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科普资源是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因素。伴随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推进,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长效机制,加大京津冀区科普资源区域之间的协同共享,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本研究对京津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背景进行了梳理,通过调研三地已开展的各项科普工作,分析京津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是当前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普期刊有内容、品牌、专家、读者等多种优势资源,能够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必须探索新的机制,包括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动力机制、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协同发展的版权协作模式和刊网融合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机制。除此之外,还要为科普期刊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政策、组织和人才方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为配合"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四个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为四个工程之一;2006年9月,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国科协、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实施方案,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作从此拉开序幕;2008年6月,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逐步演变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概念正式  相似文献   

4.
论证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是后ECFA时期海峡两岸科普交流的基础路径。通过梳理海峡两岸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实践经验和不足,结合海峡两岸科普资源发展历程及特点,提出后ECFA时期推进海峡两岸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短讯     
《科协论坛》2010,(11):30-30
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办公室于11月12日在中国(芜湖)科普展品博览会期间举办"2010年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主题是:"公益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并举"。论坛由1个主题论坛和3个专题论坛组成。其中,科普展品创新专题论坛由中国科技馆承办,科普音像(影视、动漫)作品创作专题论坛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承办,网络科普建设专题论坛由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承办。  相似文献   

6.
许军  XU Jun 《学会》2011,(2):55-56
<正>《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深入实施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科普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着力研究建设创新型城市给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带来的新挑战,着力研究党委中心工作部署对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新  相似文献   

7.
季民卿 《科技通报》2021,37(5):120-124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科普产业和公共科普服务的发展对于科普资源的整合、配置和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长三角区域科普联盟,对于发挥科普场馆对提升长三角地区全民科学素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为例,剖析区域联盟的构建、运行与战略发展路径,通过项目创新实践,思考区域科普联盟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会》2020,(3)
科普资源属于公共产品,长期以来由政府开发与建设。由于存在科普资源供给不足、利用率不高、科普主体协同性差、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该文依据共建共治共享"新治理理念",重新厘清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概念,并以陕西省为例,分别从科普资源的供给主体和公众的角度分析了当前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汕头市科协以共建共享科普资源理论指导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兴办各种类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实践基地,在创新中开拓科普工作新空间和新水平,取得明显的成效,为提升科普功能和促进科普社会化探索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微观层面,从区域协同角度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依据协同论和创新网络等理论,基于基础、主体、要素、载体、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分析框架,研究京津冀协同创新基础,从主体合作、要素流动、载体共建、产业协同等方面系统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进展与成效;在此基础上,探讨京津冀协同创新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包括创新基础有待改善、主体合作仍需加强、要素流动与共享程度不够、载体共建能力还需提升、产业协同水平亟待提升等;最后,提出“夯实创新基础—强化协同合作—加快共享互通—加大共建力度—优化产业布局”的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吴江市科协根据中国科协“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作为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积极争取和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2.
《内江科技》2013,(11):148-148
<正>为搭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科普资源集散中心,推动全省科普资源的研发、展示、交流和应用,进一步促进全省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发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学素,"四川省科普资源双年展"暨201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于9月14日在四川科技馆拉开帷幕。省政府副秘书长蔡竟出席了启动仪  相似文献   

13.
协同创新是"大科学"世纪科技发展的时代主题,强化科技资源共享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从协同创新博弈观的思维逻辑出发,基于同质创新政府与异质创新政府博弈模型剖析京津冀协同创新过程中科技资源共享的"囚徒困境"成因,由此建立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的"声誉博弈"模型以寻求纳什均衡的突破点,最后从协同共享理念、协同共享机制以及协同共享环境营造多个维度提出促进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21,(10)
公共图书馆加强科普工作是法律赋予的基本义务,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应尽之责。在新时代科普工作中,公共图书馆要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共建共享科普资源,创新传播方式方法,构建支撑保障体系,高质量供给科普资源和服务。  相似文献   

15.
《科学生活》2013,(2):89-89
斜土街道日六(1)居委在探索社区科普环保工作中,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突破口,让低碳环保进小区。  相似文献   

16.
创新资源集聚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梳理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的基本事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二者协同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利用2014—2020年京津冀三地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协同创新程度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促进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制约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京津冀应着眼于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促进创新要素共建共享,积极做强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拓展协同创新的新空间,协力培育世界一流创新生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相似文献   

17.
集成服务符合大数据时代和开放式创新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和支撑作用的重要战略选择。提出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演化过程、主导优势及服务创新规律,结合共享平台典型服务案例,构建基于单点响应的信息对接服务、基于多点组合的知识协同服务、基于网络共生的智慧融合服务等集成服务模式。为提高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导和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18.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失位使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着较严重的"空心化"和"外援化"问题。结合高校创新资源的综合性和虚拟企业运作的灵活性,提出高校优势资源驱动的多阶段虚拟协同创新模式。基于该模式,高校可充分发挥在学术资源、企业资源、市场关系资源和软环境资源集成方面的综合优势,树立其在跨区域虚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并按照团队基础创新、高校内部资源协同创新、外部资源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路径,逐步促进各种创新优势资源在跨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全面集成和共享。实证研究表明,这种虚拟协同创新模式可使我国高技术企业在区域创新能力不平衡、优势创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地进行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普事业的工作机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科普机制创新成为大势所趋。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中立足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任务。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结合新经济模式与国外科普创新案例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以"互联网+科普"工程为引领的科普机制创新实现路径。文章重点针对北京市科普重点工程构建了"四轮驱动"实施路径的创新框架,希望通过政策与机制的有效融合,解决当前北京科普创新中的痛点,实现首都北京科普工作的集成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以及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小城市异质性图书馆联盟运作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异质性图书馆联盟是促成中小城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区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基于中小城市异质性图书馆联盟的特点,从联盟的构建宗旨与合作原则、组织模式、运营方式、资源共建共享形式、经费获取途径以及联盟工作绩效评估6个方面对其适用的运作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