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巴黎协定》成为继《京都议定书》后,全球气候治理新模式下又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后巴黎时代"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对发展中国家也做出新的要求,2017年中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为全球CO2监测的"中国担当"。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碳减排的有效方法,中国在该技术的开展运行中尚处于初级水平,其中在捕捉、运输与储存阶段存在地下资源破坏、碳泄漏等风险。因此,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监管体系,在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检测标准方面制定相关法规、条例,构建中国的技术监管体系,更好地保障环境人权。  相似文献   

2.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尤其适合以燃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我国目前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应当大力推广这项技术,但国内的相关立法和监管制度尚属空白。欧盟和美国制定了完善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立法,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和监管体系,构建完善的监管制度,包括风险评估、许可和担保、监测、报告和核查、安全退出、事故应急处理、责任追究和公众参与等制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各国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要求日益强烈。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有效控制碳排放的手段之一,因其减排灵活性、保持化石燃料可持续使用的优点备受关注。本文从专利角度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发展状况,从总体趋势分析、专利申请人、专利涉及技术领域、专利运营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对中国企业发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进行专利布局、产业定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樊威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8):267-274
近年来,国内外碳市场严重违规违法和犯罪行为暴露出碳市场监管的问题表明,无论采用何种监管模式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防治困境,迫切需要探寻新的路径。通过对澳大利亚第一手文献的分析,研究其开展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的进展情况;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和跨界研究法等,通过数据、案例提出并分析问题,剖析其监管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梳理澳大利亚在碳排放交易监测、报告、核证等重要环节的技术要求与制度设计,及其碳排放交易监管体系中政府各部门的权责划分等情况。最后提出建立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监管机制的法律建议,事前设立制度性引导,使碳市场创新与风险监管法律制度创新呈现循环促进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鉴于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监管与欧洲气候法律政策的立法模式都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且我国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初衷与《欧洲气候法》提出的最终目的 相近,从立法模式、监测、评价、报告和施策进展评估等方面讨论《欧洲气候法》的立法亮点,主要体现在其有远大的立法目标且立法重心突出,确立欧盟委员会的评估审查权,首次系统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举措方面的监督评估纠正机制等.结合对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监管体系的现状与不足分析,借鉴《欧洲气候法》中关于减排监管立法的经验措施,提出我国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监管体系的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专门立法,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制度;通过实施阶段性报告制度对全程进行及时监管;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构建信息平台,对施策进展进行评估;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促进公众参与,建立多元化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6.
碳捕获和存储(CCS)技术是将大工业实体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并存储于几千米地下特有安全地理结构中的一种技术。CCS技术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和国际能源署认可、支持的减排技术,该技术是目前公认可能实现大规模CO2气体减排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前图书馆网上图书采购存在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交易风险和合规性风险等。虽然产生这些风险是由于网络系统技术上的缺陷、监管的弱化、图书馆网上图书采购当事人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立法的严重滞后所致,但必须以建立健全网上图书销售商市场准入制度、图书馆网上图书采购监管制度、界定图书馆与网上图书销售商之间的新型法律关系,通过完善《刑法》加大对图书馆网上图书采购犯罪的打击力度,以及构建完备的图书馆网上图书采购法律调控体系来防范与化解图书馆网上图书采购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治理新秩序下"三可"(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技术面临着调整。通过综合运用管理学和法学的交叉研究方法,对欧盟、日本、美国的"三可"技术体系及管理规制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可借鉴之处,分析中国的现状及不足。中国应制定高位阶的法律及实施细则,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加强过程监管、制定参与主体的工作规范、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管等方面实现对"三可"技术的管理规制,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德国碳市场相关法律资料的分析,介绍其碳排放和交易过程中在监测、报告、核证等重要环节的技术要求与制度设计,分析市场和政府在碳交易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在监管体系中重要监管部门的设立和职权划分,梳理德国在碳交易体系中运用的惩罚机制,最后提出建立中国碳市场监管机制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0.
樊威 《科技管理研究》2016,(17):235-240
碳市场作为新兴的具有环境属性的未来第一市场,建立健全其执法监管体系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能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和安全的大问题。通过对英国碳市场相关法律资料的分析,介绍其碳排放和交易过程中在监测、报告、核证等重要环节的技术要求与制度设计,分析市场和政府在碳交易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监管体系中重要监管部门的设立和职权划分;梳理英国在碳交易体系中运用的惩罚机制;最后提出建立中国碳市场监管机制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也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英国作为全球最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的国家,在战略部署、法律框架、激励政策、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已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时期,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将受到经济持续增长、能源消耗结构失衡与低碳技术水平低下等困境,需借鉴英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需要制定我国低碳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完善低碳法律法规体系、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与国际碳减排合作等政策链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已经给人类带来恶劣影响,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是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方法/过程]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II)检索有关“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的专利,开展专利分析:(1)对专利数量、专利申请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对专利公开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以及研发团队合作关系等进行关联关系分析;(3)使用CiteSpace工具进行文本主题聚类分析和热点分析,基于专利被引频次分析“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领域的关键技术主题,以掌握该领域的技术研发态势。[结果/结论]全球“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技术的研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发展期;中国和美国的专利量领先全球,是全球最重要的技术布局市场;较多日本企业在该领域申请了专利,且全球企业间技术研发的合作较少;“碳捕捉”的材料、设备、系统以及“碳封存”的储存罐是研发热点,但“碳捕捉”技术较多关注能源开采、发电、采矿冶炼等工业生产过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捕捉技术研发较少。从高被引专利来看,中国是该技术领域最重要的技术布局市场,在传统能源开采、工业生产、煤火发电等行业的碳捕捉方法、设备和系统技术研发较多;二氧化碳的再利用如防爆防雷、农业生产等技术研发较少;相对于“碳捕捉”和“碳利用”技术来说,“碳封存”技术则较为空白,这与“碳封存”技术的实现条件较为复杂以及成本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乡村低碳发展是顺应世界低碳趋势、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鉴于国内对低碳发展研究呈现“重城轻乡”的现状,笔者界定了低碳乡村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并从能源结构、生产结构、空间布局、环境整治四个方面构建低碳乡村评价体系,以我国30个省域单元为样本做实证分析,描述省域低碳乡村发展水平差异及空间格局,揭示省域间低碳乡村发展水平差异的主导因素及各子系统空间分异,为统筹省域间低碳乡村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具有基本法性质的《科技进步法》颁布以来,我国科技立法在其形成的体系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把推进我国科技进步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科技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对于保障和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进步,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开发人才资源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作用,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被认为是最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固碳能力,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2011年,中科院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其中,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在中国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约16 000个野外样地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并开展了6大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固碳效应评估和4个典型区域固碳增汇技术体系和示范的综合研究。在全国尺度上准确评估了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科学评估了中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固碳效应,并发展了兼顾社会经济和固碳效应需求的区域可持续新模式。此外,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首次在国家尺度构建了科学的、可核查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清查实体数据库,不仅可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间谈判提供重要数据,还将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生态经济模式。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许多困难: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有待于完善,低碳技术开发不足,能源的使用效率较低等。我国政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低碳经济教育引导,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温上升,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动作为和共同追求。碳中和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庞大系统工程,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的指导,碳中和学应运而生。碳中和学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动态平衡”——全球碳排放与碳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技术内涵包括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捕集、利用、封存和移除的全过程及相关的技术体系。能源消费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新能源为主的转型,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将由当前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四分天下”,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新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此过程中,需构建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多种能源协同发展。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也将从当前以煤炭能源为主的“一大三小”,向未来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格局发生革命性转变;新能源将主导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转型,最终将力争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独立”。但在能源发展中,始终把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社会、建设绿色宜居地球的关键。碳中和下新能源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方向、能源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这个概念自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被首次提出以来得到了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实现全球气候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势所趋。应通过构建国家战略框架、完善法律体系、落实相应政策、加强宏观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建设相应服务平台和维持良好舆论氛围等方式确保低碳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专项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国际谈判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最佳途径选择等重大科技需求,有效组织中科院和相关高校及部委相关单位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的陆地碳收支定量认证、碳增汇潜力与速率、增汇技术与措施以及未来全球增暖情景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不确定性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由此形成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增汇、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数据资源体系、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认证方法论与技术体系、陆地碳收支定量评估与认证、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与措施、区域碳收支调控管理政策等研究领域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谈判的话语权;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研究基础,并适应重大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队伍,实现我国科学家进入世界前沿科技舞台的战略目标.该专项将着力回答如下核心科学问题:(1)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多少?(2)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固碳潜力和速率?(3)在温室气体减排的“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问题上我们如何应对?(4)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大气CO2浓度的敏感性?(5)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影响?(6)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是什么?通过专项实施将实现:自主建立我国能源、水泥等行业的碳排放计量体系,定量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以卫星遥感、空中监测与地面网络监测和大气模式系统相结合的我国自主大气碳浓度和碳源汇监测系统,以及陆地碳收支的地面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和定量评估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潜力与速率,评估我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增汇贡献,研究人工干预下生态系统增汇的原理和技术系统,建立我国典型区域碳增汇的科技试验和示范体系;发展更为完整的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定量预估未来气候增暖幅度相对应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理解人为排放气溶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一步减少其相互关系认知的不确定性;分析过去百、千、万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事实,研究过去万年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和人类适应过程,增强对气候变化自然过程及其归因的认识;分析国际碳贸易市场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可能影响,提出建立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林业、农业、牧业的减排增汇技术和经济政策,国内地区和行业间的生态补偿政策与碳管理体制等相关问题的政策建议与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盐沼、红树林、海草床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蓝碳功能和固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然而以往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忽视了蓝碳固碳增汇技术,在项目实施及管理过程中对碳汇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系统评估也不够完善。文章提出了海岸带生态系统蓝碳增汇理念,重点围绕土壤碳减排技术、植物固碳增汇技术、土壤微生物固碳技术、碳沉积埋藏技术这4个关键技术,探索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体系与途径。建议未来应从研发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加强固碳增汇技术的监测与评估、建立海岸带蓝碳碳汇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快前瞻布局和系统研究,为制定海岸带蓝碳增汇途径和提升碳汇功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增加生态碳汇能力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