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有所加强,其中煤炭化工的生产过程已经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因为,煤是含碳量较高的一种化石能源,煤炭的利用过程,也导致了要向空气环境中排放大量的CO2,所以人们对于低碳理念指导化学煤化工的生产开始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重点对低碳理念指导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过程,并根据我国的基本实际情况,对其发展思路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希望能够从理论上寻求煤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煤炭在我国能源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并且由于煤炭是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能源,因此煤炭能源在我国使用范围异常广泛,每年对于此项能源的消耗量也非常巨大。但煤炭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元素,这些硫化物不仅污染环境,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了迎合我国提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本人对煤化工产业的低碳理念路径进行分析,希望得出结论可以给工作人员带来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煤化工发展中的水质污染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化工是国家的工业基础,国家曾大力倡导发展煤化工产业,开发煤基液体燃料,有序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这使得我国的煤化工生产有了长足进步,但随之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问题。作者就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做了概括并针对影响行业发展的水质污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对煤化工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0,(6)
基于当下国家能源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甲醇作为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其主要生产工艺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煤炭气化、粗煤气净化和净化气合成、精制而成。本课题基于煤化工行业发展要求,探索职业学校《甲醇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5.
甲醇是煤化工中的重要产品之一,通过煤化工产业能够实现煤炭的高效、低污染利用,相对于将煤炭作为燃料煤化工产业能够实现对于煤炭的高附加值利用。我国属于富煤、少气、少油的国家,且煤炭开采和使用总量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做好煤化工不仅有利于实现煤炭的清洁使用,同时能够通过煤化工为化工产业提供充足的化工原料。煤制甲醇属于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产业,传统的煤制甲醇并未对煤气化制取甲醇过程中的余热加以利用致使大量的热能被白白浪费。为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需要积极做好煤化工甲醇制备过程中的低温余热利用的研究,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6.
<正>云南煤化工集团公司是以洁净煤产业为主,拥有煤炭采掘加工及综合利用、煤电铝、炼焦及焦油化工、新型煤汽化液化、煤炭高新技术等上下游产品,拥有从资源控制到资源加工能力,具有完善的煤化工、煤电、电铝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大型煤化工企业集团。集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性能源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原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涨幅极大,而煤炭价格的涨幅却相对较小。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原料的煤化工行业在经济性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煤化工行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煤化工行业的生产能效,应当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应用自动化仪表,借此来实现对煤化工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基于此点,本文就自动化仪表在煤化工行业应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内部主要能源一般都是依靠煤矿进行生产生活,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工农各行业快速发展,导致人均占有量以及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对于黑龙江省主要是东部煤电化发展较为重点,煤化工产业由于其自身产业链长、价值高等特点,已经逐渐代替油气资源作为主要能源。我省为了能够加强经济整体建设,大力规划发展煤化工产业,通过先进的煤化技术实现气化、液化的有效合成。本文通过对目前煤化工技术以及我省煤化工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介绍我省如何加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从而改善煤化工产品的结构与质量,提高附加值,为我省煤化工稳定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煤化工生产为例,分析了**煤化工建设地点的地理位置,简要介绍了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构建过程,强调了煤化工建设建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田涛 《科技风》2014,(2):247
我国经济发展愈来愈快速,国内各个行业对石油能源的需要逐渐在增加,我国石油的开采量十分有限,再加上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抑制了很多企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发展煤化工产业,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对来说十分丰富,分布也比较广,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煤炭产品的需要,还能帮助国家进行煤炭代替石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1):47-48
1首席科学家 王洋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能源环境室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化工学会常务理事;<燃料化学学报>、<燃烧科学与技术>、<煤炭转化>、<煤化工>、<燃气与热力>等刊物编委.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化工产业在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化工产业也许听起来有些陌生实际上化工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制药业、日化品行业都离不开化工业的支持。在化工业当中煤化工是一项相存在时间较长且由于我国的资源特点而存在数量较多的一种化工业,在煤化工当中应用最多的就是煤化工造气技术,煤化工造气技术可以生产一氧化碳、合成氨等都是我们生活中无法离开的基础性材料。煤化工造气技术在近些年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在煤化工造气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关键环节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资源、产业基础、价格方面探讨了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优势,分析了新疆的煤炭市场、煤电市场、煤化工市场和煤焦化市场。介绍了哈密煤电基地、准东煤电煤化工基地、伊犁煤电煤化工基地、托克逊黑山煤化工基地和库拜煤炭煤电煤焦化基地的发展规模(本文所列数据不含经济计划单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济数据)。  相似文献   

14.
交通产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其发展与人们生活品质、国家经济等都有重要的关系,交通产业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此,我国应该将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理念,制定交通产业发展规划。本文主要通过对低碳经济下交通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分析,进而探讨了在低碳经济环境大背景下,交通产业发展策略,仅供交流使用。  相似文献   

15.
结合产业集群与协同创新理论,给出协同创新在我国煤炭产业升级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基于我国煤炭产业升级现状,凝练提出我国煤炭产业升级中实施协同创新存在煤化工和深加工关键技术自主研发问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中的废弃物回收问题以及产业整合过程中多主体协同问题;分析了我国煤炭产业升级中的协同创新保障路径:构建分层协同体系,形成协同创新网络,融合循环经济园区构建生态型煤炭基地,创建协同创新平台突破煤化工、煤炭深加工和循环经济技术难题;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煤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之一,同时煤炭在我国的产量与消费也居于世界首位,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也在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将它作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趋势。国民经济的快速大战,煤化工产业也受到了连带性影响,促使其有着质的飞跃。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所以本论文就此现状,能得出煤化工未来的发展前景,更需要研究人员对煤化工产业进行深入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际原油长期维持在较高价格区间,石油和煤炭两种资源间的比价相对较大。在我国富煤少气缺油,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大背景下,合理利用相对丰富的国内煤炭资源,推动现代煤化工项目产业适度发展,替代部分石化产品无疑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随着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不断升温,深入探讨煤化工这一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的重要产业发展问题,推动现代煤化工项目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煤炭为我国的重要能源之一,在为我国的化工业提供原料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自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新型煤化工技术逐渐兴起,我国对于煤炭产业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并积极贯彻落实节能减排与煤炭发展的结合。本文将通过对新型煤化工技术进行分析,并探析节能减排技术在该领域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主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新能源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新能源产业成长初期存在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技术创新不足等挑战,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养,鼓励技术创新,挖掘消费者需求,才能抓住机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0,(23)
近年来,煤化工产业成为非常火热的投资项目,也逐渐成为河北、陕西等省份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同时,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煤化工工艺学成为能源化工行业发展的参考教程和化工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本文主要从陕西的地域特点入手,根据课程的教学情况,从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旨在更好地助推教学质量和陕西本地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