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科技力量正改变着大众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激发着人类智慧的觉醒,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文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牵引力.同时在依法治国基本战略的号召下,落实法治教育、树立法治思维已经成为当前法治国家建设道路下的重要课题.科技与教育是促使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力量源泉,是开创经济新面貌的强大杠杆,大力探讨科技管理与法治教育融合,对于实现科技与教育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结合《科技教育创新与新经济》一书,从历史的视角分析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探究科技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为科教兴国的高质量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和谐、法治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实现法治,培育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法治文化建设日益成为衡量法治国家的重要指标。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国的精神支撑,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的基础上,阐述了法治文化建构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困境,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社会与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首先简要阐述了市民社会理论以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然后探寻了市民社会理论对法治的生成、发展的深刻影响,最后对中国法治道路的模式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建设"法治社会"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六大任务之一,其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政策思路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之五大战略重点之一"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具有政策目标的融贯性和一致性。知识产权文化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须文化构成,中国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须在政府的主导下,结合我国不同部门、行业及地区特色和实际开展生动、多样的文化实践,法治社会更应持之以恒地坚持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建立都是必须的,在法治建设初期,法治政府是首要的实现法治国家的核心任务,也是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在法治国家的高级阶段,法治社会是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法治政府最终将被法治社会所取代,一个良好有序的法治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形式。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部署,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全体会议决议公报?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这为全国公民及各社会团体提出了普法、用法、执法、建立法治文化的要求。作为党的老干部管理部门和人员众多的老干部、离退休人员社会群体,在普法教育、建立法治文化的活动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和多年成功的工作经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依据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断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高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水平,有利于更好、更快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其中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民法是现代法治的基础,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及其人文气息。而民法理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起来的一种精神,是市民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民法理念的本质是公平正义,它的核心是对于私权的尊重与保护、对于人格平等的追求以及私法自治理念的贯彻。民法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发展过程。对于我国民法理念的构建而言,要从与当前法治建设的角度出发,使其更为贴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5,(20)
作为"上古四圣"皋陶的故里——六安,如何弘扬皋陶文化并汲取"皋陶法治思想"的精髓,对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弘扬皋陶文化、必须以发掘皋陶文化的丰富内涵,培植六安人民对皋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将皋陶的法治思想与党中央提出的"法治"、"德治"思想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法治六安建设。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本质上是一套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其影响所及远远超出科学共同体本身,对于塑造现代社会、促进科技发展乃至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科学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从小众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嬗变,普适原则基础上呈现出的民族特色,无不彰显着科学文化的强大张力,进而对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家有义务着力培育并弘扬科学文化,而科学文化研究也应该适度地把学术研究与政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科技界、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必须共同担当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12.
社会矛盾交由司法解决是现代法治的必然要求,司机关依据国家赋予的权利调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运转.  相似文献   

13.
假设在一个礼法得到普遍遵从的世界,将趋于理想的客观公正,实现礼法秩序价值的最大化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结合中西方思维模式思考中国法治建设的礼法回归.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明确部署,要求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并指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2013年12月,四川出台《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要求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轨道,这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高度契合,充分体现了四川省委建设法治四川的执政智慧和远见卓  相似文献   

15.
民法是现代法治的基础,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及其人文气息。而民法理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起来的一种精神,是市民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民法理念的本质是公平正义,它的核心是对于私权的尊重与保护、对于人格平等的追求以及私法自治理念的贯彻。民法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发展过程。对于我国民法理念的构建而言,要从与当前法治建设的角度出发,使其更为贴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6.
《学会》2015,(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号角,《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多项重大改革举措。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流的媒介作用,《学会》杂志设立"社会组织与法治建设"专栏,今面向全国关注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  相似文献   

17.
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当前大学生失信和故意犯罪增多。培养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是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价值诉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建议高校重视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培养和法治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生活领域进行实践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和积极营造诚信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18.
高倬君 《科研管理》2021,(1):F0004-F0004
文化作为能够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世界各国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生产力也成为当前国家之间主要的竞争优势所在。在大数据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与利用已成为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趋向,通过对于高新科技手段的运用来促进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推进我国文化产业业态的新发展,以增强我国新时期的文化竞争力,引领我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现实要求下,加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促进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在深入分析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现状的基础上,以大学生的主体特征为基点,提出行之有效的培育路径,全面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深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随着国家高考政策的放宽,地方高校的持续扩招,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学生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在高校学生涉及怀孕或生育后究竟该如何处理与对待的问题上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一个学生的失足带来的不幸,不仅是一个学生一生的不幸,也是两个家庭的不幸,更是一个新生生命的不幸。因此,文章以法治的视角,试分析高校学生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及进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