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振  邢晓囡 《今日科苑》2008,(8):264-265
现代翻译界认为翻译是一种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三元交际过程译者和读者特别是译者都要理解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出来的各种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叫交际者不但要理解对方的明说还要理解言外之意,所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可以给目的语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实现互明。  相似文献   

2.
孙正峰 《内江科技》2008,29(5):23-24
作为语际交际的翻译以译者为主体先后分别涉及了原语和译语两个语内交际过程。译者怎样保证成功地实现翻译的语际交际功能?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受什么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过程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意理论,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合作原则;但在实际交际中,说话人常常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以产生某种会话含意。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理解原文中的会话含意,并把它传递给读者。通过分析《红楼梦》中一些对话的翻译,来解释译者是如何把原文中的会话含意传递给读者的。  相似文献   

4.
魏羽 《情报科研学报》2013,(6):615-617,624
如何在翻译中有效突出信息文本功能,保证译文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奈达认为,“内容的精确不应以(译文)对原作者的‘忠实’来判断,而应以传递的信息不被译文读者误解作为判断的基准”.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应本着让读者客观、准确地理解原文信息的目的,在语言表达和文体形式上利用翻译的各种技巧灵活地翻译.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介绍属于“信息型”文本,其英文译文存在着不少问题.作者以翻译理论为指导,运用翻译的技巧和方法针对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简介的英文译文中的问题进行客观地评析.  相似文献   

5.
钟慧连 《科教文汇》2013,(5):99-101
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从视域融合视角出发,对林语堂先生所著Moment1nPeklng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主体词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和影响,对指导翻译活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元素,是中诗英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Gutt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间的阐释行为,追求最佳关联原则,即译文必须确保读者花费适当的努力可以获得原文作者的隐含意义.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诗意象翻译过程的本质,提出译者应比较原文与译文读者的语境差异,遵循最佳关联,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尽量保持意象意义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廖顺珠 《科教文汇》2007,(8X):171-172
意象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元素,是中诗英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Gutt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间的阐释行为,追求最佳关联原则,即译文必须确保读者花费适当的努力可以获得原文作者的隐含意义。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诗意象翻译过程的本质,提出译者应比较原文与译文读者的语境差异,遵循最佳关联,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尽量保持意象意义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毛尊 《科协论坛》2007,(7):41-42
关联理论是关于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语言理论,而翻译研究最终要解决的是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语用交际理论,必然给翻译研究带来许多启示。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入手,在分析探讨其重要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释其对传统翻译"对等论"二元结构论的启示以及翻译文体论研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周晓红 《科教文汇》2009,(27):260-260,272
文章从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概念出发,分析了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以及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并从整体上概括了三者之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试图从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找到各自的定位,以期更好地促进整个翻译活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已经广为人知,但是文学翻译因为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区别对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高度重视和原作者的情感交流.只有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全面的情感交流才能尽显原作的精神本质和译作的创造性并真正实现译者和原作者的跨文化的交流,最终体现文学的艺术之美和文学翻译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枫红 《科教文汇》2008,(30):235-236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翻译活动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2.
在数千年的翻译历史中,译者普遍被定位于"仆人角色",译者要服务于两个"主人"——作者和读者。随着现代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译者的主体作用逐渐被人们认可。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扮演着多重身份,即读者身份,作者身份,创造者身份及研究者身份。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需要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的结合。译者不能满足于翻译语言,而要准确传达意义。意义的产生有赖于译者认知知识的参与。文章意义的等值表现在整体意义上,即译文能在其读者中产生同原文一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黄从玲 《内江科技》2011,32(3):51-51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步骤。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需正确,正确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译者的表达要充分,充分表达在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5.
张晓娟 《内江科技》2006,27(7):69-70
本文运用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问题。要准确地翻译原文,就要找到原文与语境的关联,对可能有关联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即是从作者以文字方式明示的信息中寻找最佳关联,另外,语境有助于译者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语用用意(pragmaticforce),从而正确理解作者意图。  相似文献   

16.
朱启芸 《科教文汇》2007,(9S):194-195,206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话语现象,是一些在互动式言语交际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在话语理解中它们可以引导听话人如何去处理后续话语或前述信息。在信息处理时,在一定的语境中,话语标记语可从局部或整体上对话语理解起引导或路标的作用,以帮助听话人识别各种语用关系,从而在认知上对话语理解进行制约。本文结合话语标记语“吧”的语用功能,对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和评价,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对话语标记语的正确分析有助于译者正确理解原文,从而有利于翻译交际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阅读理解是读者从语篇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著名语言学家Christine Nuttall认为,作者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编码(encoding),形成语篇(1ext),读者再把语篇解码,获取信息。作者要把他头脑里的信息(一个主意,一个事实或一种情感)传达出去,让别人理解,他首先必须把信息形诸于文字,即编码,作者亦被称为编码者。作者一旦完成了编码过程,信息就以语篇的形式存在于作者的头脑之外。阅读过程则是一个解码过程。作者要传达的信息进入读者头脑。交际过程随之完成。但是,交际过程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交际的各个环节都容易产生问题而不能进行下去。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就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商务英语的文章,他们在学习上存在阅读方法不当,商务知识匮乏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帮助他们更好更快的提升阅读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经验,并介绍了一些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关联理论为基础,说明了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的过程,具有认知的特性。只有当译者找到最佳关联时,一个特定的语境才算确定下来,从而为最佳译文创造良好的理解基础。因而,关联理论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以便更好的利用它来促进翻译学习与工作。  相似文献   

20.
潘毓卿 《内江科技》2019,(4):115-116
本文首先介绍了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翻译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方法陈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关联理论的高职英语翻译技能的培养策略:建构恰当的交际环境,充分进行信息的推理,译者身份的合理定位,改变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