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首都圈上风向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和北京地区频繁爆发了沙尘天气,成为该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预防和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是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重要地区生态建设上的重要目标.根据相关研究,受土地利用变化等过度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物质结构变化对沙尘灾害具有更强烈的影响.本文以横跨河北和内蒙古的地区为例,分析了北京上风向农牧交错区因风蚀带来的土地退化.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主要采用地形、植被、风速和风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分布、水源和村庄等因素评价了该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根据退化程度,当前土地利用分为农用地、保护用地、退化地和严重退化地四种类型,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每种类型各因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土地退化程度的评价图,结果表明多伦大部分地区和丰宁坝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其分布与半固定沙丘、退化草地和坡耕地相一致,丰宁北部河谷地区中也较低,是防治的重点区域.本文研究对土地利用规划和景观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京风沙源区土地退化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爽  孙九林  李爽 《资源科学》2005,27(2):89-95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导因素,北京风沙源区土地退化动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的频率与强度.基于1991年~2002年两个时相遥感数据提取近10年来北京风沙源区土地利用退化的动态变化数据,采用相应的土地退化评价指标和土地退化结构相对数与比较相对数,分析北京风沙源区土地利用退化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北京风沙源区不同生态区内土地利用退化结构差别较大,内蒙古高原干旱草原生态区、坝上高原农牧生态区和阴山山脉农牧交错生态区以沙化退化为主,燕山山脉农业生态区和大同盆地及周边地区则主要是水蚀退化.分析表明,土地利用退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针对不同土地利用退化现状,草地沙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具有相当强的政策和区域利益痕迹,在国家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协调.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河北南部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利用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河北南部平原198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揭示了河北南部平原1985~200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确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方向、分布特征以及区域差异,阐明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为今后该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MSS和TM影像借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1∶10万地形图获得1978年、1987年、2001年三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矢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类型退化指数、质心模型分析资源型城镇特有的土地退化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利用欧几里德最短路径函数分析工矿用地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退化类型主要为草地退化、次生盐碱化、沼泽湿地萎缩。在不同研究时期其土地退化的速度和强度差异显著,1978年~1987年土地类型退化综合指数约为3.18,而1987年~2001年土地类型退化指数约为27.96。1978年~1987年土地退化类型的质心主要向西北方向偏移,1987年~2001年土地退化类型的质心波动较大,不同类型具有自身特点,但整体土地退化严重。根据GRID的欧几里德最短路径函数的分析,辨析出资源型城镇沼泽萎缩、次生盐碱化与工矿用地呈指数衰减的规律,草地的退化也与工矿用地具有一定函数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结合沈阳市远郊四县(市)的土地利用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三方面对远郊四县(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市远郊四县(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综合水平均处于可持续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处于初步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首先利用监督分类提取1990-2018年北京东部土地利用类型,然后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揭示北京东部基于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统计特性。研究表明:北京东部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减少最为突出,将近一半用来退耕还林,耕地仍是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增量最大的来源,这是快速城镇化地区最突出的特征;居民用地扩张了一半,林地增长极为突出;综合动态度总体在增加,林地动态度比较突出,居民地动态度总体增长,耕地动态度在逐渐缩小。因此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极其突出。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旅游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崔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0,32(10):1963-1971
利用江苏省1996年-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苏省耕地、牧草地明显减少,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用地结构不断趋于均质化;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用地效率明显提高。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旅游总收入作为LUCC变化的旅游驱动因子,借助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江苏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旅游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建议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因子,以更好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卓嘎 《西藏科技》2007,(2):59-63,23
近年来,各地开展了许多对沙尘天气的研究,有了诸多的成果.但对西藏沙尘天气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利用日喀则地区5个站点近44年的地面资料,对日喀则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表明日喀则地区大风、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发生次数总的演变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减少.日喀则西部地区的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多于沿江和南部边缘地区.本文还对日喀则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沙尘天气出现前地面、高空要素变化特点的分析,得出预报沙尘天气的粗浅方法.  相似文献   

9.
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北方草地典型地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1995年-2000年该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考察了气候、地形、区位和人类活动等与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1995年-2000年,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变化区域面积为59130km~2,占全盟面积的30%,包括70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将占锡林郭勒盟面积1%以上的15种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纳入CCA分析)。面积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低覆盖度草地。其中,高覆盖度草地转出最多,主要流向中、低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转出次之,主要流向高覆盖度草地和低覆盖度草地。草地覆盖度提高的区域占土地利用变化面积的21%,草地退化与改善并存,但以退化草地面积净增为主。CCA第一排序轴与地形起伏度的相关最大,第二轴与海拔高度和坡向转换指数最为密切。前四个排序轴累计可以解释典范效应中的77.8%的信息,CCA分析显示地形起伏度、海拔高度、坡向转换指数(TRASP)、年均降雨量、最近居民点距离等指标与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的关系较为密切,是形成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最大,通过影响草地与人类活动的分布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沙尘天气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范围与强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近年来 ,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该文分析了城市中颗粒物的不同来源 ,根据对沙尘天气的发生过程监测 ,结合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统计数据 ,提出了沙尘影响指数的概念。根据沙尘影响指数对不同类型城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和沙尘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 ,力求明确沙尘天气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根据 2 0 0 1年和 2 0 0 2年 3月最新的沙尘天气监测数据和特定的沙尘天气过程 ,按照沙尘来源和沙尘影响范围将沙尘影响地区进行了分区 ,分析不同区域内的起沙机制和沙尘来源 ,最后就预防和治理沙尘天气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沙尘暴及其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大范围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与内蒙古草原沙地草地的生态退化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掠夺性利用造成了沙地草地的退化,即人为原因是主要的,而自然的原因是次要的。在沙尘暴的治理方面,关键要解决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演替中牲畜的压力,大面积的土地可借助自然力恢复。文章针对沙尘暴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途径、森林在其中的作用、自然力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生态问题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解决首都北京的生态问题、保障首都生态安全,不能仅局限于北京市所辖范围,必须从更大的生态区域上进行考虑,这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也正因为此,“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被列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领域之一。本文基于生态区域的完整性、差异性和空间可度量性,提出了首都生态圈的概念内涵和划定思路;在系统分析北京生态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确定了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和风沙侵袭三个主要外源性生态问题,构建了包括水源供给、大气污染防治和风沙防御在内的首都生态圈范围划定的关键指标;结合行政区域界线,划出了首都生态圈的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分区县,内蒙古的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部分地区,山西省的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和吕梁市的部分区县,总面积约34.91万km2,涉及到196个县(区、市);从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资源禀赋两方面,对首都生态圈的自然生态状况进行了简要评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中心—腹地模式观,运用数据包络法(DEA),测算晋陕豫冀蒙组成的煤炭资源聚集地区内省区之间的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结果表明,山西省与豫冀蒙三省区之间的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相对不理想,晋陕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较高,协同投入与产出比相对良好,集聚了省内主要科技资源的太原市和西安市在形成中心—腹地模式科技协同创新关系方面的潜力较大。将来有较大可能形成科技资源以西安市为中心向山西省境内城市辐射的局面,因此,提出山西省应主动承接陕西省科技辐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期大兴安岭北段林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兴安岭北段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带。本文以MSS和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的方法提取该区1976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林地变化的特征和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林地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主体;伴随着有林地的快速减少、灌木林地的大体平衡,疏林地和其他林地快速增加;林地动态变化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灌木林地的区域差异最大;在林地整体变化的整体强度上,呼玛县处于较低水平;内蒙古部分及漠河县居中,塔河县相对较高。该区林地动态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人类活动和森林火灾,是驱动力和约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最后提出全球变化研究的两种基本模式:根据全球变化的特征分析全球变化的动力机制;根据全球变化的动力机制和动力要素的发展状态来预测全球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一个环境问题。植被与土壤是土地荒漠化研究的主体,综合分析植被与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对于研究干旱区、半干旱区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3年8月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调查数据,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上,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数量、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土壤砂粒百分比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土壤相对干旱、土壤盐渍化程度轻,蒙古国境内土壤以中性为主,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以碱性为主;蒙古国境内的草地样方出现灌丛的现象比中国内蒙古境内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国草地退化相对严重;蒙古国境内土壤全氮极贫乏、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全氮相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内蒙古境内相对发达的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16.
吴丰林  方创琳  蔺雪芹 《资源科学》2008,30(11):1640-1647
在研究环渤海地区风能资源本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风能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开发利用价值进行评估;汇总了该地区1997年~2006年间的风电场装机情况以及对应时间序列的社会经济相关指标,总结了环渤海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发展现状;根据风能禀赋、土地覆被类型以及已有和规划修建风电场等影响指标,以10km×10km为基本空间单元,将研究区划分为5852个基本网格,通过格网分析的方法,对环渤海地区风电场选址和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建设布局适宜程度进行分级评价,将风电产业基地布局的适应性分为高度适宜区、较高适宜区、中等适宜区、较低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建设1 850×104kW风电产业发展目标和风电场选址方案,以及相应实现的节能减排目标,提出建设环渤海地区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与高耗能无碳型产业基地的设想,该基地包括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山东半岛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和冀西北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最后提出非并网风电产业基地布局以及相关非并网风电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7.
卫星遥感技术在内蒙多伦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萍 《资源科学》2002,24(6):29-34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端 ,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 ;土地结构类型独特。在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中 ,土地利用情况不清 ;更无完整、科学的土地资源数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多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综合调查。该文应用TM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及图像处理软件技术 ,结合 1∶5× 1 0 4地形图 ,对多伦地区各种用地类型进行数理统计 ,并阐述了遥感土地利用专题图研究制作情况 ;分析探讨了该区土地利用现状 ,对土地利用结构及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价、预测 ,从而揭示了该地区人地关系 ,提供土地利用遥感专题图研究成果和建议。为当地合理利用土地、综合规划、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北生态退耕遥感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北地处坝上高原农牧交错带,多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开垦活动,导致本区的土壤沙化程度十分严重,加上自身的自然环境特征,构成了京津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和运沙通道,鉴于此,我国政府将该地纳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工程区。本文通过利用高精度的遥感卫星影像对该区前3年的生态退耕情况进行了动态检测,表明目前张北县的生态退耕工作主要是还草,还草的结构主要以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为主体;还林的比例相对还草较低,目前的还林结构主要是未成林造林地。指出张北县的生态退耕是具有初步成效的,但是,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以改善当地经济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为前提的,因此合理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调整生产结构是生态退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