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耿立艳  段英文  赵鹏 《科教文汇》2012,(24):23-24,29
在分析高等教育规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财政收入、恩格尔系数、财政性教育支出、普通高校数、总人口数作为影响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地确定各因素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8项因素中,普通高校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总人口数和恩格尔系数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较大,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9397、0.9365、0.9310、0.9258。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社会需求、资源供给、技术进步、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五个方面选取变量,分析了其对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影响,采用决策试验和评价试验方法筛选影响因素中的原因因素,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各个原因因素在产业结构不同状况下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劳动生产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GDP增长率、RD支出比重、教育财政支出比重及税收占GDP比重为原因因素,并且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RD支出比重、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对三个产业的产值比重产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科学中国人》2009,(7):31-31
据预测.2020年.中国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将提高到20%以上。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从业人数总量增加到1.4亿人.届时将大大超过美国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才的总量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但文章同时指出.结构性知识失业问题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2003--2011年度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生活污水排放量及各宏观数据的梳理与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是造成生活污水排放的最重要因子,而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生活污水排放,说明我国目前还处于高污染的消费模式阶段。同时人均GDP、城镇化率以及开放程度都与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显著正相关.而人口规模则对生活污水排放不具备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科学素质 打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根茂 《科协论坛》2009,(11):11-12
目前,浙江省宁波市外来人口已达361万,占全市户籍人口60%以上。这支庞大的建设大军分布在全市各行各业,为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这支大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占89.2%,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仅为2.1%。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低下,伴随的是科技知识含量不高、科学素质低下,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内部行业、三产中其他行业与经济增长关联度、文化创意产业与三产中其他行业关联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但其内部发展不平衡。旅游、休闲娱乐对GDP影响最大,文化艺术和设计服务与GDP有较高关联,但这3个行业占GDP比重偏低;广告会展与GDP关联较小,但占GDP比重较高,发展比较充分;艺术品交易与GDP关联最小,占GDP比重最低,提升空间较大。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行业都有较高关联。  相似文献   

7.
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内部行业、三产中其他行业与经济增长关联度、文化创意产业与三产中其他行业关联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但其内部发展不平衡。旅游、休闲娱乐对GDP影响最大,文化艺术和设计服务与GDP有较高关联,但这3个行业占GDP比重偏低;广告会展与GDP关联较小,但占GDP比重较高,发展比较充分;艺术品交易与GDP关联最小,占GDP比重最低,提升空间较大。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行业都有较高关联。  相似文献   

8.
卜祥 《华夏星火》2011,(7):27-29
辽宁省的雄心是希望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做到全国第一,未来与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看齐。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GDP比重为19%。辽宁省省长陈政高表示以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到30%以上更好。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珩 《中国软科学》2012,(1):176-182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的能源消费将会进一步增加。以能源消费为因变量,以城市化、工业化和能源价格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DP,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都会增加中国的能源消费;第三产业比重则会降低中国能源消费;另外由于技术进步和节能政策的作用,中国能源消费还存在着一个负的时间趋势。采用回归方程以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部分目标为依据,对中国2015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将维持6%左右的增长速度。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和节能技术等方面对中国的节能政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为GDP贡献了1/2以上份额,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五七  聂鸣 《科研管理》2013,34(6):50-57
本文利用1985-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ARDL模型与边界检验方法,就结构性因素及专利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动态效应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强度与人均收入显著负相关,与煤炭消费比重显著正相关,人均收入增长有利于促进碳排放强度下降,但人均收入对碳排放强度的边际影响低于煤炭比重的边际影响,煤炭比重对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影响明显弱于长期影响。在不同模型中,第三产业比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不一致,表明第三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更需要加快其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专利对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影响不显著,其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性,从长期来看,碳排放强度与专利总量、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显著负相关,与发明专利显著正相关,发明专利对碳排放强度下降尚未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是什么制约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社会诚信、健全法制以及制度支持下产品或服务信息的充分披露,其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同于第二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上.这其中除了第二产业的影响以外,其本质原因正是我国目前缺乏上述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本文随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重在建立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1980年以来, 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本文利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苏锡常地区198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980年~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受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主要是受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灰色关联度与面板回归模型探讨近30年主要科技大国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演变总体呈去碳化、清洁化、安全化特征,表现为能源消费中石油及煤炭降低、天然气缓慢增长、核能波动下降、可再生能源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城镇化、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经济贸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与各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度关联,但各国最大关联因子不尽相同;能源消费强度、人均GDP、城镇人口占比、进出口额占GDP比对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城镇人口占比的正向影响最大,人均GDP的抑制作用最强;相较而言,中国能源消费量较大,结构长期保持为“煤炭-石油-可再生能源-天然气-核能”,化石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人口规模关联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LMDI的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杰鲲 《资源科学》2012,34(1):35-41
近年来山东省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碳排放量增加问题。本文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测算了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并对山东省2000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方法将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财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五方面效应。结果表明,以2000年为基期,截止2009年除能源消费强度因素的累积效应为负值外,其余四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从逐年效应来看,人均财富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人口仅有微弱的拉动作用,能源消费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方向尚不稳定。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修华  王翔 《软科学》2012,(3):29-32
以碳排放量为焦点,选取1995~2010年我国碳排放量的数据,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分析了GDP增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比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比耗能高、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低,提高第三产业比例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可实现国民经济的提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指出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化。  相似文献   

17.
王泳璇  王宪恩  史记  段海燕 《资源科学》2013,35(10):1945-1952
碳排放的不同演化阶段,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目前处于碳排放强度高峰—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分析探讨典型国家这一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可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以碳排放强度高峰—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为研究阶段,以丹麦和爱尔兰为研究对象,对该阶段的碳排放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一阶段中丹麦与爱尔兰碳排放因素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比发现,当城市化发展达到较高的稳定水平,增碳效应逐渐降低;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影响越发显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为最主要的增碳因素,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的减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区域生态效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08年区域生态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剥离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对效率值的影响后,区域生态效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研究发现,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例及人均受教育年限促进生态效率的增长,而环保财政支出并没有对生态效率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各省市按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划分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各省市应该结合自身效率的特点,分别着重进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或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改善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