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技术系统涉及微观层级的企业技术系统,中观层级的产业(区域)技术系统以及宏观层级的国家技术系统等三层结构,各层之间相互交织、影响、共同演化。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和"遗传—变异—选择"研究范式分析了技术系统多层级共同演化的动力机制。微观异质性导致技术创新多样性、高层级技术系统对低层级系统的环境选择以及低层级技术系统的适应选择构成多层级系统的多向选择机制;同一层级技术系统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上下层级技术系统间的生成和选择关系构成多层级互动机制,这些机制共同推动技术积累(遗传)在层级间逐级传递、技术创新(变异)从低层级到高层级的递进扩张,以及环境选择从高层级到低层级的递进缩减,从而推动技术系统多层级共同演化。  相似文献   

2.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是剖析国际产业竞争优势的经典模型.将"钻石模型"引入区域经济分析层面,以研究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发展.以修正后的"钻石模型"为逻辑分析框架,以浙江最具代表性的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与中国轻纺城市场为例,从微观层面解释了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市场环境下,制造业集群演化和升级路径备受关注。研究从制度逻辑理论出发,以东莞大朗毛织产业为例,揭示多重制度逻辑视角下制造业集群演化与升级过程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制造业集群演化与升级是一个渐进式演化与突变式升级交替的过程。渐进式演化阶段,集群逻辑以市场逻辑为主;突变式升级阶段,集群逻辑以政府逻辑为主。第二,制造业集群原有政府逻辑与市场逻辑之间的冲突是推动集群升级的主要动力。第三,随着集群发展壮大,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专业逻辑对政府逻辑替代作用趋势明显。第四,制造业集群发展是基于效率机制(市场逻辑主导)与合法性机制(政府逻辑主导)共同作用,各行为主体(政府、行业协会和集群企业等)协同演化和升级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视阈下的区域创新平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必然趋势和路径。然而,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的产业组织特征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基于此,在对区域创新平台的内涵、运行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证地论证了区域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与可行性,最后从多层级互动的角度辨析了产业集群视阈下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架...  相似文献   

5.
广东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演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新网络的构建能够形成一种高效灵活的创新模式和互动机制,支撑产业集群及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论文基于网络化的技术创新范式,在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基础上,研究了东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生成条件、演化路径和升级方向.  相似文献   

6.
市场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市场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分析入手,研究产业集群与市场集群之间的互动机理,并分析了西部地区实现市场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纺织工业是绍兴第一大产业,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是绍兴纺织产业发展特色。本文以绍兴纺织工业为例,通过对绍兴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绍兴纺织工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产业集聚的目的是通过群体协同效应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产业集群的演化动力是竞争合作协同,通过协同演化可以促进双方效率的不断提高和达到集群整体的最优资源配置.本文通过分析产业集群协同演化的框架体系,建立产业集群协同演化动力学模型,并以中山小榄五金集群为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严北战 《科研管理》2012,33(9):146-153
现有的研究通常是从单纯的本地化、全球化以及两者互动的角度研究集群升级问题,本文以基于本地化、区域化与全球化空间整合的集群升级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理论,论述基于多层空间整合的产业集群升级机理;在对产业集群本地化、区域化与全球化的高级化途径及其空间自然演化次序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提炼出内生型与外生型产业集群基于多层次空间协同整合的升级模式与路径。分析的结论拓展了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领域,为地方政府制定与实施相关升级政策提供思路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许多地方通过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竞争优势,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产业集群拥有强大的知识创新能力,因此研究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机制对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借助仿生学原理,运用知识发酵理论阐述了产业集群知识创新SEC I过程各要素构成,弥补了当前有关知识创新理论的不足,为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共同演化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嵩  洪进  赵定涛 《科研管理》2014,35(6):84-93
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共同演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共同演化理论,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系统与所在区域经济系统的演化模型;并运用协同学的分析方法,选取相应的序变量,形成两系统共同演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数据,对我国各地区两系统的演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两系统的共同演化水平呈现显著的四梯度分布,演化过程表现为持续提升和往复波动并存,总体演化水平较低且东西部差距明显。  相似文献   

12.
探寻协同演进从生物起源到社会管理系统领域的变迁轨迹,阐述协同演进理论的基本特征、分析思路、逻辑框架等;从系统领域、系统层级、复杂性和情境化等4层面,探讨国内外协同演进研究应用进展和趋势,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协同演进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系统变迁演进的有效分析工具之一,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独有的逻辑模式,合理恰当运用将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和指导力。  相似文献   

13.
This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building paper is motivated by the debate on grand societal challenges and by calls in the innovation studies literature for frameworks that offe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evolution of industries and their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In response to these debates, the paper develops a new triple embeddedness framework (TEF), which conceptualizes firms-in-industries as embedded in two external (economic and socio-political) environments and in an industry regime which mediates strategic actions toward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s. The TEF's theoretical logic draws on the adaptation-selection debate,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co-evolution phenomenon can be approached from two angles. With regard to (population-level) selection theories, which highlight pressures on industries from external environments, the TEF accommodates insights from evolutionary economics, neo-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economic sociology. With regard to (firm-level) adaptation theories, the TEF accommodates insights from externally-oriented strategy schools (economic positioning strategy, innovation strategy, corporate political strategy, discursive strategy, issue management) and internally-oriented strategy approaches (linked to knowledge/capabilities and cognition/sensemaking). The combination of insights produces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with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firms-in-industrie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Implications for the grand challenge agenda are discussed in a separate section and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观的技术创新范式已为学界所认可,而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及研发本地化则有利于区域创新生态的形成、转型与升级。对外资企业在华研发网络布局进行调研;借助质化研究及扎根理论分析,通过数据的三级编码提炼出在华外资研发生态网络特征、生态嵌入及其与自主创新生态依存共生、协同演进的核心范畴;揭示了外资研发克服约束条件实现产业生态、商业生态和文化生态嵌入的路径;构建外资研发生态与区域自主创新生态的共演模型,刻画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双重子系统”协同演化的内在规律。提出有助于研发机构网络管理及政府生态创新政策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提供了新的情境。中国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中表现突出,一些企业已经从追赶进入赶超阶段。通过对互联网科技领军企业阿里巴巴的纵向单案例研究,探索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过程中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共演机制,建立了一个将环境、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追赶以一种复合视角联系起来的框架,得出主要结论:(1)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动态匹配及其共同演化,是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模式;(2)该共演过程会与所处环境形成良好互动,从而更好实现技术追赶;(3)技术追赶的成效会反过来影响后发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和战略的选择。研究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现有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创业的“生态属性”是当前创业研究的热点论题。生态学视域下的创业研究侧重对创业生态属性共时性的静态分析,历时性的演化分析不足;偏重对创业生态属性碎片化、罗列性研究,系统化、整合性的分析框架缺乏;突出创业生态属性培育中主体要素推动功能,忽略技术要素共演化的原始驱动作用。本文尝试从物理技术创新、社会技术发展两个维度构建创业象限模型,根据物理-社会技术共演化思想提炼出PSRC创业理论模式,建立各种模式下创业生命周期主要发展阶段与物理-社会技术共演化关键环节之间耦合交融、协同共进的生态机制。  相似文献   

17.
借助组织生态学中的种群演化理论,辅以光学光刻专利技术的实证分析,阐释了专利技术种群的数量增长过程,运用密度依赖模型和传染病模型分析专利技术种群的数量增长规律;运用专利引证分析方法,讨论了单一专利技术种群内部进化和两个子种群间协同进化的动力、方向和机理;引入网络分析中结构洞的概念将研究扩展到多个专利技术种群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上.结论表明:采用种群演化模型可以有效地识别专利技术种群所处的合法化和竞争阶段;专利技术种群进化过程中的传染行为构成了专利技术种群内部和多个子种群之间协同进化的动力,技术选择的压力决定了专利技术种群进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吴晓波  朱培忠  吴东  姚明明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726-1735
 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过去10余年间,通过建立自主的技术研发与市场结构,成功实现了对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快速追赶。在中国独特的技术与市场情境下它们究竟是如何实现快速追赶的?本文选取阿里巴巴集团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共演模型,较好地展现了两者的共演机制与共演阶段。二次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始于后发企业对支撑技术的引进,通过“二次商业模式创新—市场结构—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二次商业模式创新”的循环路径形成与本地技术创新的共演机制,并经过“支撑技术引进—自主技术创新—新兴技术引领”三个共演阶段,推动本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追赶。这一共演模型从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复合视角丰富了后发企业追赶理论,为后发企业创新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锁定形成机理及解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军 《软科学》2016,(11):15-18
在对Arthur等技术锁定研究评述的基础上,从产业内部技术锁定、制度锁定与市场锁定三个方面分析了三者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锁定效应,并探索了制造业绿色发展锁定形成机理。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需要绿色技术研发并商业化以及相关制度等配套建设,才能最终实现绿色技术体制对原有非绿色技术体制的替代。基于绿色技术、制度创新与市场培育协同演进,提出中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解锁模式,并建立了制造业绿色发展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实体论技术观和建构主义技术观对于技术演化路径的描述都是不完备的,技术社会相互建构的理论进路则开辟了一条理解技术与社会协同演化复杂图景的新途径。文章从技术演化的内在逻辑和社会语境解释两个层面分析了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替代传统网络的动力机制,进而基于技术社会相互建构的视角,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探析了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塑造社会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