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管理层面进行改革,研究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指标框架、课程体系的目标结构和层次教学目标体系,力求通过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完整的体现在培养规格要求中、全面的贯穿到课程体系结构里、切实的落实到具体教学目标上,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全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实现矩阵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改革控制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计、整合和实现问题,将培养目标、实现方式和实施效果统一定义在实现矩阵中,对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定义一级实现矩阵,对课程教学改革定义二级实现矩阵,以实现矩阵为系统变量,构建了基于实现矩阵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控制模型,建立了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改革定量和定性分析理论框架。模型从社会需求的能力目标出发,探索专业能力知识体系,实施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一套围绕能力培养目标、能有效落实专业培养标准的、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整合和实现方法。该模型在我校自动化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中,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高师物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系统构建,不仅要科学处理好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构,而且还应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关系,使课程体系具有宽厚知识基础,提高和发展综合素质能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的视角看课程体系就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课程组成的整体","关联"和"整体"是概念中的两个基本特征。关联主要反映课程之间在培养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它将各门课程粘合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关联关系的量化研究对于课程体系以及课程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整体性是系统科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基本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主要应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以及课程实施等人才培养应当重视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万红先  黄玉霞  戴翔 《文教资料》2010,(29):198-200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教育的核心环节。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难以与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专业区分开来,也未能与专科类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相区分.忽视了商务环境教育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了实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适当增加管理类课程及双语教学课程.加强实务课程整合,开设跨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要重视商务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提出了"工学交替、三层三贯穿"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在介绍了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之后,重点阐述了"三层三贯穿"的内在含义,详细说明了项目化课程建设思路与途径、项目化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证明,按照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7.
一、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实现方式,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师资队伍等要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必须建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复合性外语人才培养已成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其中课程体系改革是这一改革中的重点。本文结合我院应用俄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和设想,认为课程改革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也构成学生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学习的基本内容。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首要任务,淄博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通过改革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此重构了课程、师资、实训等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实验课程体系已经成为财经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受制于实验课程体系缺乏有效整合、实验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深浅把握不一等因素,实验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重塑观念、整合实验课程体系、创新实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实验课程评价机制等多元举措,可以有效整合和优化财经类本科专业的实验课程,并实现实验课程体系的能力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课程的选择和组织问题是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着眼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院校课程改革,需要开阔视野,从深入比较中获得启示。本文选取MIT、TUM两所一流大学,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结构、课程及其教学特点等维度,进行一般剖析与综合比较。军队综合大学课程改革,应借鉴有益经验,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而应用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注重“人文精神”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课程观下合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群,在强化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职业境界和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三者都都强调工学结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课程组织和实施改革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正在逐步被大多数高职教师接受,但高职教师要能够熟练地将其应用于课堂之中,一方面要设法加强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积累。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现阶段,"项目课程"更适合于各类高职课程的改革,也易于被高职教师所接受;学习领域课程作为比较理想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该是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更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校企合作背景坚实的学校。  相似文献   

14.
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就是围绕金融保险专业开发"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2+1"教学模式,及有利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质量监控及成果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意将生活融于教学,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实践中的难题,就是如何将生活导入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体系之中。高中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之路应从四个方面切入:一是要强调生活的"本真";二是要学生"合作式"参与教学;三是要学生"体验式"运用教学内容;四是要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6.
化工机械设备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文章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公司办公人员的办公能力的要求也越老越高。本文基于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提升职业化办公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的构建与研究。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课程设计理念不够清晰、课程体系不够科学、课程内容不够务实、课程特色不够鲜明、课程平台不够完备等五个问题,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前瞻性、柔性化、实践性、特色化、开放性等五大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优化”和“融合”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两大基本方向,探讨通过确立科学的课程建设理念、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打造优质课程群、夯实课程建设载体等六大课程体系改革路径,最后,从内涵发展、开放协同、师资建设、质量监控等四个方面构筑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9.
“课证融通”高职课程标准融合了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坚持校企合作的理念,它对于高职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也是对高职“双证书制”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丰富。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为例,以“课证融通”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工学结合的关键、“课证融通”强化了高职课程标准的职业性特征、“课证融通”是实现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为论据阐述了构建“课证融通”高职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从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上出发,根据"电机与拖动"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地位.本文从课内教学体系和课外教学体系两方面来阐述了"电机与拖动"的课程体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完备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