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产业结构化升级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挑战;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大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度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区位商指数(LQ)测算并分析了我国30个省市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以产业结构优化(IND)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LQ)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RGDP) 、技术进步(TEC)、城市化水平(URBAN)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2013年间我国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呈集聚发展态势,但省际间不均衡特征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效应,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呈负效应。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探讨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河南产业发展的差距与不足:三次产业层次不高,产业优化升级速度偏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劳动生产率不高;工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产品附加值偏低;服务业发展不足,与发达省份差距明显等。  相似文献   

4.
温婷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143-153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以全国239个地级城市为样本,在地理距离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分别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比较其行业差异。结果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不仅能够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还对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且经济发展特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影响更大;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各异,其中信息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最大,其余依次为物流业集聚、金融业集聚,科技服务业集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参照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运用Hamming有限点贴近度方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进行评析,然后引入产业结构高度值指标,运用欧式距离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进行评析,阐明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所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与钱纳里标准结构相比山东省产业结构已趋向不合理;山东产业结构高度值指标明显低于中国发达经济区域的相应指标。而且三次产业内部也在一定程度存在不合理现象,譬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出口层次低、市场集中;工业结构呈现出在较低层次均衡基础上的"虚高级化"特征、区域内主导产业趋同;服务业附加值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最后,文章给出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产业道路已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对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低碳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及新能源产业,提出开发区应通过产业链延伸及补链构建产业集群,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并大力发展与工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业4.0时代,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创新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当下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探究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因此针对上海市信息产业结构,将信息产业主要分为信息制造业、信息销售业、信息服务业3大类,根据信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发展现状,运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上海市信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非常高,其中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最大,其次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997—2016年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产业总值和上海市生产总值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服务业对上海市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互动机制作用不明显。最后从优化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注重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制造业融合发展、以创新驱动信息制造业升级带动信息销售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业地价与产业结构变迁互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既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载体又是空间约束,其各种功能支撑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而产业结构变迁又型塑了土地要素的市场需求。因此,工业地价变动与产业结构变迁联系密切,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对推动土地市场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利用2007-2013年中国的工业用地出让数据,通过建立工业地价与产业结构变迁的PVAR模型,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三个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与工业地价变动之间的互动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地价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能够同向协调、互相促进,但与此同时却也存在较大的地区性差异:①在东部地区,由于市场化水平较高,工业地价上涨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具有同一性;②在中部地区,工业地价上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形成了同向变动的良性互动,但是过高的工业地价并不利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③在西部地区,工业地价变动与产业结构变迁的互动效应较弱,而且呈现出地价上涨不利于结构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趋势。工业地价与产业结构变迁互动效应的地区性差异,来源于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市场化进程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因此针对实证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东部地区,应继续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以促进产业结构变迁;中部地区,应协调土地市场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适度对高地价进行调控;西部地区,则需要大力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然后再考虑对地价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江苏省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使省内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研究如何发挥金融发展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在选取衡量江苏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各项指标以及在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构建VAR模型,并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是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是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助推器。据此提出江苏省更好地利用金融发展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实证分析了金融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第一、产业结构升级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第二,金融发展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0.28个百分点。因此认为金融的发展具有内生性,决定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金融的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甘肃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建立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来分别研究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甘肃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金融规模的扩大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对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推动作用,但是金融效率的提升并没有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益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新常态,在此新常态下研究如何利用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利用1996—2014年的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二者之间的方程关系。同时,分析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通过对不同产业相对成本变动的影响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即自主创新的推动机制;二是自主创新通过改变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即自主创新的拉动机制。以政府、市场、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提出咨询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着互动关系。咨询业发展通过推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和推动其他产业发展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咨询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在第三产业战略地位的提升有助于推动咨询业发展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总体咨询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金融发展在不同维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本文首先基于多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和修正后的AK模型,嵌入金融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机理,构建数理模型对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其次在功能演化视角下,从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两个维度,结合2004~2016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连续影响关系,结果发现:(1)金融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表现为明显的先递增后递减,而金融效率的提高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促进影响;(2)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金融规模、金融效率的提高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部地区金融规模与产业结构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关系,金融效率的促进效应则不明显;东部地区金融规模的过度扩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提高金融效率成为突破金融规模瓶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新常态,在此新常态下研究如何利用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价值.利用1996-2014年的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二者之间的方程关系.同时,分析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通过对不同产业相对成本变动的影响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即自主创新的推动机制;二是自主创新通过改变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即自主创新的拉动机制.以政府、市场、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能源约束视角下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模拟与演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北京市1987年-2007年的地区投入产出表,在能源消耗总量约束条件下构建了北京市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五个时期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通过五个历史时期的优化模拟,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比较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产业结构与优化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研究表明:①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部门;②除1987年外,北京市其他各时期工业调整方向需要降低大部分工业的比重,2002年和2007年则需要适度提高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比重;③通过比较五个时期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模拟,得出北京市1997年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最高,2002年则最低,同时数据显示北京市2002年以后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低于2002年以前,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仍旧具有较大的调整潜力。最后,提出了北京市产业结构未来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用的实证分析/FO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已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瞩目。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近十年来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确实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虽对三次产业比重变动影响不大,但对工业内部技术结构、劳动结构、资本结构等的优化升级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战略选择。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选取2010—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贸易数据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实证研究了技术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相应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贸易能够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技术市场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和非东部地区,技术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通过门槛研究发现,当技术贸易超过一定的门槛值,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会显著变小。(2)技术贸易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揭示了技术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明确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的发展路径,为技术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经济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提出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一个经济体内增加值排在前五位的产业结构来监测经济动能转换是否完成或是否正在顺利进行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将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运用于监测全国和北京、山东的经济动能转换有重要的发现。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也都可以运用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实时监测当地的经济动能转换进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经济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提出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一个经济体内增加值排在前五位的产业结构来监测经济动能转换是否完成或是否正在顺利进行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将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运用于监测全国和北京、山东的经济动能转换有重要的发现。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也都可以运用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实时监测当地的经济动能转换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