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注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研究,深入分析其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提出预防对策,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至综合素质,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高职生常见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习、情绪、自我认知、恋爱与性、就业等方面。形成原因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自身心理发育不成熟和社会环境变化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高职生心理障碍的预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使之产生最佳的整体育人功能,这是每个学校领导、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苦苦探索的问题。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理论指引下,为了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新型人才,本文结合实践,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并以此为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之间的整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3.
创新素质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层次最高的一种综合性素质,它的形成有先天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在后天的教育、环境、实践等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体育在创新教育中有着重要价值地位,体育对形成创造性品格和促进创造能力的提高都具有显著的效益,体育培养创新素质的教育效益和教学优势是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培养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大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医专院校在培养社会需要人才时,应考虑到学生即具备身心健康的同时再灌注知识技能。通过体育课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实施寓教于乐的体育素质活动,从而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意志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运用教学评比、体能测试、运动会等集体活动来调整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适应能力,从而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相似文献   

5.
刘力 《中国科技信息》2006,(22):244-245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怎样培养这类人才呢?关键在于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其中文化素质处于重要地位,文化素质决定着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的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将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其中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之一。然而如果没有一批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是很难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的人才。本文对教育观念对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影响、教学能力以及知识结构调整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需要引导和激发这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创新人才的教育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玲 《科教文汇》2009,(1):110-1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时代的需要。分析了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看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诺贝尔奖获得者——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构成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对造就培养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面对21世纪的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健康的心理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心理素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金柱 《科技风》2016,(4):35-36
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中中职教育着重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各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中职学生除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围绕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其良好的身心素质品质。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创新为出发点,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目前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所依靠的重要力量,是支撑中国创新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人才储备。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我国青少年创新素质教育,开创一种科学化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创新素质培养与测评现状的分析,基于脑科学认知理论,结合心理学量化测评技术,提出了一种创新素质测评与训练的新模式,旨在改变传统评价体系,推动我国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据此模式设计开发的素质测评范式和工具集,已在面向青少年的培养测评中得到实际检验,并将在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中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索。最后,文章针对我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建议主要从创新素质最为核心的心理个性(创新人格)和认知能力(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测评和培养。  相似文献   

12.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针对我国博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培养环节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该文对博士研究生创新的培养机制、导师配置、课程体系和激励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新思路,为促进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佴仁娣  吉利 《科教文汇》2013,(19):33-34
本文简要介绍了大学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同时对大学素质教育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姚丹 《科教文汇》2012,(20):52-53
基础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实施创新教育,以教学活动为纽带,课堂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文章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内容,并从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教师的能力与知识结构以及运用新技术四个方面谈论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李春歌 《科教文汇》2012,(29):59-60
创新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当前历史时期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信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树立创新意识、营造创新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呆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从如何多角度、多层次把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将科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甄别提取科技人才创新动机、创新素质、教育者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物质环境、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文化环境等7个影响科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规范的实证研究中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其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关系并验证各项假设,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科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独特的创新精神是推动一个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对于艺术设计行业而言,创新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须要拥有的能力。本文基于当前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情况,结合艺术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对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在分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创意产业经济互动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目前应该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提倡创新思想,多种渠道办学,与创意产业的企业增进合作关系.培养出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满足创意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9.
余文静  邵军  肖斌  曾凡才 《科教文汇》2013,(24):57-57,72
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医学生”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生物化学是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生物化学实验课更具直观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实验室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起一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旨在能全方位、多层次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胡晶镯 《科教文汇》2013,(5):114-114,121
培养创新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小学时代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在小学时代播下创新的种子,培养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而小学英语教育在创新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切实开展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