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兴成 《高中生》2009,(3):46-47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在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在备考时应引起重视。一、"之"作实词1."之"作动词  相似文献   

3.
《祭十二郎》中,“其”字先后出现了33次,既可作代词、副词,又可作连词、助词,几乎涵盖了“其”字的所有用法,章成了能体现“其”字用法的集大成。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4.
“之”字在古文中,出现频率高,用法活,是个较难掌握的虚词。具体用法就更复杂了。如可作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可作定语、补语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时用在主语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有时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有时可作谓语动词等等。这么多的用法,怎样对它进行辨别呢?有一个简便的方法,那就是看“之”字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正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它可作实词中的代词、动词,也可作虚词中的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等,成了最常见的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里,"之"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其中最特殊的一种用法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举题目如下:下列带点字的解释或用法,正确的一个选项是()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A取消句子独立性;B助词"的";C代词"他";D动词"去"很显然,此题给出的C、D选项是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等”字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词性和不同的用法。如: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助词和代词。当“等”作动词用时,可作“等候”、“等到”讲。如“请等一会儿”、“等天晴了再走”。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中.“之”既可作动词,又可作代词和助词.仔细辨析作为助词的“之”.可将其归入以下六种用法。  相似文献   

8.
在古文里,“之”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用法复杂,变化较多。正确地掌握“之”字的各种运用规律,准确地辨析它在具体句子里的词性、含义和语法功能,对于阅读和教好古代散文,都是必要和有益的。古文中的“之”主要作代词、动词和助词。其中作代词和助词的机会最多,用法也复杂;而作动词的机会较少,用法也较简单。  相似文献   

9.
《祭十二郎文》文中“,其”字先后出现了33次,既可作代词、副词,又可作连词、助词,几乎涵盖了“其”字的所有用法,文章成了能体现“其”字用法的集大成者。具体情况如下:⒈作代词,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2)第三  相似文献   

10.
“A而B之”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框架式结构,在句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等,还可构成独立语或小句。“而”、“之”的法不同,反映出“A而B之”的语义关系复杂多样。“A而B之”表达独特,用法灵活,语用价值颇大,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颇为实用的语言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1.
卿彩云 《语文知识》2014,(10):13-14
在初中语文教材里出现的虚词中,“之”字是一个重要的虚词,出现的频率最高,用法也非常广泛和复杂。特别是“之”字放在主谓之间时,中学教材中多数未作注释,少数教辅书上则简单地解释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对于“之”字的这种用法,大多数的师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其感到疑惑不解,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给教与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12.
"盘"量词用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词“盘”,可作名词、动词,还可作量词。它可作名量词,也可作动量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通用动量词用法。本试图在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上,描绘“盘”的各种量词用法,并对它的产生和发展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为”字使用范围广泛而用法相当灵活:一、用作动词“为”作动词,可根据上下文理解为多种不同含义。还可以和介词“以”、助词“所”、疑问代词“何”组合成不同的固定格式。共六种情况。二、用作介词“为”作介词,其用法也比较复杂,大致有四种情况。总的来说,介词“为”大都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三、用作语气助词“为”作语气动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有疑问代词“何与其呼应,译为“呢”四、用作连词“为”作连词,一种情况是用在后一分句之首,表因果关系,另一种是表假设关系的。五、用作副词由于“为”字用法灵活,在个别句子中也可作副词。  相似文献   

14.
“之”本来是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文言成分,现在一般仅用在书面语风格的语言里。成语多是原装的文言,其中保留“之”字自不必说,更有仿成语的四字结构中常用“之”的情况,如仿成语“一念之差”造出“四口之家”,仿“瓜李之嫌”造出“影射之嫌”等等。有的文章,尤其是某些文史论文,书面语风味浓,“之”自然用得多一点。本文就从语法的角度谈谈现代汉语里“之”的常见用法。  相似文献   

15.
释“马”     
“焉”字在古代汉语里比较灵活而用法也多,但就其在句子里所处的位置来说,“焉”字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在句子当中,一类是在句子末尾。先看用在句子当中的“焉”字:  相似文献   

16.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这句中的“以”字,高中第三册语文里注释说“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其实,这里的“以”应为连词。它的用法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和“吾尝终日而思矣”这些句子中的“而”字相同,用来连结状语和动词。  相似文献   

17.
“之”字是《百喻经》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字,它的使用使得《百喻经》语言更加的紧凑,表达性更强,使得每个小故事更加生动完整的表达出其中的寓意.本文拟通过对“之”字的动词、代词、助词等用法的考察,并结合《百喻经》中“之”字的用法,揭示不同的“之”在句子所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形成了该书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8.
“之”属文言虚词。其特殊用法不必向小学生多讲,但一般用法、常见用法如不讲清楚,也会成为学生阅读中的障碍。 一、作代词。作代词用的“之’可以代人,也可代事物,它所称代的对象大都在上下文中。 二、作结构助词。作结构助词用的“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限制或修饰的偏正关系。如:《赤壁之战》中的“之”在定语“赤壁”之后,处在中心词“战”之前。可译为“的”。 “之”作结构助词讲在小语课本里,还有一种情况,在主谓结构之间加‘之”字,使它成为主谓词组,这个主谓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这种用法的“之”字,起着突出…  相似文献   

19.
《山西教育》今年第二期刊登的《一九七八年山西省中学生语文竞赛参考答案,解释第六题中“不知所之”里“之”字的意义和用法时说,“‘之’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助词”,我感到这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比语言学为中外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学法专家所重视,发展成为语言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列为外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本文打算就“给”的种种对应译法探讨汉英对比在词汇教学上的运用问题,以求正于方家。汉语中的“给”字既是动词与是介词,有时又可作助词,有时只是个词素。作动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介词更含各种语义。所以“给”是一词多性,用法甚多。英语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