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成熟,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育教学领域,数字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俨然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对现代非遗文创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推动着我国院校设计专业非遗文创设计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将我国非遗技艺引入高等院校教育中,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经过多年的融合,不管从非遗手工技艺传承角度,还是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的角度上考虑。  相似文献   

2.
南京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濒危项目。本文研究了非遗文创的设计原则,并提出非遗文创需兼具造型与功能创新、打造品牌、传达内涵的特质,旨在通过非遗文创传承和弘扬南京非遗项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黄冈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更加有效的整合推广策略。黄冈市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有着多种类、多样化的非遗文化资源,但存在着推广方式单一、视觉信息不统一、传承与发展力度较弱、市场衔接度低等保护与传承问题,通过对文创产品不同设计载体的分析,提出黄冈市非遗文化整合建设构想,利用黄冈非遗文化整合设计与制作文创产品,实现黄冈非遗文化的整合推广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皖北城镇化加速推进为皖北非遗拓展了传播发展空间、注入了时代内容、加速了非遗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同时城镇化也使皖北非遗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衍生出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对非遗形成冲击、传承人培养陷入困境、非遗保护传承方式与现代社会难以调适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新的机遇。作为文化的传统基因,需要不断地传承和保护,"非遗"类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各地文化创新发展的潮流。立足于皖北美术类"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非遗"类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针对性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以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传承、传播非遗作为关键抓手,依托“重庆市创新创业研究基地”,构建思想引动、课程推动、平台带动、资源助动的“四轮驱动”非遗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意开发、非遗产品制作开展创新创业,传播非遗文化,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皖北非遗文化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许多变迁,加强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显得极为重要迫切。要提升皖北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意识,维护其原生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整体性保护;重构非遗文化空间,使非遗在坚守中有效调适;"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彰显非遗文化空间活力,从而有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整体性保护,切实推进皖北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大学教育肩负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等载体,是充分发挥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产、研究、教学、宣传、展示的积极作用。高校非遗"传承基地"如何运用好自身资源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关系着"非遗"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化产业的内涵强调文化资源是基础,文化创意是核心,文化科技是助力.根据现代文化产业内涵,梳理总结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指出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正好有效契合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这既搭建了四川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的发展空间,又使珍贵的非遗文化得到发展保护.可见,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非遗文化的良性互动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与实践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高校图书馆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优势,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与特色,将图书馆传统与非遗文化、大数据时代下非遗电子文献资源以及资料中心建设相结合;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全球化趋势下找准定位,依托高校图书馆特有的贮存、传播知识与文化创新性平台功能,建设专业化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渠道,以助力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1.
地方非遗文化作为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宣翻译工作有利于地方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地方非遗文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则需要具有较强翻译实践能力的译者.为解决这种特殊的人才需求,地方高校可以合理优化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地方非遗翻译实践、建设地方非遗翻译工作坊和建立基于地方非遗项目的校外实训基地等途径有效地将地方非遗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为地方非遗文化"走出去"提供专业支持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产业化开发作为非遗开发利用的方式之一,提出之初便备受争议,厘清"非遗"与"产业化开发"理念的矛盾与关联性,是实现非遗产业化开发的前提。非遗产业化开发的关键在于在保留非遗项目特有的核心技艺与内在文化、精神意蕴前提下,遵循市场运营规律,打造品牌,实现规模化生产。这对于有效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使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非遗保护与利用是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涉及对非遗的态度,甚至攸关非遗工作的成败。通过对"生态环境"价值"剖析进而结合非遗内容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浅析。非遗生态环境保护与现实经济发展关系在本质上说是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工业文明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和忽视。落实和加强非遗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传承先民生活智慧、复兴中华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华人民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青少年作为非遗文化的重点传播对象,既是参与者、享用者,同时也是传承者。而学校作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核心。本文旨在从非遗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整体构建,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延续非遗的生命与活力。  相似文献   

15.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非遗"广东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大力挖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不仅使学生学习到本土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而且也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本土院校为例,就如何发挥地缘优势,结合地方音乐资源,创建学校特色文化,探讨国家级非遗"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高校传承和发展本土非遗音乐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红燕 《职教通讯》2019,(17):19-22
成人学校是乡村的基层教育文化枢纽。针对乡村非遗传承存在的脱域化、碎片化、衰败化现状,提出乡村成校做好非遗传承实践有三大路径:一是挖掘非遗存量,充实非遗乡土特色;二是整合非遗资源,打造全域学习生态;三是活化非遗的现代功能,升华非遗的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以宁波市鄞州区咸祥成校为例,介绍了学校作为区域非遗传承教育基地,通过建设非遗展厅、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培育非遗学习共同体、丰富非遗进社区等举措,将非遗技艺创作与教育普及无缝对接,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多维统一。  相似文献   

18.
高校文创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文化资源结合的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大,受关注度高。伴随高校文创产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盗版、盗用、盗取高校创新创意的不法现象,高校文创产业文化资源利用领域也存在界限模糊的问题,容易造成高校文创产业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阻碍高校文创产业的健康永续发展。对此结合高校知识产权组织管理和风险管理,加强高校文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知识产权"公地悲剧"和"搭便车"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9.
国家、地方形成合力聚焦非遗传承。众多研究者积极响应政策,探索非遗项目如何进入高职教学的问题。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造型浑厚质朴生动,纹饰富贵艳丽独具特色。以民族志方法考察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泥塑教学,发现非遗文化进入高职教学实质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创新过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优化,才可能趋近于完善。具体策略是:以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国家政策为保障,以教育管理部门顶层设计为抓手;结合教学改革,以非遗为师,不断提升传承保护的能力与水平;优先挖掘本土非遗资源,充分挖掘其服务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价值与功能;适应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争取资金和资源的供给。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黑龙江省音乐类非遗为例,对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展开研究。首先对必要性进行分析,接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最后提出几点思考。黑龙江作为非遗大省,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利用,因此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应该在加强分层性课程内容设计、注重体验式方法增强课程融合实效、创新课程拓展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