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10—2017年浙江省11个地市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浙江省整体上生态效率表现较好,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浙东北地区平均值高于浙西南地区。2010—2017年间各地市之间的生态效率差距呈扩大趋势,存在σ发散特征。进一步使用Tobit模型对浙江省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金融聚集程度、科技创新水平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U型关系。为提高区域生态效率,应提升区域金融聚集度,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加速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9,(10):20-25
构建市场分割诱发科技创新驱动绿色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理论框架,借助2001~2016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效应模型,以市场分割视角实证探究科技创新作用绿色生态效率空间分异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中国绿色生态效率逐年下降,同时与科技创新关系呈显著空间分异特征;市场分割诱发科技创新作用绿色生态效率空间分异,弱市场分割地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生态效率,强市场分割地区作用则相反;市场分割调节科技创新作用绿色生态效率通过限制产品流通,降低企业绿色生产意愿和阻碍人才、资本流动,削弱企业绿色生产人才、设备支撑途径展开;我国多数省区市场分割程度过高,政府过度干预经济,需及时改革。  相似文献   

3.
油建盛  董会忠  蒋兵  朱悦  陶建格 《资源科学》2022,44(11):2207-2221
加快绿色转型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发展量质齐升的关键锚点。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深入探讨长江经济带108座城市2011—2020年能源生态效率演化特征、空间纹理和时空非平稳性。研究表明:①长江经济带能源生态效率发展趋势整体向好,先后经历“振荡期”与“提升期”两个阶段,并呈现自下游到上游再到中游依次递减的“梯度发展”特征;②研究区能源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存在明显的高低分区,高值区主要沿江分布,低值区由西部向中部地区“扩散”;③研究区能源生态效率空间关联性明显,集聚效应从研究期初的H-H和L-L集聚向H-H和L-H集聚转变;④GTWR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在研究初期表现为促进,后期抑制能源生态效率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科技投入对能源生态效率的驱动效果较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抑制作用较严重;城镇化水平和环境规制主要表现为正向促进。提升长江经济带能源生态效率,应针上中下游地区特点分级分类施策,注重发挥不同驱动因子的作用特点,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探究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为促进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提供政策参考。【方法】将Meta-frontier分析框架与Non-radi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相结合,构建Meta-frontier Non-radial Malmquist-Luenberger(MNML)生产率指数模型,从而有效解决了如何在技术异质性框架下对能够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问题。【结果】利用MNML生产率指数对1997—2019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1)共同前沿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为0.350,仍有65.0%的可改善空间;除东部地区之外,中、西部地区群组前沿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远高于共同前沿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2)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0%,并且主要由耕地利用技术进步驱动,而耕地利用技术效率则阻碍了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且东、中、西部地区耕地利用...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产业系统生态效率测评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系统整体协同视角整合产业系统不同生产环节效率,构建了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度量模型,测度西部地区2005-2010年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并实证分析产业系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呈现倒“U”型趋势,地区间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差异逐步拉大,不同生产环节生态效率协同性较差;资本投入的增加和技术进步会促进清洁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会弱化清洁生产效率的提升;FDI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表现在“节能”方面,而非“减排”;结构因素对产业系统生态效率的影响比制度因素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6.
侯孟阳  姚顺波 《资源科学》2018,40(12):2475-2486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与农业产出的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且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负外部性,为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197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 1978—2016年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在波动中稳定上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地区间差异显著;②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地区间的间接溢出要大于地区内的直接溢出效应,长期来看,能够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效率;③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其门槛特征与空间溢出效应接近,在时间上大致表现出U型关系,通过门槛值的区间划分,各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显著的东中西部渐次递减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建议农业生产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地区间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结合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现状,加强地区间农业生产合作与交流,并与农业生态、粮食安全相协调。  相似文献   

7.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探究2017—2021年该地区环境治理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其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区环境治理综合效率呈现“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的空间格局,且县域差异明显,主城区效率值优于其他地区;(2)湖区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偏低,仅2019-2020年有所增长,且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对环境治理效率正向驱动效果明显,而第二产业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种植结构和有效灌溉面积与之呈负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论,从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3个方面提出提升湖区环境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值与工业绿色转型水平,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以及空间模型等多维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排除宏观系统性环境影响以及引入工具变量的稳健性检验,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驱动工业绿色转型;(2)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3)在区域异质性上,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东部发达地区相较于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更大,对工业绿色转型作用更为显著。为此,应加快建设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数字基建”一体化布局,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并依据地区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应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利用时期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除2018年外,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均值逐年上升,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各市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京津冀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碳排放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消费差异与碳排放效率呈负向关系;(3)碳排放效率、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4)消费差异在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当前,京津冀地区城市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以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入探究其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效率提升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首先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效率,着重考察水污染与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其次应用扩展的耦合模型研究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根据耦合特征对9省区进行多重分类,设计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升级的耦合路径;最后从耦合协调空间重心视角出发研究其迁移路径.研究发现: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水平总体不高,空间上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态势,地区间差异较为显著;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呈阶梯化,在时序上表现为"U"型特征,在2010年左右出现拐点,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相契合;2011年之后耦合协调重心持续向南转移,表明黄河流域南部地区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有较好的协调发展表现.最后提出兼顾合理化和高级化同步平稳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治理坚持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及做好全局统筹规划、重点突出,促进协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1—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各地区生态效率,结合面板门槛模型对影响环境规制的生态效率溢出效应的因素及其门槛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外商投资规模、开放化程度和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在越过一定的门槛值后,环境规制对于生态效率由负面作用变为正向溢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这三项指标均处在门槛值以下,应以合理引进外资、扩大对外开放以及提高研发投入等措施来改善现状,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规划提供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机理,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SBM-GML模型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GTFP就会增长0.104%;相邻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GTFP的提升有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若忽略这种影响,则会大大降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城市GTFP影响的提升作用。最后,为发挥科技服务业集聚对GTFP的促进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2)技术进步是提升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规模效率是抑制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且规模效率对三大地区的影响具有区域特征;(3)城镇化率对东部生态效率存在先负向后正向的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还未体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也从不同方向、程度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影响。据此,从优化产能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郭庆宾  钟金融  程叶青 《资源科学》2022,44(11):2165-2177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StoNED模型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剖析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时空异质性,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时空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7—2019年,整体上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具有“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而后缓慢下降”的“M”型时序变化特征。②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呈现总体分片、块状聚集的“连片状”空间格局,且东部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③金融结构、财政支出能有效支持各省份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水平、金融水平、信贷结构、储蓄规模、金融开放、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所有制结构对各省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作用存在异质性。本文研究发现为新时期如何推进金融资源配置提效、优化金融资源布局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8—2019年云南省16个州、市的面板数据,运用GB-US-SBM模型和熵权TOPSIS法分别测算绿色经济效率和金融发展指数,通过构建含交叉项的动态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以及政府干预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与边界,并探究了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1)当期绿色经济效率受过去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较大;2)区域间的绿色经济效率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并呈现非协调发展态势,政府干预对二者的调节作用也具有区域异质性;3)金融发展尚未对绿色经济效率发挥积极作用,适度干预能显著削弱这种不利影响,而超过门槛值的干预水平会显著加剧这种不利影响;4)金融效率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最大,且政府干预对这一影响的调节作用也最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东三省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该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采用Malmquist指数计算其效率变动值,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生态效率整体呈良好发展趋势,且发展主要受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推动,利用Tobit模型分析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研发强度和利用外资外,其他因素对生态效率均呈负面影响,最后针对提高区域的生态效率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三区十群47个重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构建资源投入—环境治理两阶段工业生产治理模型,采用网络超效率EBM模型测度2016年各城市工业生态绿色发展水平,即工业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及工业综合生态效率。研究结果显示:三区十群工业生态绿色发展水平、能源经济投入产出效率、污染治理效率及综合生态效率十分不均衡,整体来看,东南沿海城市群工业生态绿色发展水平较高,阶段效率及整体工业生态效率相对较优,西北内陆城市群较低。本文依据各城市群生态效率特征对其生态经济绿色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考虑空间外溢性的基础上,从政府维度与市场维度出发,运用2010—2019年我国29个省级的面板数据,构建莫兰指数,同时选取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分析,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的产业集聚水平和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能够产生一定的空间外溢效应;政府政策、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关联产业以及城镇规模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有助推作用;比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对具有较高收益的金融业、城镇化更具有偏好性,因而对新兴产业发展存在抑制效应。为此,应转变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对土地财政的偏好,增加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9.
鉴于目前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碳排放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县级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析和时空跃迁分析,以成渝双城经济圈141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探究其2005—2020年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差异来源,阐释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机制,同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处于拮抗阶段,逐步形成以成都主城区与重庆主城区为双核心的放射性分布特征,重庆主城区的放射作用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增强,但是成都主城区的放射作用在逐渐减弱;(2)区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总体差异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3)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潜力和城市空间因素都对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干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效率的协调耦合水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成渝地区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措施、兼顾和强化与邻近地区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选取2010—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贸易数据和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实证研究了技术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相应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贸易能够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技术市场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和非东部地区,技术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通过门槛研究发现,当技术贸易超过一定的门槛值,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会显著变小。(2)技术贸易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揭示了技术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明确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的发展路径,为技术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