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社会历史是人类自觉活动创造的,人类自觉活动在本质上是兴利除弊的实践活动,要兴利除弊,主体就要进行行为的自觉选择。因此,正确地认识选择,科学地实现这种选择,就成了人们经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主体行为选择的界定主体的自觉选择历来是人们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包括认识选择、价值取向选择、行为选择等。主体行为选择是主体在认识和价值选择基础上的主体目的性和客体规律性的统一,是由行为决策、行为活动、行为结果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博客与价值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博客所建构的大众文化通过对大学生价值自觉的销蚀与改写,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失范,博客时代大学生价值自觉的根本途径在于使其成为理性、自主的价值评判者.这就需要培养和提高他们在博客创作活动中价值自觉的能力,即在对符号消费本质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自觉的批判性反思,主动、理性和积极地吸纳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正>价值自觉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深思熟虑和理性地追求功利与真善美的统一,追求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培养新时代价值自觉的路径上,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即"他律—自律—自觉":第一阶段特点是"知"。引导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紧扣教材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网络交往伦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道德危机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网络文化合理性的不足或缺失是网络道德危机的深刻社会根源。网络交往伦理的核心价值取向包括自由、开放与规范、秩序、理性的统一,公共意识与个体文化自觉的统一,对数字的尊重,有限共享与互惠的统一。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必须面向以网络文化为交往媒介的网络交往伦理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必然是课程文化的变革,必然是自在的课程文化与自觉的课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转型。课程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课程文化自觉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客观性的过程,其本质规定性包括理性思维、理性统一、理性态度、理性选择、理性目标,具体体现为主体性的课程文化意识、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系统的课程文化结构、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实施通识教育的认识障碍是通才目标与专才目标的矛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矛盾、整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矛盾。辩证思维是超越矛盾现实发展的理性前提,以人为本是实现理性超越的逻辑支点,统一原则是实现理性超越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7.
理性自我评价意识是指学生在其行为产生之前对行为必要性的理性思考;在其行为产生后对行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分析判断。理性自我意识的培养,是指引导学生在先进的、客观的价值标准下,自觉地以其习得的价值判断能力去判断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当前,杜会大环境与学校小环境并不协调,对社会上某些现实价值观和青少年先进价值观之间的反差现象,应以平等、自主、坦率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作出理性的评价和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理性思维是现代公民的必备品格和素养。青少年由于认知水平不高、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偏概全,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维,对问题的批判又容易走向极端。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一个理性的公民能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通过理性辨析,做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首先要帮助其获得认知与情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建构主义认识理论认为,人的价值认知是在主体与客体因素相互作用下,由主体选择和构建而获得。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战略无论在静态的文本意义上,还是在动态的行为意义上,都需要一种朝向公共利益这一终极价值的精神。而这一精神的实现需要一种理性的支持与规约。公共行政战略的理性精神是公共行政组织及人员在行政战略的价值定位、问题认知、工具选择等方面权衡、取舍的思维与行为范式。它是公共行政战略活动的价值意义、运营哲学和行为准则的整体概括。价值理性不断通过事实理性外显化、通过工具理性加以实践的过程就是公共行政战略理性精神的实现过程。虽然,公共行政战略的理性基础是一种历史的发展,但其只有以融合"价值—工具—事实"的三维理性为基础,才能真正彰显其精神内在。  相似文献   

11.
在学理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可以达到和合统—的应然状态.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价值理性的畸变和异化,工具理性的缺失与僭越,致使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处于错位与分裂状态.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在价值理性的规约下选择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对榜样人物存在正确的基本认知、价值认同并自觉实现知行统一,是检验中学榜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标准。如今,中学生对榜样人物的基本认知缺乏、价值认同形而上学、知行脱节现象严重。德育工作者只有通过拓宽中学生对榜样人物的认知途径,教导中学生辩证看待和效仿榜样人物,营造良好的榜样选择环境等,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学榜样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之源,承载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与最深层次的价值体系。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必须建立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最终必须体现在青少年的价值体系中。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质指向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而当代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实质则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下,将"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伟大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逻辑基础首先是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其次是对中华文化内在理念与价值体系的肯定,是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层次要求。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建构的实然路径既包括主体自觉的教育强化,又包括社会生活实践中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自我建构,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共同促进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中知、情、意、行的统一,最终实现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自我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明修身是现代人自觉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促使理性高尚、能动创造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在生活世界生成的活动。从静态上看,它是人的修身体验和精神境界的反映,回答了生活的意境;从动态上看,现代文明修身回答了人“应当怎样生活、为什么这样生活”的问题,这涉及到人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等问题。现代文明修身的过程特性体现了理性认知与感性实践的统一,功能特性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义利观。总的来看,现代文明修身是以道德感为内核的人格养成和精神生命不断生成的活动,它的基本立足点不是理性世界,而是现实生活,现实关切是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科学主义的教育管理观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关注组织结构而忽视组织中的人,对人只强调人的理性因素而忽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理性因素中注重人的认知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人文主义的教育管理观以“主观主义”的哲学为基础,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注重人的价值理性而忽视人的认知理性。这两种教育管理观还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观。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主体教育管理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组织与组织中的人、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以及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等能在人的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达到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一个伦理文化的重建问题。中国伦理文化重建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自由与自觉、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的“三个统一。自由与自觉的统一主要指意志自由与意志服从、道德自愿与道德自觉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要指丰富的感性欲望与合情合理的理性调节的统一: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主要指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该文还对“三个统一”在中国伦理文化重建中的必要性、实现途径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价值取向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就是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对课程文化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主体性、多维性、结构性、生命性、超越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品质。保持必要的张力,追求主体性发展、科学人文性、生态课程观、和而不同、课程理解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选择。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生成通过反思性尝试、规律性把握和创新性超越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的心理困扰与心理障碍大多数与认知缺乏、认知不足、认知错误这三种情况有关,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从总体策略来看,应从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两方面入手。通过在认知层面上让其获得正确、理性的认知,同时在行为层面加以改变,从而消除青少年的心理困扰与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9.
公益广告在青少年德育中具有重要价值,应当得到重视。公益广告是以传媒方式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新生途径。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文化环境,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伦理规范等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作为一种德育途径,与学校、家庭的道德教育一起,呵护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视域中,公益广告德育具有直觉感染,潜移默化;多方互动,激励认识;自觉导向,凝聚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需要信仰,一个国家需要信仰,信仰是成“人”之基、立国之本。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出现了青少年的信仰危机,表现为信仰的缺失、科学信仰的迷失和主导信仰的动摇。走出信仰的危机.必须重塑青少年的信仰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回归生活;在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仰教育真正成为主体的理性自觉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