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全球海域波浪能资源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崇伟  贾本凯  郭随平  庄卉 《资源科学》2013,35(8):1611-1616
利用1957-2002年ECMWF的ERA-40 wave reanalysis海浪再分析资料,初次计算了全球海域波浪能资源的总储量和有效储量,为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①全球大部分海域的年平均波浪能流密度在10kW/m以上,高值区位于南北半球西风带,呈东西带状分布,南半球西风带的能流密度能达到(60~100)kW/m,北半球西风带约(30~50)kW/m;②全球大部分海域的波浪能资源开发可用波高出现频率在90%以上,南大洋可用波高出现频率整体高于北大洋,大洋中部出现频率高于近岸海域,大洋东部近岸出现频率高于大洋西部近岸;③全球海域的波浪能资源储量可观,总储量的高值区位于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域,南半球西风带海域的单位面积波浪能资源总储量基本都在50万kW/(h·m)左右,北半球西风带海域基本在(30~50)万kW/(h·m),中低纬海域在(5~30)万kW/(h·m),仅部分零星海域的总储量在5万kW/(h·m)以下,有效储量的分布特征与总储量分布特征较为一致;④综合能流密度的大小、可用波高出现频率、资源储量来看,中国海虽然并不处于全球波浪能资源的优势区域,但仍处于可用区域,相对富集区分布于南海北部、东海中南部海域.  相似文献   

2.
近43年北大西洋海浪场与NAO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来自ECMWF的ERA-40 wavereanalysis海浪资料,分析了北大西洋海浪场与NAO(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关系。研究发现如下主要特征:北大西洋海域的海表风场和(风浪、涌浪、混合浪)浪场与NAO(北大西洋涛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存在3.71年左右的共同周期。  相似文献   

3.
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的OE-W01区块波浪能资源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勇  张杰  孟俊敏  王晶 《资源科学》2014,36(6):1278-1287
波浪能是一种重要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波浪能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常规能源短缺所带来的能源问题,波浪能资源分布状况的可靠评估是开发利用波浪能资源的前提条件。利用ECMWF ERA-Interim 1992-2011年0.75°×0.75°的较高精度的海浪场数据,计算了OE-W01区块(中国渤海、黄海及东海的部分区域)的波浪能流密度以及波能资源的可用度频率、富集度频率、变化指数等评价指标。对该海域的波浪能资源进行了全面评估。研究发现:渤海海域波浪能资源呈现非常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秋冬季较丰富、春夏季较贫乏,秋冬季为波浪能资源的主要利用期,波浪能资源的相对富集区集中在渤海海峡以及渤海和黄海相连通的区域;黄海海域(包括东海部分海域)波浪能资源也呈现季节分布特征,与渤海不同,该海域90%的区域年平均波浪能流密度均在2kW/m以上,波浪能资源的可用范围较大,时间较长,波浪能资源的富集区集中在长江口东部海域以及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波浪能资源的重点开发利用区,可为该海域的波浪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海水深度较浅,适宜进行各种类型的科研试验及部队的训练。本文根据以往的水文历史资料,概括性地分析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水文要素的基本特征,主要研究潮汐和海浪等,可为未来的种种不同项目的试验提供水文要素特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本利用CCMP风场驱动国际先进的第三代近岸海浪模式SWAN,对渤海一黄海北部的波周期、极值波高进行模拟研究,为海洋水文保障、海洋能开发、海洋工程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海风能资源开发潜力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荣卫  何晓凤  朱蓉  程兴宏 《资源科学》2010,32(8):1434-1443
为了解我国近海风能资源分布状况,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中国近海风况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研究:①运用中国气象局开发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评估系统(Wind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System,WERAS)中的MM5/Calmet模式对沿海2009年1月-5月逐日模拟计算,并将模拟结果与测风塔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月平均风速、逐时风速和风向以及风能参数的分布形态与观测资料均比较吻合,因此认为该模式系统可以用来对我国沿海风能资源进行可靠的数值模拟评估;②运用WERAS对我国沿海20年(1986年-2005年)平均风资源进行1km×(200~400)W/m2,附近海域的多年平均风功率密度约在(300~800)W/m2之间;福建省的风能资源特别丰富,其次是1km分辨率的计算,结果显示:我国沿海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沿海各省70m高度的陆上多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基本在辽宁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然后是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和上海市,最后是江苏省、海南省和广西省;③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沿海离岸风速变化:辽东半岛东部海域、渤海湾、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沿海、广州雷州半岛东部海域的风速在离岸后70~85km处不再变化,广西和海南近海风速在离岸后30~40km处基本稳定,其余近海海域风速稳定线基本在离岸50km处。  相似文献   

7.
周荣卫  何晓凤  孙逸涵 《资源科学》2013,35(10):2121-2129
本文采用Bernaola-Galvan启发式分割算法对3种全球环流预报场预报风速序列以及气象站和测风塔的实测风速序列分别进行风速突变事件的挑选,并综合挑选结果对3种全球环流预报场对我国风速突变事件的预报能力进行检验和评估.结果显示: ECMWF全球环流预报场风速突变事件的预报效果最优,其次是GFS,然后为T639,但是在青藏高原和甘肃北部地区,GFS要优于ECMWF,在我国沿海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T639为最佳;ECMWF在新疆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和山西风速突变预报准确率较高,约为30%以上,其次为东北、山东、河南和江苏,约为10%~30%,其余地区预报准确率基本上在20%以下,尤其在西藏和四川大部分地区预报准确率为0,T639预报场在沿海地区的预报准确率基本在30%左右;ECMWF预报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预报相位偏差在3h以内,幅度偏差基本上在3m/s之内,仅在新疆北部、甘肃北部、青海北部、内蒙古及辽宁地区相位偏差为3~6h之间,幅度偏差大于3m/s,在新疆北部和内蒙古东部幅度偏差达到6m/s.  相似文献   

8.
提起海啸,人们无不为之胆颤心惊、毛骨悚然。自然界中,海啸是由风暴和地震所引起的。据有关材料记载,1965年夏天,美国在比基尼岛上进行的核试验激发了军事科学家们研制海啸武器的浓厚兴趣。那次核爆炸,在距爆炸中心500米的海域突然掀起60米高的海浪,海浪在离开爆炸中心1500米之后,高度仍在15米以上。这一试验表明,未来研制海啸武器运用于海战,  相似文献   

9.
不同背景场近地层风速的预报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逸涵  何晓凤  周荣卫 《资源科学》2013,35(12):2481-2490
模式初始场的优劣对风预报结果影响较大,中国常用的全球环流背景场为美国NCEP发布的GFS资料、欧洲中心的ECMWF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的T639资料。本文收集、整理了2010年6月~2011年5月的上述3套资料,将其分别与中国境内677个基本站、基准站和400座专业测风塔同期测风数据进行对比检验,综合分析GFS、EC、T639在中国区域内的近地层风速预报效果,并给出3套数据预报性能的平面分布图,结合气象站和测风塔处的地形特征和测风数据的代表性,初步判断3套背景场的近地层风速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可预报性,为中尺度模式选择初始场开展风速预报服务时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①风速介于(0~3)m/s时,气象站和测风塔观测资料检验结果一致,T639资料预报效果最好,GFS资料第二,EC资料第三。风速介于(3~15)m/s时,气象站和测风塔观测资料检验结果有差异,测风塔数据检验,EC资料预报效果最好,GFS资料第二,T639资料第三;气象站资料检验,GFS资料预报效果最好,EC资料第二,T639资料第三。风速介于(15~25)m/s时,气象站和测风塔观测资料检验结果一致,EC资料预报效果最好,GFS资料第二,T639资料第三;②基于(3~15)m/s风速段,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全年EC资料预报效果最好,GFS第二,T639第三,但秋冬季在西南地区三套资料的预报效果均较差。华东地区,春秋季时,EC和GFS资料预报效果一致,优于T639;夏季时,EC资料预报效果最好,GFS第二,T639第三;冬季时,3套资料预报效果一致。中南地区,春、秋、冬季时,EC资料预报效果最好,GFS和T639资料预报效果一致;夏季时,3套资料预报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陆彦 《科技风》2013,(7):103-104
本文通过分析现场海洋气象预报服务的特点和要求,对数值预报产品在现场气象预报中进行释用,结果表明:欧洲的形势预报场的可信度较高,可直接解读释用;要素预报场中日本的降水和风场预报、美国的风场预报和MM3海浪预报对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来自ECMWF的ERA-40海浪再分析资料,采用EOF、线性回归、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海的海表风场、风浪、涌浪、混合浪的变化趋势的及周期进行研究,为海洋水文保障、海洋工程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卫远  李睿元  杨娟  何倩倩 《科技通报》2012,28(9):47-49,53
建设近海风电场时,风机所处的海洋环境十分复杂,在复杂的气象水文条件影响下,风机基础周围会出现冲刷坑,进而影响风机基础的稳定。所以,风机基础的局部冲刷深度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采用埕岛油田海洋平台基础局部冲刷现场观测资料,对国内常用的两个计算基础局部冲刷深度的经验公式(韩海骞公式和王汝凯公式)进行验证,发现该海域波浪对泥沙的作用不可忽略。运用波流合成速度代替纯潮流速度,改进的韩海骞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最后,对与埕岛油田海域环境相似的拟建的风电场工程风机基础的局部冲刷深度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advances regarding land–atmosphere–ocean coupling associated with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its climatic impacts. Thermal forcing over the TP interacts strongly with that over the Iranian Plateau, forming a coupled heating system that elevates the tropopause, generates a monsoonal meridional circulation over South Asia and creates conditions of large-scale ascent favorable for Asian summer monsoon development. TP heating leads to intensification and westward extension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South Asian High (Atlantic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and exerts strong impacts on upstream climate variations from North Atlantic to West Asia. It also affects oceanic circulation and buoyancy fields via atmospheric stationary wave trains and air–sea interaction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formation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The TP thermal state and atmospheric–oceanic conditions are highly interactive and Asian summer monsoon variability is controlled synergistically by internal TP variability and external forcing factors.  相似文献   

14.
在吸取各学派对被子植物原始类群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八纲系统,提出被子植物原始类群有60科的新见解,并以分子系统学提出的狭义的基部类群32科为对比,进行了植物地理学研究。以科为性状,以Takhtajan 划分的世界植物区系的“区”为OTU,UPGMA分析显示:(1)东亚区确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区,它既与北美东、西部(北美大西洋区、马德雷区)有密切关系,但更接近印度支那区;(2)环太平洋的4个地区集中了较多的原始被子植物的科,它们是东亚地区,北美东部和西部地区,部分热带亚洲、澳大利亚东部和西南太平洋岛屿地区,中、南美热带地区。这种分布格局显然和被子植物起源地与扩散以及太平洋的形成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杨金虎  孙兰东  林婧婧  杨建玲 《资源科学》2015,37(10):2078-2085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西北东部地区1961-2012年盛夏(7-8月)156个台站逐月降水量、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个环流指数以及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定义盛夏持续性旱涝指数,对中国西北东南部地区盛夏持续性旱涝异常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来西北东南部盛夏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略多于持续性洪涝事件,但持续性洪涝事件的强度明显强于持续性干旱事件。在持续性涝年乌拉尔山脊明显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南亚高压偏东偏强,而且表现为双峰型,低层风场表现为辐合,高层表现为辐散,垂直场上表现为上升运动,且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异常水汽能够输送到西北东南部,水汽散度场表现为辐合,因此降水偏多。而持续性旱年正好相反,因此降水偏少。利用前期大气环流指数对持续性旱涝指数建立的集合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从而为西北东南部盛夏持续性旱涝现象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500hPa高度场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江勇  林纾  万莉莉 《资源科学》2009,31(10):1749-1754
利用西北地区119个气象站1961年~2005年秋季降水资料,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用相关分析和典型年份的对比,探讨了500hPa高度距平场对西北秋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最少的是青海的冷湖气象站为0.9mm,最多的是陕西的石泉气象站为270.0mm,降水中心有三个,一个在陕西省的东南部,另一个在青海的高原地区,第三个在新疆西北部的昭苏.秋季北半球500hPa高度场与西北地区秋季区域平均降水相关系数显著的有三个区域,一个在欧洲到亚洲的西南部为负相关,另一个在非洲为正相关,第三个在北太平洋为正相关.典型多雨年西太平洋为正距平中心,西西伯利亚平原到西北为一致的负距平,典型少雨年则相反.多雨年份持续维持深厚的低槽,少雨年份持续维持宽广的高脊.  相似文献   

17.
风浪是湖泊中重要的水动力因素,会影响航运、水上建筑物安全以及水体内物质交换过程,因此.风浪要素计算方法对水工建筑物设计和湖泊生态系统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贡湖湖区风浪站实测资料为依据.在莆田实验站法风浪要素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反复调算.得到经过修正后的风浪要素计算公式。利用该停正公式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较为理想,故推荐此修正公式为贡湖湖区风浪要素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沙岭风场风速预报试验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贺志明  吴琼  陈建萍 《资源科学》2010,32(4):656-662
本文应用MM5模型对鄱阳湖区风速进行数值模拟,应用沙岭风场100m梯度测风铁塔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验证,发现观测与模拟小时和日均风速值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峰值区一般MM5预测值比观测值小,相对观测值而言,模式模拟值变化相对平缓.MM5模型风速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小时和日均偏差分别为0.323和0.371.标准差分别为2.382和1.453.模拟风速日均值与观测日均值的相关系数为0.774.尽管不完善,数值模拟在目前的风能短期预报业务中仍起重要作用,也是未来风速预报和风力发电量预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Solar irradiance has been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o be dominant by quasi-decadal variability, which has been adopted frequently to investigate its effect on climate decadal variability. As one major terrestrial energy source, solar-wind energy flux into Earth''s magnetosphere (Ein) exhibits dramatic interannual variation, the effect of which on Earth''s climate, however, has not drawn much attention. Based on the Ein estimated by 3D magnetohydrodynamic simulations, we demonstrate a novelty that the annual mean Ein can explain up to 25% total interannual variance of the northern-hemispheric temperature in the subsequent boreal winter. The concurrent anomalou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resembles the positive phase of Arctic Oscillation/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The warm anomalies in the tropic stratopause and tropopause induced by increased solar-wind–magnetosphere energy persist into the subsequent winter. Due to the dominant change in the polar vortex and mid-latitude westerly in boreal winter, a ‘top-down’ propagation of the 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 emerge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further influences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