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南岩溶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裸露岩溶,生态环境脆弱。主要表现为:石漠化非常严重;水源漏失、深埋,耕地瘠薄且少而分散,土地生产效率极低;旱涝灾害频繁等。西南岩溶地区集中了西南地区70%的国家扶贫县,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这一地区还是我国长江、珠江的重要源区,维系着大江大河下游地区以及大型水利水电设施的生态安全。1994年5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曾向国务院呈送《关于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咨询建议的报告》,提出了“要处理好粮食、生态、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科技投入”、“对贫困地…  相似文献   

2.
石运玲 《中国科技纵横》2011,(19):144-144,155
随着高新技术在林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来越依赖于生产要素的 重新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依赖于科技总体水平的提高。“十二五”时期延边林业正处于发展现代林业和建 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突破重 点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从而推动延边林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技生态系统是由科技生态种群和科技生态环境构成。科技生态种群包括科技知识生产、科技产品生产、科技产品用户、科技体系辅助等种群。他们在科技生态系统内承担不同功能,处于不同生态位。科技生态环境通过基本物质和介质为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通过规范科技生态种群内部的竞争行为和科技种群之间的交换/交易行为使其达到有序。贯穿于科技生态系统的主线是“利益”驱动的人类“偏好性”行为,其有效地调节着科技生态系统的运行。  相似文献   

4.
何劲 《西藏科技》2006,(11):22-25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行动,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我国必须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以无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化,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达到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为此要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评价体系,推动技术创新,调整经济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5.
《西藏科技》2005,(6):55-55
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紧紧围绕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我国农业发展对高技术的重大需求,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重点开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主题实施以来,全面贯彻实施“专利、标准、人才”三大战略,在技术创新、专利申请、新品种培育和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得出北京市201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和盈余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北京市具有比较严重的生态赤字情况,这将不利于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展。北京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贯彻生态文明的要求,进而建立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7.
曹建华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1):F0004-F0004
曹建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首届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他投身现代岩溶学研究,在生物岩溶、岩溶生态系统、岩溶碳汇过程与效应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为我国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赵志刚 《科协论坛》2010,(11):44-45
近年来,陕西省佛坪县科协紧紧围绕全县“生态立县、药业强县、旅游兴县”经济发展战略,带领县乡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发挥部门职能、组织科技致富能手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方面成效显著,农村各种科技致富能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不但使能人效应在我县充分发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使新农村建设和“一村一品”工作逐步深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包括发展目标多元化、发展动力科学化、发展进程效益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基础,是推动经济发展走上依靠“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科技统计指标数据出发,对“十一五”期间的江苏省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并结合科技产出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分析结果,对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对“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能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发展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党“十七大”报告上“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对能源与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科办 《青海科技》2011,18(1):4-5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生态保护与恢复重建关键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开发利用、人口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公共安全与重大灾害预测预报、中藏药传承创新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科技项目,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民生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围绕人口健康、生物医药、资源环境、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科技领域,分析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社会民生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梳理“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民生科技发展现状及进展,把脉研判“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民生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结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市场驱动效应、协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强化多元投入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青海三江源地区,哺育了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生态立省"战略指导下,三江源地区以绿色经济发展为主旋律。青海地处"江河源"和"气候源"的独特地带,"这里是高寒生物物种的资源库,是全球气候的调节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环境问题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环境、资源问题与人口问题、农业问题等一道,被列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大重要问题。国家主席江泽民在1996年7月全国第四次环保会议上讲话指出,“可持续发展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他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我国在2000年,“力争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产业。国家统计局截止到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人口62,96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46.27%,农村信息化需求强烈。近几年来,在科技部的指导和协调下,逐步建立星火12396信息服务平台,解决农村信息化的问题。本文将分析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及未来发展,使该系统更好的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信息保障,推动农业科技信息化发展,切实体现为“三农”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7.
提高科技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雅文 《科技与管理》2009,11(4):104-106,11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目前,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村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口的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通过投资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使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和根本动力.农民素质的高低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将成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机构建设、科研成果、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对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技兴检”战略所取得的科研工作进行了总结,然后对“十二五”期间计量院科研工作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十二五”期间,省计量院应继续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发挥计量科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打造核心竞争力,推动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报道江西     
《科学中国人》2004,(7):62-62
“‘沧海论坛’”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昌召开 由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生态学会和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沧海论坛’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  相似文献   

20.
十八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反动的“人口理论”发表以后,一直是资产阶级作为麻痹工人阶级革命意志,反对革命,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思想武器。最近几年,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再次搬用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就当前世界人民普遍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制造舆论说什么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造成了“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长此下去,人类就有“毁灭”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