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周锋 《教育教学论坛》2012,(36):223-224
本文在电子产业发展和校企合作背景下,结合校企合作公共实训基地运作的实践经验,探讨电子电工专业实训课程教改。提升电子电工专业教育有效途径:从"建立课程-实训-顶岗"三位一体的实训教学体系入手,逐步形成以实训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实训为核心的岗位技能实训体系;在实训中融入就业创业教育,真正实现电子技术"做中学,学中做"体验式实训,提高学生就业的素质。  相似文献   

2.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园林工程预决算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程项目实际计价工作的开展过程为导向,以行业发展需求为根本,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配合理论学习。进行课后同步练习实训及综合实训,融“教、学、做”一体,培养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本质在于职业技能培养,实训教学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举足轻重,但实际的实训教学管理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对实训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和突破,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的核心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为例,探讨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的应用,以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李逢春 《职业技术》2011,(12):51-52
本文主要探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文秘专业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的衔接问题并做简要分析。本文通过对文秘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意义,文秘专业实习的要求,理论知识在实习过程中的运用等方面的研究,指出如何做好文秘专业实训与就业的衔接。同时,通过研究文秘专业毕业生校企合作中实训与就业的衔接问题,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如何让文秘专业的同学更好地做到实训与就业的无缝衔接,也推进E&T课程的不断创新和改进,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通过“产教学融合”可以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不断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推进与企业之间的“七个共建”: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师资队伍、实训实习基地、评价考核体系、立体化教材.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专业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之一。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设置专业,改革课程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教学体系,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其主要方式包括:校企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珠宝学院理事会,共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等。  相似文献   

8.
张道远 《职教论坛》2012,(14):53-54,57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学用一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以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依据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突出岗位针对性、技能应用性和操作实践性,努力构建专业课程实训、教学顶岗实训、毕业顶岗实训“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学用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做法,并对专业特色及成果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董先智 《教师》2010,(26):25-2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平台,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以企业的实际产品为载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实训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0.
针对软件人才市场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问题,武昌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探索实施校企合作“2+0.5+0.5+1”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分方向进行软件开发课程教育,通过真实项目实训提升学生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途径.并详细介绍了“专业+自创公司+师生”自创实体型、“课程实训项目+基地+师生”实训型、基地示范园区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型、“职业资格认证+基地+师生”考证型、“企业+合作基地+师生”合作共建型、“顶岗实训+就业”型等七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增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校企共同开发网络综合教学实训系统,该系统面向专业核心课程提供实训内容,强调以技术理论知识为架构,以技术运用和应用为目标,通过"技能实验-课程实训-专业实战"的进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浙江工贸职院发挥校企联合改制的独特优势,以项目课程开发和生产性实训结合为核心,探索和实施了“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推行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改革及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并通过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三证贯通。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就业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类型、就业实训基地建设途径以及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了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提出了集中式就业实训、分散式就业实训,建立校企“混合式”就业实训基地,“穿插式”、“潜入式”、“外包式”人才培养方式等创新观点,为更多高等院校广泛地开展就业实训、创业教育活动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就业,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要优化专业设置,以技能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学分制改革突出岗位特色和实训特色;加强实训设施的多元化建设;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试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6.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服务产业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结合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区域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本文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等方面对基于地矿行业标准"项目引领、工学结合、校企共育"地质找矿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此模式是一种校企紧密合作、工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新工科”建设和智能软件应用需求扩大的背景下,开展智能软件开发课程群的建设和研究十分有必要。围绕课程群建设目标,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开发框架技术、综合型工程实验、校企合作实训等为依托,提出了“4+X”的课程群结构。课程群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融合了OBE理念和PBL项目式教学法,对4种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组织和“X”部分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针对课程群教学实践情况和传统课程评价方式中的不足,对课程群评价体系进行优化,注重过程考核和团队合作。课程群的建设使智能软件开发技术的学习路线更加清晰,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软件开发中的智能意识(观念)、创新意识,为学生就业或深造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以人才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培养满足企业管理、技术服务、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经过几年不断地摸索,在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先后与多家著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探索出"技能大赛促订单培养,共同育人成合作就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得到"生产性实训,零距离就业"的培养目的。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开发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的特点,分析了课程设置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校企加强合作、考证与能力培养兼顾等原则,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原则,设计课程标准;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实训课程的实施;"以赛代训",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开发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平台,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以企业的实际产品为载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实训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