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借鉴Logistic模型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度进行理论界定,分别讨论了水平竞争、水平协作和垂直协作三种情形下模型的均衡解。研究发现,存在水平竞争关系的产业构成的共生系统,产业平衡规模水平是由外生的资源供给和产业相互影响系数内生决定,与共生单元产业固有的成长率无关;对称互惠共生均衡调整时间短且均衡稳定,而非对称互惠共生均衡调整缓慢且不稳定。建立计量模型,估算出1992—2012年间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度并对二者共生模式进行经验判定。目前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正处在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互惠共生转变。  相似文献   

2.
以共生模式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模式。研究表明: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模式经历了寄生和点共生、偏利共生和间歇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连续共生的演化过程,认为连续性对称互惠共生是最有效率、最具凝聚力且最稳定的一种状态,是共生模式的优化目标,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模式优化。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的现实基础,指出两业联动的制约因素。针对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根据共生界面的系统平均非对称分配因子、能量使用选择系数、阻尼特征系数三个重要参数,结合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这三个参数的定量分析模型,分析了它们对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共生模式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系统平均非对称分配因子的减小,共生关系在行为方式上从寄生向偏利共生、再向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转变,最终形成理想的对称性互惠共生。能量使用选择系数越大,说明共生系统的组织模式倾向于点共生;反之,则倾向于一体化共生。阻尼系数越大,共生组织模式越偏向于点共生;反之,则向一体化共生方向进化。  相似文献   

5.
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效果评价入手,在目前多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DEA - GRA双层模型评价方法,即通过DEA模型得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内部综合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GRA模型得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效果.最后,运用该双层模型,并以供应链中另一重要的物流需求主体—批发零售业作为对比对象,对天津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天津市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效果明显低于其批发零售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联动效果,这一现状亟需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分析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OECD统一编制的各成员国1985、1990、1995、2000、2005年投入产出表,以中国、韩国及美、英、法、德、加、日等G7国家为研究对象,结合各国物流产业特征和经济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各国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互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这对正确认识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创业风险投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  彭金鑫 《软科学》2011,25(2):11-14
以生态共生理论为基础,用创业风险投资额和高技术产业产值为主质参量,构建了创业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共生度模型,提出了基于共生度分析的创业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的评判标准,对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和高技术产业共生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经历了寄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两个阶段,将向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方向发展。预测了形成对称互惠共生的时间,得到了对称互惠共生的条件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苏秦  张艳 《软科学》2011,25(3):61-64,69
以2009年国务院提出的十大振兴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C-D生产函数和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从制造业各振兴产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物流业对制造业各振兴产业的贡献作用两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九大振兴产业与物流业的联动现状。结果表明:虽然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中间需求依赖低于服务业,但由于我国"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制造业仍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特别是轻工、石化、钢铁、装备制造业;除汽车和船舶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外,物流对制造业各振兴产业的贡献系数均通过了检验。纺织、轻工行业对物流依赖性相对较强,但其物流效率尚待提高。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同时结合制造业各振兴产业物流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其联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8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预计2008年我国物流业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物流总额将达到9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9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4%。同时,物流市场将呈现出竞争日趋激烈、增值服务潜力巨大、区域物流合作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在大件运输风险控制难度不断加大,现有大件运输方案已无法适应未来大件运输需求的前提下,自贡三辰实业有限公司提出了以信息化技术为管理支撑,实施全程风险控制并深化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研发团队在目前运输社会分包机制难以实现全程风险管控的情况下,通过对项目执行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对执行前、执行中和执行后的流程进行了分解与细化,通过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加以创新,提出了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取得了较好的创新应用成果。该成果为同类型业务的物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大件运输的全程风险控制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思路,而且也为装备制造企业深化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造产业协同集聚E-G指数,利用2011-2016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数据,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利用随机效应模型研究电子商务相关因素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状况,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地区协同集聚程度较高;电子商务水平、跨境电商交易、两化融合水平、快递物流行业水平、电子商务用户基础等因素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均具有显著正效应,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就电子商务驱动浙江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晓红  俞海宏 《科技与管理》2010,12(1):94-97,105
在调研分析宁波物流业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民营物流企业服务差异小、盈利能力弱的问题,阐明了开展增值服务的必要性;结合民营物流企业的特点,分析了物流增值服务的模式;基于服务创新动力,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开展增值服务的策略,旨在促进民营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13.
邓爱民  张春龙 《情报杂志》2012,31(4):100-106,84
从全球价值链这一全球视角出发,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对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影响以及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探讨了我国物流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和路径,并以湖南省物流产业集群为例,在分析了湖南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认为湖南省应该抓住机遇,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物流企业、物流集群等共同的努力,使湖南省物流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升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浙江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环境与解决对策,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三个成分,分别定义为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然后根据提取的成分构建模型、提出假设,并运用PLS对模型假设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环境对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影响最大,有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技术环境和管理环境对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有相对较小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为浙江省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全球化和绿色化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基于此构建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低碳技术创新影响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总的来说,制造业发展水平在促进低碳技术突破性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对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产业转型升级对制造业全球化水平具有消极影响,而制造业绿色化水平对突破性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2009—2018年广东省制造业核心城市数据为基础,运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从先进制造业行业异质性和高端服务行业异质性角度出发,重点研究科技服务业FDI对先进制造业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高端服务FDI与先进制造业和其细分行业下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学业有显著正相关性,与钢铁冶炼及加工业不相关;而高端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中,科技服务业FDI对先进制造业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与其它服务行业FDI相比,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最后,结合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十三五"规划,为广东省制造业更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17.
宁波市块状经济已经面临了转型升级的压力。从第四方物流整合的视角,基于宁波市块状经济物流的特征,提出宁波市块状经济与第四方物流联动发展模式及该模式的三种组织方式,并分析了应用该模式的实际意义,以探寻宁波市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