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说过这样一句话:“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化学教学与化学史的结合,已经成为化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向,应当引起我们教师乃至整个化学界的重视,让化学史走进化学课堂,利用化学家们在化学发现和发明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态度、高尚情怀,以及他们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来教育学生,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结果、思想品质乃至他的整个人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利用化学史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科学态度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构成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在教学设计中,制订具体的科学态度教育目标;充分挖掘有利科学态度教育的素材;结合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品德示范,言传身教;纠正某些地方习俗对一些化学知识的讹化和误导,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相似文献   

3.
陈斌 《深圳特区科技》2005,(Z1):503-508
培养儿童科学精神教育,探索人生起步阶段科学精神培养途径,是卓雅小学"一体两翼三美"教育新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学校坚持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的教育原则,循着"培育人文情怀"和"培育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改革思路进行探索实践,形成了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结合的教材系列;确定了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原则;建立了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制度机制;营造起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环境文化;造就出科技创新教育的精品;在保持传统特色情况下发展创造的优势,探索出卓雅小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新途径、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学校科技教育新格局、新经验.为小学阶段科技教育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证经验.  相似文献   

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其内涵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在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较为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其实,在我们的思维里有“了科学”这一概念的时候,再去看语文教学,应该“说科学”无处不在。语文教学与科学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辨证思维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相信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勇于怀疑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以及…  相似文献   

5.
把化学史引入化学教学中正越来越成为国际上化学改革引人注目的课题,新一轮的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许多化学工作者日益认识到化学史对提高化学教育水平的重要作用。经过调查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在整个国际上是比较落后的,许多人对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科学家是哪一类科学家,从事哪一类研究一无所知,因此通过引入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庞学瑞 《科教文汇》2009,(21):190-190,211
把化学史引入化学教学中正越来越成为国际上化学改革引人注目的课题,新一轮的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许多化学工作者日益认识到化学史对提高化学教育水平的重要作用。经过调查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在整个国际上是比较落后的,许多人对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科学家是哪一类科学家,从事哪一类研究一无所知,因此通过引入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科学溯源”是以“追溯前人科学的足迹,寻觅科技创新的启迪”为主题的系列科技教育实践活动。跨入历史长河,沿着先人足迹、前人案例,经历科学探索、创新的整个过程,融会“做中学”、“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在知识的探究、学习、应用的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一、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结合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点抓好集体备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科学教育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二、搞好课外的拓展延伸,拓宽学生科学实践与创新的途径。1.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2.重视实践,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1,(30)
科学素养是一项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需要构建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具备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精神。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开设实验、实训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高职化学教育必须走向素质教育,这是全面化教学的要求。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化学史的教育,则是一条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条捷径。拟对科学素质的涵义、内容及运用化学史培养科学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斌 《深圳特区科技》2005,(11):503-508
培养儿童科学精神教育,探索人生起步阶段科学精神培养途径,是卓雅小学“一体两翼三美”教育新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学校坚持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的教育原则,循着“培育人文情怀”和“培育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改革思路进行探索实践,形成了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结合的教材系列;确定了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原则;建立了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制度机制;营造起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环境文化;造就出科技创新教育的精品;在保持传统特色情况下发展创造的优势,探索出卓雅小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新途径、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学校科技教育新格局、新经验。为小学阶段科技教育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证经验。  相似文献   

12.
“科学溯源”是以“追溯前人科学的足迹,寻觅科技创新的启迪”为主题的系列科技教育实践活动。跨入历史长河,沿着先人足迹、前人案例,经历科学探索、创新的整个过程,融会“做中学”、“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科学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是科学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同时从课程、教师、学生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科学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是科学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同时从课程、教师、学生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苏丽秋 《科教文汇》2008,(27):159-160
在科学技术竞争、人才竞争和创新意识竞争的时代,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基本要求。在大学教育中,物理教育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学科和途径,应该在物理教育中强化对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阐述科学素养的内涵,说明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古希腊和古代中国从文明时代开始时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朱熹通过后天修习掌握相关的时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并利用科学素养来解决相关的时代问题,特别是在儒学的重建中,朱熹较高的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是向他们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有效措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研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是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树立科学教育观与我国科学教育的三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青松 《中国科技论坛》2006,(1):107-110,120
树立科学教育观,必须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要从分科化科学教育转向综合化科学教育,从传授性科学教育转向探究性科学教育,从学校型科学教育转向社会型科学教育,通过伞员科学教育、全面科学教育和全程科学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转变传统科学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对科学探究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必要的指导作用,力求让学生的课后探究活动务实化,让探究的有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