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刘洪顺 《资源科学》1991,13(6):50-52
商丘地区位于豫东平原东部,是黄淮海重点综合治理区之一。面积仅1万km~2。区域内除永城县东北部有小面积的剥蚀残丘外,其余均为平原。属南温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在13.9—14.3℃之间,≥0℃的积温为5100—5300℃,多年平均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分布为653—874mm。太阳年总辐射量为48.32—51.16亿J/m~2。由于该区日光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季节分配与作物需求匹配相适宜,气候生产潜力大。如何科学地开发商丘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减轻农业气象灾害,是发展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西藏林芝地区属雅鲁藏布江下游,农业人口,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虽占全自治区的10%左右,但从农业气候资源状况与潜力看,该区农业发展将对全自治区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对林芝地区农业北京的简要论述基础上,重点对该区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5个战略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它们是粮食发展战略、玉米种植发展战略、作物结构调整战略、多熟种植发展战略及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②研究区主要代表气象站点表现出≥0℃和≥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③从研究区各站点逐月积温年际变化来看,≥0℃积温在春季增幅明显,尤其以3月积温增加明显;≥10℃积温8-10月增加幅度较其他月份明显;④热量资源的增加正值作物或牧草生长始末期,热量的增加将影响作物或牧草的生长,如拉萨地区适宜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  相似文献   

4.
孙丽华  胡彩菊 《科技风》2014,(24):11-11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的气温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由此对农业产生的影响较大。如何应对各种气象灾害,以避免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不利影响成为民众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长葛市主要气象灾害的种类及特点,分析了该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并针对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御对策,从而为长葛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发展西部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各种农业灾害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历来是制约西部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西部农业灾害基本特征及传统农业致灾效应的基础上,从维护整个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农业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胡萌夫 《资源科学》1990,12(3):34-38
上海经济区江苏片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4个市的18个县,地处江苏省东南部。该片内除沿太湖有低山丘陵外,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对各类资源的利用率较高,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蚕桑、林、特和水产品基地。为探讨本片农业发展方向,就该片进一步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将气象灾害预报及时发送到农民手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指导农业一线生产,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杭州市气象局建立了针对本市主要农产品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并开发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业务服务平台",将天气预报与灾害指标有机结合起来,自动生成包括受灾产品、所处关键期、致灾因子、对其影响、防御措施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材料,为气象开展为农服务提供基础。目前该平台已在杭州地区各气象局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为农业服务一直是气象工作的首要任务。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农村是气象工作最广阔的领域,农民是气象服务最广大的对象,气象服务在生产中是不可以缺少的要素,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气象部门在防台、防汛、抗旱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服务中效益显著,并在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依靠气象科技振兴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的气候千差万别,农村仍然属于气象服务的边远地带和防御气象灾害的薄弱地区。  相似文献   

9.
晏路明 《资源科学》1987,9(4):77-83
一、前言 农业气候资源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它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生物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看,农业气候资源和其它资源一样,是一种可为人类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的天然资源。农业气候资源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特色,这在山地表现得尤其复杂。如何根据现有少数台站资料,推算出广无资料地区的农  相似文献   

10.
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贫困县的46 70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灾害对农户收入有明显负向影响,且对农业和非农业收入有双重抑制性,对贫困户的影响大于非贫困户。分析发现,农户的主要生计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对其抵御气象灾害风险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从政策上看,这意味着应通过免费农业技术和气象防范知识培训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强化农村人力资本,建立区域性减灾防范机制,为贫困农户提供气象灾害保险和气象信息支持,调整扶贫瞄准机制和精准帮扶政策,调整生态补偿标准,强化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农产品-农业资源平衡表体系建立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加入WTO后 ,中国农业将面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意味着今后中国农产品供求将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由此也决定了未来中国农业资源配置也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建立农产品 -农业资源平衡表体系 ,对保障农业产品有效供给 ,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农产品平衡表和不同农业资源的基本结构模式 ,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农产品 -农业资源平衡表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并通过实例分析 ,初步探讨了农产品与农业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资源科学》2021,43(6):1234-1247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①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 kg/(hm2·10 a);②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③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④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影响我国耕地利用的若干重大因素及对策调整思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我国耕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多种因素正在对耕地利用施加有利、不利的影响。该文分析了全球环境、社会经济、粮食安全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及其给耕地利用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耕地利用对策的调整思路:1、适当缩减耕地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劣质耕地,诱导耕地分布重心向东、向南回移、明显提升耕地环境背景质量,进一步巩固嫩江平原、三江平原、淮北低平原、江淮地区、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四川盆地等粮食主产区的产粮地位;2、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产区土地整理、调动主产区农民从事口粮生产的积极性;3、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安排耕地用途,诱导各地长期、稳定生产最具优势的品种,从而形成主要农产品的优势产区。  相似文献   

14.
新疆典型地区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相关统计资料,对新疆典型地区的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农业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主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这与处于干旱区的农业情势极不相称。该文还针对不同地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状况,提出了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的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养分资源利用状况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不仅能增加农业的系统效益和农民的直接收益,而且能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土壤是最大的养分资源库,化肥、有机肥中的肥料养分资源和大气、水体中的环境养分资源又是土壤养分的重要补给源,农用矿产资源中含有作物需要的多种养分元素,是生产化肥的原料.本文分析了各类养分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养分资源合理利用的调控途径,其一是充分了解养分资源的时空变异特征,有针对性地调节养分供应状况,以提高养分资源利用率;二是养分资源的宏观管理与微域调节相结合,以获得养分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三是无机养分资源与有机养分资源配合施用,养分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以保持养分供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唐力  陈超  庄道元 《资源科学》2012,34(4):740-748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关于实质性派生品种的规定成为焦点问题.本文基于1999年-2009年中国21个水稻主产区省际面板数据,研究派生品种豁免制度下原始品种对水稻遗传贡献的时空变化,并运用扩展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原始品种遗传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经济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999年-2009年中国原始品种遗传资源对水稻生产平均遗传贡献仅达0.25,原始品种遗传单一性并未呈逐渐增强趋势,并且原始品种遗传资源对水稻改良的遗传贡献每增加1%,水稻单产将提高1.6%.因此重视原始创新的创造与有效运用,有利于提升农业技术效率与农业生产水平.在育种角色分配上,公共部门应着重承担基础研究类原始创新活动,在应用基础类原始创新发展策略上,政府应支持有益于新品种不同生产特性改良的育种研究与保护政策,提高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7.
秸秆综合利用与秸秆产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立志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0):1125-1132
我国是秸秆生产大国,提高秸秆利用率实质上等于提高了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必须把秸秆当作农产品一样看待,在收储运等产业链环节上下功夫,把秸秆产业做大做强。我国目前尚未得到利用的秸秆如果能被充分利用,相当于增加了21%—27%的农业资源。我国地域辽阔,秸秆利用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即使是同一地方也要多样化。要借鉴国外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和措施,重视技术集成创新,建立有效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制定并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全面开展秸秆资源量调查,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注重政策法规的落实,有效利用国际碳基金,并将秸秆利用纳入新农村建设环境评估奖励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进入80年代,农业基本资源非农化进程加,水土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面临的根本制约因素。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应用主成份等系统分析方法构建资源与环境分区指标体系,聚类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完成了我国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并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模式。  相似文献   

19.
肥料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发展离不开肥料产业的支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肥料产业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当前我国肥料产业面临着传统肥料产能过剩、不合理施肥导致的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耕地退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行业发展亟待破局。文章从基层肥料市场和农业生产调研入手,以肥料产业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角度,较系统地阐释了我国肥料产业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肥料和土壤调理剂产业可持续发展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国家粮食安全、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