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张博  乔欢  张新智 《情报杂志》2015,(2):180-187
维基百科作为当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互联网协同知识生产社区,其内容质量问题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争论,近年来,来自于学术界各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也是层出不穷。因此,选取了国内外研究相关问题的重要文献,针对维基百科词条内容质量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研究对象和评估方法进行总结概述,以期对协同知识生产社区内容质量研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Web2.0的发展,知识建构呈现出新的特征:用户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还是知识"创造者",知识建构由单向的认知建构向双向的认知和社会协同建构转变。本文在分析了Web2.0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提出Web2.0环境下的认知系统和知识系统协同建构模型,揭示了其中的认知与社会的协同建构机理。阐述了其中知识内化与知识外化的双向建构过程,个体的认知系统是通过内部同化拓展认知结构,通过内部顺应学习改变其认知结构,进而通过外部同化和外部顺应建构知识系统。其中认知冲突能够促进内部顺应和外部顺应的发生,是推动认知系统和知识系统协同演化的关键因素;而作为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的中介的交流与沟通则是解决个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认知冲突的主要方式。最后,以维基百科为例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维基百科作为一部资源共享的百科全书,质量和内容应该是关注的焦点.笔者围绕维基百科的质量问题,对其信息工作组织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维基百科社群对质量问题的认识,分析了维基百科的交流模式和工作组织对维基百科内容质量的影响,总结了维基百科质量保证的过程以及控制方式,丰富了开放协同环境中信息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裘江南  杨畅  王婧贤 《科研管理》2006,40(12):94-104
随着Web2.0的发展,知识建构呈现出新的特征:用户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还是知识“创造者”,知识建构由单向的认知建构向双向的认知和社会协同建构转变。文章在分析了Web2.0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提出Web2.0环境下的认知系统和知识系统协同建构模型,揭示了其中的认知与社会的协同建构机理。文章阐述了其中知识内化与知识外化的双向建构过程,个体的认知系统是通过内部同化拓展认知结构,通过内部顺应学习改变其认知结构,进而通过外部同化和和外部顺应建构知识系统。其中认知冲突是刺激认知系统与知识系统向前演化的主要驱动力,能够促进内部顺应与外部顺应的发生;而交流与沟通则是两个系统间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解决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冲突的手段。最后,以维基百科为例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概念知识地图可以作为知识表达的基础,采用协同创作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构建概念知识地图。本文介绍了概念知识地图的主体协同创作过程,建立了群体决策模型。根据有限理性理论,对主体决策能力和主体间的交流互动进行了分析。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仿真参数,对某科研组织概念知识地图协同创作过程进行了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要获得稳定的协作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知识积累对协作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协作结果对主体的初始认知情况具有敏感性。本研究可为协同创作规则的制定和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概念模型构建,分别从协同融合的行为过程、交互环境和关系稳定性3个维度,实证检验产学研协同融合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探讨合作关系认知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产学研协同融合主体沟通合作的行为过程、良好的交互环境和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合作关系认知调节上述影响关系,即随着产学研主体对协同合作关系认知水平的加强,主体间协同融合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研究成果为提升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从互动视角分析网络百科知识协同核心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揭示网络百科知识协同机理。[方法/过程] 基于协同进化理论分析了网络百科知识协同基本过程,提取知识协同的核心因素并构建了网络百科知识协同模型。以百度百科词条名侦探柯南为例,选取2007—2017年月度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对群体规模、认知冲突和内容质量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通过预测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适用性。[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群体规模、认知冲突和内容质量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认知冲突和群体规模存在正向互动关系;认知冲突和内容质量同样存在正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知识协同的内涵、要素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和协同管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现有文献对知识协同概念内涵、关键要素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尚存在认知差异.本文以知识协同相关文献为调研对象,针对知识协同内涵、要素和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论述,并围绕机制体系提出了知识协同理论的基本框架,以期得到关于知识协同的本质认识和发展轮廓,最后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协同的基础理论和思想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供应链协同创新过程及相关知识创新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模块化理论构建了基于模块化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架构模型,说明了企业在知识具体转换过程中应如何整合外部知识资源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这为解释当前复杂的供应链协同创新网络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借助知识发酵模型对供应链协同机理进行了具体分析,为更好地明晰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变过程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框架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知识管理的城际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知识管理和协同学的理论知识引入到城际应急管理中,以实现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协同合作。通过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模型和相关过程,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城际应急管理协同机制,为城市应急协同管理决策提供各方面及时、准确的决策知识,为城际应急协同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11.
消费迭代加剧创新的不确定性,项目计划与进度随时调整已成为常态,时间正成为企业无法忽略的决胜资源。本文从个体时间特质的多样性视角出发,基于团队时间协调理论,系统研究时间领导力和员工同步偏好协同影响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制。基于66个研发团队和326名团队成员的嵌套数据,运用区间估计Bootstrap法和Johnson-Neyman技术进行假设检验。结果显示:时间领导力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力;团队时间共识中介两者关系;同步偏好两阶段调节时间共识的中介作用,即同步偏好不仅助力时间领导力凝聚团队时间共识,还促进团队时间共识转化为团队创造力。研究结果为整合创新任务的时间悖论和个体时间特质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框架,也为破解“团队协作悖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深化对在线旅游信息协作搜索的整体认识,为专业化旅游信息协作搜索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等提供启发和借鉴。[方法/过程] 聚焦于在线旅游信息协作搜索情境下的团队认知,以共享心智模型表征团队认知,以高校学生为研究样本,应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在线旅游信息协作搜索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建构过程。[结果/结论] 识别出四大核心环节——个体感知与探索、团队任务解析、团队信息收集和团队信息决策,并理清了各个环节的认知活动与共享心智模型内容。  相似文献   

13.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陈劲  阳银娟 《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文章从整合维度与互动强度两个维度探索构建协同创新的框架,并论述了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与内涵,最后针对协同创新的组织和平台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长三角地区316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了协同网络在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氛围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协同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创新机制和协同创新氛围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网络在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氛围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分别存在着完全的中介效应和不完全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的快速增长源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转化,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是建立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也就提出了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部门的联合与合作的要求。应用协同理论、创新理论对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主体参与的合作研究过程进行研究:运用深度访谈对影响多主体合作研究过程的因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合作研究过程的协同创新理论模型,并通过电子科技大学的太赫兹科学协同创新体、电子科技大学与英特尔公司合作研究为案例,对理论模型进行分析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应对协同创新的过程进行优化以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其中创新过程的协同主要包括协同领域筹划、协同框架协议起草、启动、交付、评估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协同创新中心是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创新组织模式。针对国内协同创新中心组建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问题,以我国首批"2011计划"的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样本,对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过程及特点、协同创新中心的结构层次与主体成员的显著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据此得出结论与建议,以期对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理论研究和现实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企业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战略的微观基础,因此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个重要议题。许多学者探索了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但对哪些因素驱动企业创新能力本身动态发展解释不足。整合动态能力理论与认知理论,从管理认知视角出发,利用国内419个企业样本,本文对高管人员的管理认知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高管人员的管理认知是构建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性驱动因素;(2)高管人员对内部资源与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在提升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复杂的交互效应;(3)高管人员驱动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中,呈现出“自内向外”的资源驱动而不是“由外向内”的机会拉动的特征。文章最后讨论了理论贡献、管理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共服务协同研究是各国在开展电子政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主要从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研究、协同政府研究、协同政务研究及网络环境下政府的协同服务研究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政府协同服务已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新趋势和新热点,并将最终导致网络环境下政府协同服务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宁耀莉 《现代情报》2007,27(9):10-12
从协同学理论角度,分析了虚拟参考咨询台(VRD)工作流程各个工作环节的协同关系。以此,探讨性地构建了虚拟参考咨询台协同应用模型,并指出该模型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