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考察了中国创新文化的基本现状,重点剖析了制约国家自主创新的文化短板,认为平等文化、包容文化、冒险精神、崇尚个性是创新文化的绝对短板,求变精神、诚信文化、怀疑精神是相对短板,并且这些短板皆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强壮性。创新文化短板导致了社会创新氛围的严重缺失和个体创新精神的明显不足。为消除上述创新文化短板,应尽快开展国家创新文化体系建设,为国家的自主创新跃迁构造一个健全的文化基础与氛围。  相似文献   

2.
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考察了中国创新文化的基本现状,重点剖析了制约国家自主创新的文化短板,认为平等文化、包容文化、冒险精神、崇尚个性是创新文化的绝对短板,求变精神、诚信文化、怀疑精神是相对短板,并且这些短板皆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强壮性。创新文化短板导致了社会创新氛围的严重缺失和个体创新精神的明显不足。为消除上述创新文化短板,应尽快开展国家创新文化体系建设,为国家的自主创新跃迁构造一个健全的文化基础与氛围。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文化在中国企业的发展一直未受到重视,但企业文化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必须以文化创新为基础。阐述了文化创新的价值以及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旨在促进企业文化创新,并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创新内外动力因素分析与研究,发现市场机制不会主动促使这些企业去创新,国有企业创新的动力因素主要是企业家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和政府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和政府的推动作用,将是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成功创新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中国建设创新文化,需要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科学精神,既需要唐诗宋词和儒家伦理精神的陶冶,也需要牛顿、爱因斯坦和比尔盖茨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和首创精神;古今中西融会贯通,方能培育学问大家,成功铸造我们时代需要的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高锡荣  胡小娟  柯俊 《软科学》2016,(1):129-134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框架,在CNKI中对创新文化相关论文进行了文献编码分析,据此构建出由个体创新精神、团队创新精神和社会创新氛围所构成的创新文化概念体系。其中,个体创新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创新活动的态度,具体包括冒险精神、求新求变精神、个体精神、怀疑精神四要素;团队创新精神是人们对于联合创新和复杂创新的态度,具体包括奋斗精神、合作精神、开放精神三要素;社会创新氛围是人们对待他人从事创新活动的态度,具体包括尚贤文化、包容文化、诚信文化、平等文化四要素。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础,科学精神是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它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信仰、思想动力和思维方式.当代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求真求实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和宽容精神.求真求实精神是创新文化的基石;怀疑批判精神是创新文化的内在动力;学术自由和宽容失败是创新文化的基本特质,它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以《增广贤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代表,应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创新文化的传统缺陷。认为中国具有明显抑制个体创新精神的文化传统,具体表现在不主张探索和尝试、不好冒风险、不提倡求新求变、不敢怀疑、压抑个性、忽视个体权利、忽视创新人才等方面。这些传统文化缺陷具有极强的历史惯性,至今仍在无形之中制约着中国的创新转型进程,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系统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与科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实用理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由此而衍生出的功利主义学术价值观、排斥异端的中庸之道 ,以及重辩证综合轻逻辑分析、重思想齐一轻精神独立等思维传统对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创造力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文化自觉是创新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建构有利于科学创新的文化环境 ,首先应该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地梳理和反思 ,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必须摒弃其错误的部分 ,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长处 ,实现文化上的创造性转换 ,为科学创新提供文化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指出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应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利用和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培养好大学生.并从民族精神、理想人格、建立诚信和谐关系、培养创新精神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