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涵  申俊  成金华 《软科学》2016,(3):94-97
基于1993~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居民能源需求的LA-AIDS计量回归模型与能源效率仿真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根据Slutsky方程进一步分解出城镇与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直接与间接回弹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居民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回弹效应,且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之后表现为"回火效应";居民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直接效应高于间接效应,即替代效应高于收入效应,说明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主要是由于能源效率提高后居民增加了对能源的直接消费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居民消费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环境投入产出生命周期分析方法(EIO-LCA),基于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核算了中国省域层次城乡居民消费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研究结果表明:1)省域层次居民消费的碳足迹,总体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趋势;2)各省域城镇居民消费的碳足迹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其中城镇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是居民消费碳足迹中主要贡献因子;3)省域之间人均消费碳足迹城乡差距较大,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城乡人均间接碳排放差异越小.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的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兆华  杨琳 《科研管理》2014,35(10):128-135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这种可持续性地研究理念,利用生活方式分析法和净初级生产力法测算了2000-2010年城乡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然后运用改进的根据STIRPAT模型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结果表明:对于城镇居民而言,间接能源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主要受消费结构和第三产业占比的影响;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间接能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主要受人均收入、消费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时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间接能源消费上升的重要拉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1年至2011年间《陕西省统计年鉴》中GDP、能源消费等方面的数据,采用徐国权等提出的碳排放公式和对IPCC等四大机构的碳排放系数求平均值确定碳排放系数,对2001—2011年陕西省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一次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节能减排与环境压力巨大。针对目前现状,提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倡导人们采取低碳生活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计算山东1990—2009年的碳排放量,并采用LMDI对其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CO2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呈下降趋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第二产业CO2排放量比重最大.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影响碳排放增速的变化,其本身又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微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还很小,但已显现出它对碳排放减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21,(2):54-59
从城乡分异的视角,分别考虑驱动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采用拓展LMDI和Shapley值法测算驱动效应。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城乡居民食品消费间接碳排放是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对比分解结果得知其差异较小,主要源于Shapley值法存在结构效应测算缺陷;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效应是其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导驱动力;城乡居民可支配总收入效应是其间接碳排放增加的主导驱动力;城乡直接(间接)碳排放强度效应是其碳排放增加的主导抑制力;"十二五"期间,乡村家庭人口规模效应成为其直接碳排放增加的抑制力。  相似文献   

7.
张利  雷军  张小雷 《资源科学》2012,34(1):42-49
本文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计算了新疆1952年-2008年的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新疆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新疆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①1952年-2008年,新疆CO2排放总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水平则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倒V"型曲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比重最大;②新疆碳排放经历了五个阶段,当前处于经济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③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升高)也是促使碳排放减少(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由于变化不大,对碳排放的影响很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人口增长对碳排放量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减弱。能源消费强度又进一步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强度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影响能源消费强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源消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妍  石敏俊 《资源科学》2009,31(12):2093-2100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数据,测算了1995年~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源消耗。研究结果显示:①1995年~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耗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从19%增加到30%,人均完全生活能耗从656kg标准煤增加到1040kg标准煤,其中,由生活消费品支出诱发的间接能耗占完全生活能耗的比例从69%上升到79%;②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省区的城镇居民消费诱发的人均能耗存在显著差异,高收入阶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诱发的完全能耗远高于中低收入阶层和内陆地区,前者的能耗增长速度也快于后者;③以交通出行和居住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方式转变是诱发能耗增加的重要因素,从全国平均看,居住消费和交通支出诱发的能耗占完全生活能耗的比例2004年达到41%;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区域之间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和交通支出诱发的能耗存在着较大差异,高收入阶层和经济发达地区远高于中低收入阶层和中西部地区;④1995年~2004年,全国城镇人均完全生活能耗由于能源强度下降减少了313kg标准煤,如无能源强度下降,人均完全生活能耗将达到697kg标准煤。能源强度下降对高收入阶层和沿海地区的能耗降低效果尤为明显;⑤未来低收入阶层和欠发达区域的生活消费增加将会诱发完全生活能耗的进一步增长。改善民生、保障居民生活消费需要维持一定数量的能耗,降低能源强度对于控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需要引导高收入阶层和经济发达地区转变消费模式,积极发展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李顺成  肖卫东  王志宝 《软科学》2020,34(2):117-123
以山东省57个城市单元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家庭、住宅、城市和区域等多样化的视角对家庭部门的能源消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家庭部门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结构模型,探索性地分析了相关要素对家庭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有关能源消费的各个影响要素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某些影响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抵作用。实证研究证实,所选定的城市类型、城市特性、住宅特征、家庭属性、私家车使用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等6类影响因素对家庭部门的碳排放产生着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能揭示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动态测度,结果表明:1995年-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4420.58万t增加到2009年的10919.11万t,呈持续增长态势,年平均增幅为10.48%,碳排放强度由1995年的2.44t/万元降至2009年的1.09t/万元,呈持续下降态势,平均年降幅9.69%,煤炭类碳排放量占绝对优势,年平均为93.77%。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GDP能耗等驱动因子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1582、0.2329、0.2424、0.2688、-0.1176。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2015年、2020年的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15686.25万t、22519.10万t,碳排放强度将分别降至0.81t/万元、0.62t/万元。根据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结合碳排放驱动因子的边际贡献,提出了减少能源消费的政策建议,可为安徽省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安徽省的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也可为中尺度(省级行政区)碳排放驱动因子研究及预测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1.
人口发展是影响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及碳排放的重要因素,而生活用能作为终端能源消费对总能源的消费结构、供求关系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STIRPAT模型,运用中国1997-2010年30个省份的动态及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人口发展与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及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均消费水平成为导致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和碳排放升高主要的影响因子,而提高电力使用百分比和城镇化率抑制其增长。老龄化率及家庭规模在城镇化过程中对家庭生活基本能耗及碳排放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艳梅  杨涛 《资源科学》2013,35(1):115-124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家庭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不断增长.本文以1991年-2010年为样本期,对城乡家庭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城镇和农村户均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以及总量变化,都呈现出以1998年为拐点的先下降后上升特征.原因在于1998年之前,直接能源消费强度下降与家庭规模缩小的节能减排效应大于消费水平提高的增能增排效应,而1998年之后,后者超过了前者.城镇和农村家庭直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促使户均直接能源消费CO2排放增加,原因在于电力的CO2排放不断增加.城镇的户均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一直高于农村,但差距正在缩小,原因在于城镇直接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直接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家庭规模缩小所产生的节能减排效应逐步增大,抵消了人均消费水平提高所产生的增能增排效应.  相似文献   

13.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收入和碳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终端能源消费,生活用能对总能源的消费结构、供求关系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分城镇、农村两类消费群体,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到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分析人均生活用能、收入和生活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过程上显示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向。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带之间和同一地带的城乡之间,变截距模型估计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固定效应差异主要受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低收入的西部地区能耗和碳排放的基数小,但对收入变动的反应敏感。南北方向的固定效应则主要反映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北方省区气候寒冷引起了较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大力调整用能结构,在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实施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家庭部门成为CO2排放的重要增长点.本文在计算2000-2012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港,澳,台,西藏外)家庭CO2排放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其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城市化发展促进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家庭CO2排放的增加,但是区域差异较大.城市化水平对家庭直接CO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如上海,黑龙江和吉林等;城市化水平对家庭间接CO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省份,集中在东部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等;影响程度中等和低的省份主要交错分布在中国中部,西部地区,如宁夏,贵州以及安徽;②进一步从消费支出弹性视角分析了区域差异的原因,发现城市化水平对家庭CO2排放影响越高的区域,其CO2排放的消费支出弹性越高.直接CO2排放的弹性差异主要与汽油,电力消费的增加幅度有关,间接CO2排放的弹性差异主要与来自工业部门的消费支出增加幅度有关.因此,在城市化水平对家庭直接CO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区域,重点是发展公共交通并注重日常生活节能;在城市化水平对家庭间接CO2排放影响程度高的区域,重点是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居民生活碳排放量显著增加。本文从直接与间接排放源角度,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人口、经济以及能源对于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并对中国2010—2030年三种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了仿真模拟。未来,居民生活碳排放将保持上升的趋势,直接碳排放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间接碳排放将保持迅速攀升的趋势,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将持续下降,因地制宜进行低碳建设等措施将成为减排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王丽萍  刘明浩 《资源科学》2018,40(1):195-206
随着中国对节能减排的高度重视,碳排放测算与分析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本文对1997—2014年间中国物流业的直接能源消耗碳排放和基于投入产出表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前者大大低估了物流业的碳排放水平,2000年以来间接碳排放对物流业碳排放总量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直接能耗碳排放,2014年直接能耗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不足40%。进一步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规模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正向驱动效应最大,总贡献率为36.16%;其次,服务业经济发展带动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的增加,总贡献率为5.21%;再次,低碳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抑制碳排放的增加,总贡献率为26.50%,但近两年低碳技术的进步迟缓;最后,行业效率提升对物流业碳排放的负向驱动效应明显,但这种作用效果不稳定,1997—2014年行业效率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总贡献率为21.72%。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物流业的服务需求还会继续扩张,由此导致的物流业间接碳排放增长态势不容忽视,因此,要想实现物流业低碳化发展不仅要从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提高物流业的行业技术效率等方面采取措施,而且也要加快提高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低碳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从“水—能—碳”关联视角开展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揭示污水处理系统中资源的流动、投入过程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机理,并可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低碳运行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基于“水—能—碳”关联的角度,构建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以郑州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评估了污水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不同环节的碳排放,并对各环节碳排放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中,直接碳排放占主导地位,间接碳排放中的能耗和物耗碳排放占比较小;②吨水CH4排放和吨水N2O排放主要受污水处理量和进出水水质浓度(BOD浓度和TN浓度)的影响;③吨水能耗碳排放和吨水物耗碳排放均有呈规模效应的趋势;④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不同环节碳排放受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量、运行工况、进出水水质要求、回用水处理率和能源消耗类型等因素影响。因此,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资源输入和流通过程的综合管理,推动水、能节约和碳减排的协同对于污水处理系统的低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家庭用水能耗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恬  陈远生  杨琪 《资源科学》2015,37(4):744-753
城市居民家庭用水的能源消耗是水系统终端消费环节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典型测试和问卷抽样调查,对全国9个城市的家庭用水能耗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影响家庭用水能耗强度的环境因素、家庭自身因素和设备技术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域的用水能耗强度介于(11.04~20.78)k Wh/m3之间;大部分研究区域冬季能耗强度显著大于夏季。气温是影响家庭用水能耗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气温越高,室内温度和出水温度越高,家庭用水能耗强度越低。家庭自身因素方面,收入水平、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洗浴频率、家庭节水行为数量与家庭用水能耗强度呈负相关;人均日用水量、洗浴温度与用水能耗强度呈正相关;平房的用水能耗强度小于楼房。设备技术因素方面,电水壶个数、洗衣机已使用年数与用水能耗强度呈正相关,洗衣机能效等级与用水能耗强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5~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细分行业的间接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整体和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影响。实证分析和结论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存在正向的短期因果关系;能源消耗对碳排放具有负向短期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选择贵阳市3 001名城市居民为低碳能源使用行为的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的方法并通过对低碳能源使用行为与心理特征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对人口统计特征中家庭异质性因素进行了微观探讨,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低碳能源使用行为与其心理特征因素存在共存和反向关系;(2)按低碳能源使用行为与心理特征变量分类,将城市居民划分为中立协调论者和低碳主义者两类群体,整体上以低碳能源使用的人群居多;(3)两类不同群体在家庭异质性中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支配收入和家庭类型等因素上均存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