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多译者在翻译西方幽默的时候却会遇到可译度小和不可译的例子。目的论是解决译者这种困难的一种翻译方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将译出幽默的目的,即使人发笑,为最高原则。具体到具体的翻译方法,又有直译法,归化法和加注法三种。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对译者翻译幽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彭晓娟 《科教文汇》2009,(3):245-245
很多译者在翻译西方幽默的时候却会遇到可译度小和不可译的例子。目的论是解决译者这种困难的一种翻译方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将译出幽默的目的,即使人发笑,为最高原则。具体到具体的翻译方法,又有直译法,归化法和加注法三种。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对译者翻译幽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刘文波 《科教文汇》2015,(3):172-173
自译是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卞之琳的"英文诗自译十一首"具有鲜明的自译活动的特色。分析卞之琳的自译策略可见,他对原作语言形式和内容风貌的翻译处理都灵活变通,或是对原作的表达句式和节奏韵律进行调整,或是在内容上进行创造性的增益、删减或改换。但译诗都基本保持了原作的整体风貌。卞之琳的自译实践为研究译作与原作、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策略上也给其他译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之争存在由来已久。现试从哲学理论、英汉习语翻译实践与文化趋同三个角度对翻译的可译性进行论证,从而证明翻译不仅可译而且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不可译论的根源来于对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畏惧,译者应不畏艰难,为译出精彩译文而努力耕耘。  相似文献   

5.
基于外宣文本翻译的传播性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其中包括语际信息转换是否恰当、译语是否通顺流畅、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视野等。"变译"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特定场域下为特定读者而译的一种翻译行为。本文在分析外宣翻译异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外宣文本中所采用的"变译"策略对实现翻译过程中语际转换、文化传递、信息传播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忠实”和“等值”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作为翻译实战活动主体的译者被“隐身”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本文拟从能动性和受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的体现及价值。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译者受到其翻译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等能动性影响;另一方面译者必须忠实于源文本,受到诗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正是其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不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取舍,均充分的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张慧清 《今日科苑》2007,(12):158-158
文化差异会影响受众对广告的理解及广告翻译的效果。在商务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译文作一些符合译入语文化特性的调整,以实现广告翻译的文化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8.
王园 《中国科技纵横》2010,(17):92-92,68
本文通过分析翻译理论的两种“极端”一一传统译论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肯定了本雅明关于译者的主体地位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的提法,既不贬低也不拔高译者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位于仆人与主宰两极之间的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杜晓军 《知识窗》2014,(14):16-18
本文阐述了目的论中译者自由度的翻译思想,主张译者可以选择忠实于原文的精神而采取意译,或忠实于原文的形式而采取直译,或根据目的语受众的文化状况和需求,对原文做出合适的增添、删减和改变,并且以例证的方法,详细说明了译者必须依据翻译目的,发挥适当的自由,才能提高译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三位英国汉学家的生平、社会历史背景、译学争辩等方面出发,结合操纵学派翻译理论,考察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态度、翻译观等;探讨西方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对中国典籍的解构,以及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对三位英国汉学家的影响。最后总结他们对东西文化传播和翻译研究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陶兰  张映先 《科教文汇》2009,(27):263-264
本文试从三位英国汉学家的生平、社会历史背景、译学争辩等方面出发,结合操纵学派翻译理论,考察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态度、翻译观等;探讨西方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对中国典籍的解构,以及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对三位英国汉学家的影响。最后总结他们对东西文化传播和翻译研究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乔幪 《科协论坛》2007,(9):231-232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的涌入无疑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丰盛的精神食粮,但如何把这些作品忠实地翻译给广大中国读者,对于译者而言,也颇具挑战性。而且,目前中国文学翻译市场中,译品良莠不齐,误译、漏译、无谓的复译也为我们的翻译市场蒙上了阴影,反映出有些译者缺乏基本的职业素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该如何培养译者的素质,从哪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张家军  马婧 《科教文汇》2014,(17):100-101
翻译不是逐字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为了确保翻译更加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交际目的,应当跨越文化间的鸿沟,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用译语再现原文本的交际目的。本文通过翻译实例,提出了文化翻译中的三个翻译原则,揭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如何用以上三个原则处理好文化间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语言各有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翻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匹配、信息转换过程,语料库的应用对翻译信息的存储和再利用起了推动作用,利用语料库将译作中的文化负载词信息加以归类和管理,可使译者在翻译的效率和质量方面获益,本文重点阐述文化负载词英译过程中的释译和音译,并阐述语料库对文化负载词翻译信息存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论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巾 《科教文汇》2012,(19):131-131,166
道格拉斯·罗宾逊是活跃在译界的一位重要翻译理论研究者,他在其著作《译者登场》中提出了"翻译身体学"这一理论,揭示在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身体反应,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个人身体学"和"意识形态身体学"两个方面。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使翻译成为了一个由身体主宰的动态过程,有力地说明了翻译是译者从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6.
要搞好翻译,必须处理好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人类文化的共性决定了其可译性,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其特殊性,这就使得其可译性产生了限度.我们可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然而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差异,使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7.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诠释学视角来解读中医英译问题。诠释学把翻译看成是动态的视域融合的过程,重视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这对中医英译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在翻译界引起了热论,美剧的流行使得非官方字幕译文的影响力大大增强,这些字幕译者有着极其鲜明的主体性和文化敏感性,从而使译者主体性在这种译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结合字幕组译者的特征,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美剧字幕非官方中译中三方面体现,分别是文化意象转换,潜台词标注和流行语应用。  相似文献   

20.
银河 《科教文汇》2013,(16):139-140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翻译文本是近年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笔者通过总结研究《关雎》的两首英译作品发现,外国译者在处理文化相关的原著时都选择了去文化的归化翻译策略,从而使译本不带任何翻译痕迹。这种对文化差异性的隐藏正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所批判的。笔者认为,在处理重大文化差异时,译者应选择宁信而不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