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儿童教育观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儿童观从成人刻意将儿童置于中心向成人和儿童同为社会建构者转变.(2)儿童教育由规训教化向意义生成转变.(3)教师由传统的园丁向与儿童平等、共生的社会建构者转变.  相似文献   

2.
汤梅 《民族教育研究》2006,17(5):98-101
据有关社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儿童心理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和家庭重视智商教育,而忽视情商教育所造成的。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童年是培养儿童情商的最佳时机;从儿童的接受心理来看,儿童普遍喜欢听民间童话、故事、儿歌等。因此,把民间文学应用到儿童的情商教育之中,应该是可行且饶有乐趣的幼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友谊,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友谊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只有当人们彼此友好相处,知道如何合作、分享和理解时,社会才能和谐地运转。一至两岁的婴儿,喜欢和其他孩子交往。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影响到欺凌者的人格发展走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产生校园欺凌现象既与欺凌者的同情心缺失、基本需求匮乏有关,也与家庭监管缺失、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和惩罚机制不完善有关。应从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满足儿童需求、纠正公众认知偏差、增加欺凌者的违规成本等着手。  相似文献   

5.
农村儿童是农村社会的未来中坚.他们是否得到良好教育,将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产生重要影响.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贫困农村儿童课外信息获得既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去蔽"、"榜样"等积极价值影响,也有"影响身体健康"、"不良媒介文化教养"、"产生挫败感"等消极价值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欺负者的社会认知能力主要有两种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和冷认知理论.从这两种研究范式得出了欺负者的两种形象:社会技能缺陷儿童和社会技能良好儿童.两种理论的分歧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欺负行为及社会能力的界定不一致;两种研究取向所关注的研究指标不同;两种研究取向选取的被试存在差异.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考察不同欺负类型欺负者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和心理理论水平,考察社会认知能力良好的欺负者的移情能力及欺负者的道德判断和情绪特点.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为促进他们顺应时代发展,加速他们社会化的进程,从1996年秋季开始,我国在小学开设了社会课程。这门课程不仅让儿童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层面来认识构成社会的内容和形式,还让儿童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儿童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并以此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无论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形式的多样来看,都为达到儿童社会化这个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一第一学段语文应该和童诗走得最近 第一学段的语文应该钟情于童诗.从母语的特质来看,汉语是最美丽、最具有诗意的语言.从思维方式来看,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黄金时代,童诗是他们特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他们说出的话就是诗,他们的举止也可能是诗.我们要给儿童以艺术的童年,首先就要为他们提供最匹配的儿童文化阅读文本.第一学段的儿童最擅长用童诗的方式来思维,他们秉有小诗人的智慧.从匹配性阅读的角度来看,童诗显然是适合他们阅读的美餐,简洁、形象、生动、有趣,儿童喜爱指数很高.因此,第一学段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和童诗走得最近的课程.  相似文献   

9.
处境不利儿童具有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心理容易消极和悲观以及学业成绩不佳等特点.影响这类儿童学习表现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学校类型、缺勤情况、性别、种族、地理位置和住宅类型等.其中,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把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区分来看,二者在影响儿童学习表现方面有时会有不同的影响.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在重视经济因素的同时更要重视包括家庭因素在内的社会因素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儿童心理学来看,儿童学习一项技能首先是由好奇转为爱好,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产生学习的欲望,然后由浓厚的  相似文献   

11.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当被应用于道德教育层面。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入手,指出惩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在于帮助培养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尊重之感。只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能够引发儿童的道德羞耻感的惩罚才会对儿童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尊心是儿童完善人格的基点和坐标,自尊心的理性建构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线。来自教育者的尊重和尊重行为是儿童获得尊重体验、形成自尊心的根本力量和主导诱因。自尊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儿童无论是从需要的层次分析还是社会学习角度论,是很难获得充分、适当的尊重体验,生成自然、健康的自尊意识的。满足尊重需要,构建自信尊重的社会认知场域是儿童自尊心的重要生成策略。  相似文献   

13.
童年存在的社会条件不断受到侵蚀,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错位偏差的儿童价值观,信息传播的泛化,残酷的社会生存法则,儿童文化的逐渐消失以及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评价的无形影响都是儿童成人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对渐行渐远的童年,尊重独特的生命价值,还孩子一个真实的童年是我们共同的呼声。  相似文献   

14.
刘珅 《科教导刊》2020,(1):94-95
本研究从天赋角度,回答职业音乐人的子女,是否与非职业音乐人的子女相比,更适合从事音乐相关行业。从教育分流角度,思考职业音乐人原生家庭的子女,是否更适合接受音乐教育,乃至专业音乐教育。从职业定位、社会分工角度,思考音乐世家是否比单一的音乐人,更容易胜任该领域工作。本研究拟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音乐范围的问题;采用社会科学视角研究音乐相关问题;以数据驱动研究音乐相关问题紧跟时代理论前沿。  相似文献   

15.
采用修订后的看护人教养方式问卷、社交自我知觉问卷、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方便取样得到418名农村留守小学生、179名非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社交自我知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社交焦虑、社交自我知觉不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从五年级开始显著提高。六年级的高社交焦虑组的人数多于四五年级。(2)留守儿童的支持温暖主要来自母亲,惩罚拒绝来自父亲。父辈和祖辈教养介于父母之间。(3)看护人的支持温暖与过分干涉通过社交自我知觉对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起部分中介作用。支持温暖与社交自我知觉反向预测社交焦虑,惩罚拒绝、过分干涉正向预测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用社会学方法分析随班就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试图用社会学方法分析随班就读的一些基本问题:1.随班就读是一种社会活动;2.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在正常群体中实现社会化的手段;3.随班就读使特殊儿童在正常群体中实现目标色角;4.随班就读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群体;5.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社会失调后的调整;6.随班就读是班级组织与特殊儿童个体的社会互动过程;7.随班就读对特殊儿童的激励与控制;8.利用社会变迁促进随班就读工作。  相似文献   

17.
酒与尊老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义之一。从社会伦理学的层面看,孝的本质含义是“尊老”。作为孝文化这种尊老的社会伦理学特征,也明显地反映在酒文化当中。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体制混变、观念混变、多媒体文化泛滥、童年的消逝、儿童文化缺场等多种因子的相互作用。学前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从社会文化因素分析,应对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策略为: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社会转型;革新观念,为学前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严控多媒体,尊重儿童游戏的价值;重构儿童文化,解放儿童。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河南省X市的调研,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存在学业成绩不理想、适应环境困难、对城市的归属感差等问题。从社会生态系统论的视角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所处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不理想,从学校和家庭中得到的支持不足。对此,社会工作者需要从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共同入手,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提供一个公平友好的社会环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教育难题。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应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此时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需从儿童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特征方面理解儿童生命教育的内涵:儿童生命教育既是种生命的教育,又是类生命的教育;儿童生命教育具有超越性、可持续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儿童生命教育的价值从人的生命的三种属性体现出来:在自然生命属性方面,要顺应规律、呵护生命、永葆活性;在社会生命属性方面,要融合交互、担当使命、和谐共生;在精神生命属性方面,要涵养心灵、敬畏生命、构筑全人。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路径:将儿童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建设儿童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开发儿童生命教育园本课程;创设儿童生命教育实践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儿童生命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