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突破性创新的资产基础与面向突破性创新的联盟战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资源与能力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突破性创新的资产基础问题,提出了一个突破性创新资产基础的框架模型,进而从分析企业实施突破性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资产缺口人手,深入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联盟途径获取和使用联盟伙伴拥有的、突破性创新成功所需要的互补性资产的有关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吴晓波  沈华杰  吴东 《科研管理》2020,41(7):189-2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政府的强制措施与企业的积极配合,破坏了原有企业的合作模式,降低了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有效性,本文从互补性资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疫情期间出现的六种商业模式设计进行多案例研究,揭示了,当合作关系存在不确定性时,企业利用共同专用互补性资产可以促进商业模式设计新颖性的提升,其内在机制包括:(1)面对管理不确定性,企业利用共同专用互补性资产可以促进商业模式设计新颖性的提升;(2)面对依赖不确定性,企业利用共同专用互补性资产可以促进商业模式设计新颖性的提升;(3)面对发起不确定性,企业利用共同专用互补性资产可以促进商业模式设计新颖性的提升。当合作关系存在不确定性时,企业利用专用互补性资产可以促进商业模式设计效率性的提升,其内在机制包括:(4)面对管理不确定性,企业利用专用互补性资产可以促进商业模式设计效率性的提升;(5)面对依赖不确定性,企业利用专用互补性资产可以促进商业模式设计效率性的提升;(6)面对发起不确定性,企业利用专用互补性资产可以促进商业模式设计效率性的提升。本文也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帮助企业快速走出疫情寒冬。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破坏过程在引发技术发展的不连续性后,既有企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为什么既有企业在资源和能力上优于新进入企业,却不能率先开发突破性创新?如何从组织自身出发改善这种情况?从公司创业机制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4.
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既有企业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破性技术创新经常产生熊彼特所谓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导致既有企业的消亡.在突破性技术创新频繁发生的今天,既有企业如何保持其竞争优势?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组织理论和创新理论对既有企业实施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既有企业保持其领袖地位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沈慧君  徐戈  黄灿 《科学学研究》2019,37(6):1033-1042
基于我国高校与企业间的专利许可数据,本文研究技术成熟度、校企之间的地理距离和校企合作经验如何影响高校采取排他性许可的倾向。当商业化高校的技术伴随着高风险时,企业承诺投入必要资源的意愿降低。本研究认为,合理的许可合同设计是高校解决该问题的方式之一。排他性许可作为高校创造共同承诺的机制,能够减轻技术不成熟、地理距离劣势和缺少合作经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激励企业投入互补性资产,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实证结果表明,技术成熟度越低,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经验越少,高校采用排他性许可的倾向越高。同时,随着地理距离增加,技术成熟度减少高校进行排他性许可倾向的关系会被削弱。  相似文献   

6.
如何有效保护领先技术是现代创新型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企业专利调查数据考察了研发投入、创新外包对于企业技术保护策略的影响。本研究将技术保护策略区分为维持先发、互补性资产组合与知识产权保护三类,将研发投入分解为研发强度与研发周期,依研发组织形式区分创新一体化与创新外包,实证结果发现:(1)研发强度高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维持先发及知识产权的方式来保护技术,研发周期长的企业倾向于通过知识产权尤其是申请专利的方式来保护技术;(2)实现创新一体化的企业更倾向于综合采用维持先发、互补性资产组合及知识产权三种保护策略,实施创新外包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互补性资产组合的方式进行技术保护;进一步细分创新外包程度发现, 随着外包程度的增加,企业会减少对维持先发、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使用,增加对互补性资产组合保护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拓展以互补性资产为主要内容的平台创新理论和以知识冗余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基础理论,分别引入企业价值网络和知识冗余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以216家创新型企业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实证研究在企业价值网络中随着知识冗余的变化,互补性资产促进创新绩效提升的影响机理作用.研究发现:企业价值网络生态中可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8.
收集了1985年至2010年汽车产业内申请过联合申请专利的3800家企业拥有的所有专利与标准等数据,基于联合专利构建协作研发网络,通过企业之间的技术相近性测度成员企业的竞争或互补程度,探讨协作研发网络的竞争与互补性如何影响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在适当竞争的合作网络中,参与制定的技术标准数量最多;在竞争性网络中,企业往往倾向于通过开展技术多元化活动提高知识吸收与知识整合能力,加强与配套技术的兼容性,从而提升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但当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之间互补性降低,开展知识共享的意愿降低,会抑制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资产评估增值的会计处理和税收政策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企业的特殊交易行为日益增多,一些企业不仅局限于开展其主营业务活动,还可能发生很多资产转让和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行为.在企业特殊交易行为和企业改制过程中,将会出现资产评估增值甚至是大幅增值的结果,随之而来就会出现对资产增值如何进行所得税处理,增值金额是否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增值后的资产按什么价值计提折旧?这些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和税务稽查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于高校专利成果转化,选择何种转化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专利技术质量、专利技术成熟度、互补性资产、市场和技术不确定性四个专利技术特征展开分析,研究其对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三种主导模式的选择影响。通过对168个已转化专利开展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专利技术特征影响高校专利转化。当专利技术质量较差时,创办企业和转让比许可更有可能实施转化;当专利技术成熟度越高时,越有可能通过许可或转让到现有企业实施转化。互补性资产和不确定性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假设。但是,我们从调研中发现,减少专用性互补资产的成本以及市场和技术不确定性的风险,企业具有结盟等更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Policy》2023,52(7):104787
The ability to access specialized complementary assets has been key to explaining how firms benefit from thei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When firms lack complementary assets the more likely they have to rely on markets for technology to profit from their R&D investments. We extend this view documenting the emergence of a new type of industry intermediary, Contract Development &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CDMOs), which provide access to complementary assets on a per-use basis. CDMOs allow firms to contract for complementary assets at variable costs without the need to invest in such assets internally. This opens up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aths, in which firms do not out-license their products to firms with complementary assets but sustain their development in-house using CDMOs. We highlight that the expansion of services offered by CDMOs changes the nature of the industry's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the expansion of CDMOs is associated with a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out-licensing deals among US biopharmaceutical firms. In so doing, the study explains how innovation intermediaries like CDMOs can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an industry's specialized complementary assets and the market for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2.
彭新敏  吴晓波  吴东 《科研管理》2022,43(7):135-143
核心技术与互补资产是后发追赶过程中两种不同的主导策略,后发企业往往面临两种策略如何选择与平衡的难题。本文通过海天塑机集团2001~2017年在全电动注塑机技术领域追赶的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由后二次创新向一次创新的超越追赶动态过程中,主导追赶策略经历了从核心技术到互补资产再到二者并重的演化;从组织双元视角看,在该过程中,企业经历了从探索与利用序列交替的间断型平衡模式向探索与利用共时进行的双元型平衡模式的转变。本文研究发现不仅揭示了后发企业从后二次创新向一次创新的超越追赶机制,同时深化了我们对后发追赶动态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黄昊  王国红  邢蕊 《科研管理》2020,41(3):205-216
制造类大企业与技术型小企业协同价值创造策略问题存在深入探究的价值。通过调研归纳出企业协同价值创造行为过程框架,建立企业协同价值创造初始过程的策略选择两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通过最优化问题的求解探讨博弈主体的策略优化问题。结果表明,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意向投入存在阈值,且平均机会成本对该阈值有正向影响,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参数与技术服务合同违约金系数对创新意向投入有负向影响;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意向投入、渠道概率、意向概率,以及违约金系数对小企业的技术服务营销管理投入有正向影响,平均机会成本对技术服务营销管理投入有负向影响。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研究命题与模拟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蔡新蕾  高山行 《科学学研究》2011,29(9):1397-1405
 已有研究多聚焦于提高企业创新技术成果,对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绩效,即创新商业化这一过程关注不足。从知识产权理论和企业资源观出发,研究创新独占性和专有互补资产独立以及共同对创新商业化过程的调节作用。270家中国企业创新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只分析单一调节作用时,市场专有互补资产对创新商业化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创新独占性和制造互补资产调节作用不显著。引入共同调节作用后,模型解释力提高,创新独占性和两种专有互补资产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创新商业化机制,对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开放式创新下企业开放度与外部关键资源获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劲  吴波 《科研管理》2012,33(9):10-21,106
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外部技术合作成为企业有效获取技术创新所需关键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合作模式和开放度成为有效管理企业技术合作获取外部资源的关键。本研究对213个装备制造业企业为样本进行统计和曲线拟合得到了在不同模式下开放度与外部关键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合作化开放度对新技术获取和专用性互补资产获取都呈现不同形状的倒U型关系,市场化开放度对新技术获取也呈现倒U型关系,但是对专用性互补资产呈现直线下降关系。统计结果有助于企业对照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合作模式和开放度以有效获取外部关键资源。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并成功追赶和超越其他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领导者。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本研究探索中国光伏产业追赶与超越的机制。通过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案例分析发现,在进入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国际市场需求机会窗口,通过嵌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技术引进、建立合法性、获取国际资本来提高企业绩效。在追赶和超越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创新生态系统互补性技术机会窗口,通过选择性地知识共享、上下游合作创新、形成全产业链及集聚效应、互补性技术创新来建立本地创新生态系统,以提高绩效并实现追赶和超越。此外,在超越阶段,中国政府帮助光伏企业培育本地下游市场需求,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制度政策机会窗口稳固了本地创新生态系统,有效协调生态上下游企业共同创新,保持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7.
We propose an extension of the Gans-Stern [Gans, J.S., Stern, S., 2003. The product market and the market for “ideas”: commercialization 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Research Policy 32 (2), 333-350] framework that includes entry by existing firms. An incumbent firm possessing complementary assets and strong appropriability is in a formidable position [Teece, D.J., 1986.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 Research Policy 15 (6), 285-305]. However, a de alio entrant can leverage complementary assets to enter along a new technological trajectory, and then develop appropriability. We illustrate how sever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firms (Ericsson, Nokia and Samsung) pursued this strategy to catch up with the market leader (Motorola). We also identify several shortcomings in Motorola's approach: it was too inward-looking in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but ironically not inward-looking enough in exploiting its most valuable patents.  相似文献   

18.
李飞  陈岩 《科研管理》2018,39(12):18-29
基于2001-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技术型海外并购样本数据,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海外并购中资源互补性对并购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与结果,考察海外子公司自主权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海外并购中,资源互补性正向影响并购方技术创新;海外子公司自主权正向调节资源互补性与并购方技术创新的关系。进一步考察中国综合竞争优势的二次调节机制,发现利用中国市场规模优势增强子公司自主权的调节作用,且在国有控股子样本中更为显著,而寻求海外技术优势削弱了自主权的调节作用;传统制造和非国有企业寻求海外品牌优势增强了自主权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突破了基于传统发达国家所有权优势的研究范式,提出了不同类型企业利用母国综合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兑现机制,为企业通过精准并购,优化海外互补性资源的整合,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贾军  张卓 《科学学研究》2012,30(6):909-915
 在评估技术关联或互补资产对绩效的影响时,多数文献将这两者分离开来进行研究,忽视了互补资产对技术关联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采用中国高技术上市公司2004-2010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技术关联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不同互补资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技术关联与企业绩效呈倒U形关系;人力互补资产正向调节技术关联和企业绩效间关系;市场互补资产对技术关联和企业绩效间关系调节作用不显著。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时加强技术间关联和专业化互补资产可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why innovating firms often fail to obtain significant economic returns from an innovation, while customers, imitators and other industry participants benefit Business strategy — particularly as it relates to the firm's decision to integrate and collaborate — is shown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when imitation is easy, markets don't work well, and the profits from innovation may accrue to the owners of certain complementary assets, rather than to the developers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is speaks to the need, in certain cases, for the innovating firm to establish a prior position in these complementary assets. The paper also indicates that innovators with new products and processes which provide value to consumers may sometimes be so ill positioned in the market that they necessarily will fail. The analysi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proposition that manufacturing often matters, particularly to innovating nations. Innovating firms without the requisite manufacturing and related capacities may die, even though they are the best at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trade policy and domestic economic policy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