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景”是由“情”和“景”两个要素构成的。辞海中对“情景”是这样解释的:“景”指外界的景物,“情”指由外界的景物所激起的感情,所以,情景是指能够激起人们情感的景物。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基础上,论述了古典诗词中情与景契合的四种主要方式: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互藏其宅、情景相反相成,并探讨了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同“情景契合方式”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意境之说,古人未有定论;现在看来,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而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意境是一种画面美,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情调美。清人王国维谈到过构成意境的要素,那就是:“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当然,我们不可孤立地看待这情、景、事三要素。“一切景语皆情语”。情,需借物表现;景,需由情触发。只有情景事的天然契合.相融为一,才能形成完美的意境、高  相似文献   

4.
情景,通常是指“情形,景象”(古今汉语辞典),与英语circumstance对应;有人认为,此“景”与“情”紧密相关,“情景是以景为基础,又以景为媒介来激起情感或激发兴趣的?(张弛),故情景包含“感情与景色”之意,相应于英语的feeling and scenery;而情境,一般是指“情况,境地”(古今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5.
情和景是王夫之美学体系的重要范畴。情景说源远流长,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文章主要结合具体诗歌作品,浅析王夫之提出的对于情景的艺术处理方式——“情中景”、“景中情”,以及他所推崇的独特至高的艺术境界——“情景妙合无垠”。在分析这三种情景关系的同时,探析了这一情景关系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情和景是王夫之美学体系的重要范畴。情景说源远流长,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文章主要结合具体诗歌作品,浅析王夫之提出的对于情景的艺术处理方式——“情中景”、“景中情”,以及他所推崇的独特至高的艺术境界——“情景妙合无垠”。在分析这三种情景关系的同时,探析了这一情景关系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周立军 《考试周刊》2010,(34):57-57
散文的“景”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散文的“情”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因此,情景类散文的阅读应围绕散文的情与景展开。要能快速阅读情景类散文,就要先了解一下情景类散文的创作过程。作者有某种情感,这种情感撩拨着作者的心灵,从而产生一种要把它写出来的冲动。作者把情感借助景物表达出来的手法就是移情于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赋》),睹物生情,然后才能“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  相似文献   

8.
梁宗岱诗论的重要代表作《象征主义》中将象征定义为一种情景配合,景即是情,情即是景的境界,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朱光潜所诠释的移情作用中由物我两忘进而物我同一的境界大同小异。梁宗岱以这种类似移情作用的美感经验的存在与否,作为判断象征主义作品的标准,并造成了其对广义象征主义与狭义象征主义的混淆。  相似文献   

9.
“情景相生”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关于“意境”创造的理论.王夫之在《诗绎》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他还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后人把王夫之对情与景独特、精辟的论述称为“情景相生”说.  相似文献   

10.
陈娜 《现代语文》2010,(9):39-39
在中国诗词理论中,情景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品味解读情景便是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鉴赏诗词的重要切入点。而关于古诗词中的情景,除了哀、乐两种类型的说法,周吉本先生提出的“豪情壮景、柔情悲景、悠情清景”诗歌情景融合方式,对中学古诗词教学更有启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情境”也即“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和境地。情境是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造成的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是“情”与“景”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课堂教学中所创设出来的各种情景,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一般的东西形象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具体、形象、生动的氛围中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相似文献   

12.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13.
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诗文中一个普遍的表现手法。诗文中的景是一种带有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诗文中的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在诗文鉴赏中应该注重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隋”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中的“情”。  相似文献   

14.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情"是情感的,主观的;"景"是形象的,客观的。"情景关系"即是情与景的组合手法。从不同角度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因果关系,包括时间上的先后,有时候先景后情,也称之为触景生情、即景生情;有时候先情后景,以情设景,缘情写景。二是手段目的关系,"情为主,景为宾",以言情为目的,绘景为手段。  相似文献   

16.
船山诗论以“情与景”的结合在诗中呈现的意象形态为其立论依据;以“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叫含情”为其诗美理想;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而“一倍增其哀乐”为其佳效应,凡此种种,,莫不新入耳目,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常提到“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情景交融即作家根据客观景物的特征与思想感情的表达,有时化虚(情)为实(景),有时化实(景)为虚(情),有时情景相融,创造出一幅幅瑰丽无比的艺术境界.给人以艺术享受。语教学是科学,也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创造活动。因此,在语教学尤其是诗词曲教学中巧妙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段,同样能够创造出给人美感享受的教学意境。  相似文献   

18.
情景交融     
抒情性作品,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以及寓理于景的散文,要能够做到情景的交融,也就是有意境。意境由情、景两方面构成。但是情与景在作品里有着地位与分量的区别,因此从情或景在作品里的具体表现看,意境可以分为三种:1.景中藏情。以景物描写为主,情藏于景中。换句话说,被人看到的是物,被人感到的是情,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对于诗歌中的景进行了前无古人的细致研究和分类,强调了景与情的结合,景的形象性,反对单纯的写景,认为情中景和景外是景中之尤,滞景是景中之劣。王夫之的景论是中国古代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膜俄美作为诗歌的一种美学境界,它是由诗本身的审美特性与审美规律所决定的。任何艺术形式的美,都是客观美与主观美、物象美与情志美的创造性统一,诗歌也不例外。但是诗之所以成为诗,是因为它特别强调人的情感的抒发。别林斯基指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①诗的这种抒情本质导致了诗在情景关系构成上的特殊性:诗中情与景的比例不是对等的,情与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诗歌中情与景构成的一系列形象往往不是按照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以及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客观联系组合起来的,而是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