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能源需求压力的增大,进而引起碳排放急剧增加,打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是实现产业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改进LMDI分解方法对2000-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弱脱钩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增长速度,经济产出效应是影响装备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诱因;装备制造行业间脱钩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强脱钩效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发现,能源消费强度降低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最关键因素;各行业脱钩努力指标各年均小于1,呈逐年减小趋势且处于弱脱钩状态。最后本文采用GM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2015-2024年间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预测,进而为装备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能源需求压力的增大,进而引起碳排放急剧增加,打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是实现产业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利用Tapio脱钩模型和改进LMDI分解方法对2000—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弱脱钩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增长速度,经济产出效应是影响装备制造业碳排放的主要诱因;装备制造行业间脱钩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强脱钩效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发现,能源消费强度降低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最关键因素;各行业脱钩努力指标各年均小于1,呈逐年减小趋势且处于弱脱钩状态。最后采用GM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2015—2024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进行预测,进而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物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能源消耗、碳排放和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Tapio脱钩分析技术对2003—2012年我国物流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和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脱钩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我国物流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增长率要大于行业发展的增长率,三者均在样本年内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行业发展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基本都呈现出扩张性负脱钩关系,表明我国物流业目前的节能减排形势很不乐观,行业的能源浪费和无效排放问题还比较严重;减排弹性指标近年来表现较好,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相关物流政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4.
赵一平  孙启宏  段宁 《科研管理》2006,27(3):128-134
本文根据"脱钩"与"复钩"的基本思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相对"脱钩"与"复钩"的概念模型,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能源弱"脱钩"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主要矛盾进行识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20年我国能源消费领域面临的问题、潜在的危机及发展战略进行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弹性脱钩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弹性脱钩方法,并借鉴Tapio脱钩评价标准,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分析模型,进而从能源消费总量、不同种类能源消费以及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三个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关系。研究发现,1991—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体呈现弱脱钩状态,要进一步实现强脱钩,提高能源效率是关键;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能耗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各行业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制造业的发展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所以制造业低碳化发展问题尤其值得重视。基于脱钩弹性和拉斯贝尔指数,对中国1999—2010年制造业内部各子行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对比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对制造业能源消耗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所产生的产业低碳化发展效果最好,在28个子行业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节能。应进一步加大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使经济技术因素转变为节能降耗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全局最优角度建立了省区低碳经济增长优化模型,找到了在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各省经济增长最优路径,预测了各省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若2010-2015年各省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均能够实现政府制定的降低目标,将会阻碍山西、宁夏、内蒙古和贵州的经济增长,但能促进其他省区的经济增长;提高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带动山西、内蒙古和贵州的经济发展,但会提高部分省区的能源结构碳强度;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优降幅分别为18.19%和19.56%。除海南或青海的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外,其他省区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说明在经济增长最优路径上各省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各省碳排放增速均小于能源消耗增速,说明各省能源结构将逐渐优化。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耕地占用与GDP增长的脱钩分析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杨克  陈百明  宋伟 《资源科学》2009,31(11):1940-1946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本文基于脱钩理论,运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脱钩指数计算模型和Tapio等划分的脱钩状态,构建脱钩模型,计算脱钩弹性,建立脱钩程度坐标图,并以河北省为例分析各阶段脱钩状态及其原因,以期指导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表明:1990年~1999年脱钩弹性值变化平缓,由强脱钩向复钩状态变化,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增大;2000年~2005年脱钩弹性值变化剧烈,由强脱钩向复钩状态变化,建设占用耕地压力较前一阶段急剧减小后增大;2006年~2007年脱钩弹性减小,呈现弱脱钩状态,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减小.总体来看,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产值的关系曲线呈现"M"型变化,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在未来一段时期建设占有耕地与非农GDP产值关系有向复钩状态发展的趋势,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将增大,为此应加大建设占用耕地管理力度,采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5~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细分行业的间接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整体和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影响。实证分析和结论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存在正向的短期因果关系;能源消耗对碳排放具有负向短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各产业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以安徽省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建筑业为主要产业能源消耗指标,借助单位根检验法构建产业能源消耗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线性模型,验证二者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产业密切相关。本文利用1986--2006年GDP与能源消费总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时甘肃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也是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区。从分析西部地区能源的基本概况入手,对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预测,并分析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说明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能源生产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胡莉莉  牛叔文  李怡涵  张馨 《资源科学》2011,33(9):1768-1774
我国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本文根据我国各省份1990年-2008年农业生产用能和农业产值数据,把我国划分为四类区域,并构筑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经济增长均存在协整关系,模型分析进一步定量揭示各地区间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关系的差异,以及分区内部各省份之间也存在差异;详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继续增加农业投入与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出现差异的原因。最后指出,在农业现代化普及地区,重点是提高农业物资利用效率和实施合理的种植结构,而在农业现代化中等及欠发达地区,应注重农业物资投入及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魏艳旭  孙根年  李静 《资源科学》2011,33(7):1338-1345
本文依据1953年-2009年统计数据,以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为指标,将新中国划分为两个阶段(1953年-1977年和1978年-2009年),比较了两个阶段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从1953年-1977年,随着人均GDP的升高,人均能源呈同步增长;单位产值能耗从6.76t标准煤增长到17.9t标准煤,能源消耗弹性从3.59下降到-0.58,两者呈现反相关性;从1978年-2009年,随着人均GDP的增大,人均能源消耗波动上升;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从17.50t标准煤下降到5.05t标准煤,而能源消耗弹性波动较大。本文依据IPAT方程从广义技术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前30年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依赖性较大,对技术依赖性较小;而后30年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依赖性减弱,对技术依赖性增强;技术转变与技术进步是引起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尹建华  王兆华 《科研管理》2011,32(7):122-129
能源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对二者间关系的探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是由于研究选取的国家不同、时间序列选取的不同以及所采用的检验方法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在对数据进行平稳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E-G两步法对1953-2008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虽然短期内仍存在波动,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协整关系的中国区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及协整检验理论,对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三个地区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其关系是由经济增长到煤炭消费的单向关系;中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既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又具有双向短期因果关系;西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短期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全国和各地区1986年~2004年间的经济增长、能源及煤炭消费水平的分析,认为各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所以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机制等的影响;提出国家在相关经济政策和煤炭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时必须正视这一差异,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当务之急是要协调好煤炭(能源)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否则会加剧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本文主要利用差异化的能源库兹涅茨曲线(EKC)来分析中国能耗模式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确定二者在不同阶段、类型的量化关系。结果发现:①中国能耗模式整体上经历了高能耗低增长—高能耗高增长—低能耗高增长的演变过程,但省(区、市)间时空差异明显,形成差异化的能源库兹涅茨曲线,大致分成6种演变类型;②各省(区、市)EKC起点不同,且演变过程中拐点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能源强度越低,部分省(区、市)EKC存在明显的理论偏差,呈现出变异的EKC演变轨迹;③1953年以来,能源消耗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但技术进步作用不断加强。目前,在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低能耗高增长消费模式,但技术进步贡献率还不明显。未来,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将逐渐扩大,而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将保持在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新疆1978—2013年的样本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础上,运用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及Granger检验方法对新疆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研究。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和能源消费增长的Granger原因,碳排量与能源消耗不是经济增长变化的Granger原因;它们之间呈现不同于经典的EKC理论的"N"型环境兹涅茨曲线。从新疆的实际区情出发,提出从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新疆经济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19.
郑义  秦炳涛 《科研管理》2016,37(8):130-139
本文基于中国1970-2010年能源消费、劳动、资本、碳排放及产出数据运用PSS(2001)协整检验法以及TY(1995)因果检验法研究这些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及其长期协整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这5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内能源消费、劳动以及资本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效应,碳排放的作用不显著;从长期来看只有劳动、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基于因果检验法我们发现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实际产出均呈现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且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碳排放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结论表明中国若要有效减排,短期内势必要以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但是从长期来看政府推行的节能减排战略不会阻滞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地理视角,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探索了我国31个省市(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并建立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劳动力、资本存量与第二产业产值的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部分省市间具有正向相关性,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下降,能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下降。此外,研究还发现空间误差模型弥补了普通回归分析可能存在的缺陷,更适合进行分析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