气吹灰器等改选措施,提高了CO余热锅炉的蒸汽过热能力、烟气能量回收能力和锅炉热效率,节能效果明显,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正> 由姚福生院士担任主任的“山东省清洁能源工作技术研究中心”7月5日在山东工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目前全国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唯一的一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将重点围绕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有关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与开发,目前已在生物质能源转化及利用、燃料电池发电、大型锅炉温度场数值模拟、窑炉余热利用及发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7,(25)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而发展的背后则是普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的能源结构较为落后,大多数地区的电力供应仍然需要依靠传统的火力发电,其所产生的烟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如何有效防治火电厂锅炉烟气成为了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当前火电厂锅炉烟气治理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烟气污染提出治理工艺选择建议,以供未来的大气污染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众科技》2011,(3):3-3
我国微藻能源方向的首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2月19日在浙江嘉兴科技城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华东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江西新大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